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狗血喷头,边撕边骂!胡歌新剧得罪谁了,欢迎阅读。
甫一开播,微博喜提多个热搜,从演员到拍摄,花式刷屏。
央八开播10分钟,收视破2。
这待遇,在国剧中实属罕见。
要说谁还没听过它,十点君打死不信。
筹备6年,吊足了观众胃口,年底姗姗来迟。
年末最值得期待大戏,压轴上场。
王家卫执导。
改编自茅盾奖文学获奖作品,金宇澄长篇著作《繁花》,豆瓣8.6。
主演胡歌、马伊琍、唐嫣、辛芷蕾、董勇、吴越,老戏骨游本昌加盟。
几乎全员沪籍沪语,含"沪"量极高。
卡司强大,看头十足,爆是意料之中。
主演演技、流量双保证,何况还有个大大的,墨镜王"首次"拍电视剧的噱头。
但这道硬菜上桌,食客反应却不尽相同。
叫好的,看准它"王家卫美学"的精致卖相,被勾得挪不开眼。
不买账的,一星二星可着来。年代置景、频繁插叙倒序的非常规电视视听语言……
挨个点名,指着鼻子骂厨师。
更有甚者,拿它和《小时代》比。
稀奇稀奇够稀奇。
宗师级别大导"下凡",分歧怎么就这么大???
在读过原著后,十点君明白了。
之所以吵成这样,是因为王家卫压根儿就没想循着任何一个现成的故事和模板一拍到底。
他知道自己不擅长常规强情节叙事,索性彻底抛开。
与其改编,不如信马由缰,醉心自我的来一次艺术品创作。
——顺便搞个签章,烙上自己浓浓的美学印记。
无视规则,无所谓现实,沉醉记忆,信手捏就。
再造一个回忆中旖旎绮丽的老上海。
复原,真实,根本不重要,记忆才是影像的由来。
阿宝!阿宝!
上海,上世纪九十年代。
南巡讲话,春风乍起,带来浓浓暖意。人们开口"恭喜发财",开埠经商,笑脸迎客。每天都诞生着无数奇迹。
主角阿宝(胡歌 饰),眼红这一片大潮,也想投身一博。
他携了礼,来拜会因投机倒把罪被告发,刚出狱的爷叔(游本昌 饰)。
爷叔有本事,宝刀不老,拿着报纸钻研政策,摸形势找门路,看风向避风险,行事谨慎,思虑周全。
一张口,就拿出了老手的气势:你没有本钱开公司,原始积累怎么办?只能靠借。假使借100块,利息20%,挣多少才能让生意继续?
阿宝答:120。
错,280。
除去本息120,生活20,成本40,剩100,生意才能继续。(和十点君一样算出来120的可以安心打工了)
当下,给愣头青阿宝两个锦囊妙计。
第一,在最有派头的和平饭店租一间房。第二,一天内借来6000块,拿去买股票,越多越好,两周后抛出。
你以为这就实现发财梦了?
一周后,这支股票大跌,阿宝亏到只剩3000块。
爷叔教给阿宝的第一节生意课:想从股票上赚钱,先学会输。
此时爷叔给阿宝最后一个锦囊:再去借一万块买股票,两周后全部抛出,到时候来见我。
顺便,拿一个麻袋装钱。
就这样,钱滚钱,左手外贸右手股票。
在那个万马奔腾野蛮生长的年代,阿宝第一批吃到螃蟹,成了股市大户,也提携了周围一帮老少,迅速有了自己的小圈子。
而从和平饭店踏出的,也不再是寂寂无名的阿宝。
而是身着考究,派头十足,日后商界炙手可热的大人物,宝总。
当然,阿宝的成功除了爷叔提点,还离不开国营外贸公司的汪小姐(唐嫣 饰)和夜东京的老板玲子(马伊琍 饰)。
二位均是阿宝的亲卫,几人是铁一般的三角组合。
前者就职于事业部門,风风火火快人快语原则性极强,时刻维护阿宝,是阿宝挂靠在体制内的一把快刀,打开政府外贸门路。
后者是阿宝投资的饭店夜东京的老板娘,八面玲珑,有情有义。
警察问话,上一秒回答完问题,下一秒款款递上名片,软语推销。
那么,阿宝有多热?
一场戏足矣。
新年夜,阿宝自金碧辉煌的大厅穿过,人头攒动。早有人点好钞票装箱,备好大衣一旁等候;出门,西装领结主动问好;闪光灯一片,追随离去。
连最繁华的地段黄河路的新饭店至真园开业,老板娘李李(辛芷蕾 饰)都想请他光临,给自己捧场造势。
深圳来的青岛人,能在人生地不熟的寸土寸金的黄河路立足,李李也来头不小。
前身金凤凰关门不到三个月接手,不声不响新店开张,闷声发大财。
她的野心可大多了:至真园不是饭店,而是一个更值钱的地方。
信息交换场,组局,促成生意,拿好处费。
这不,开业当晚,使点手段就把阿宝和范总的生意架到了火上,半路杀出个截胡的魏总。
阳奉阴违,设局刁难?
阿宝,李李。
一对生意场的老手,背后分别靠着深圳帮和上海帮。
面上,客客气气。
暗地里,商业较量的好戏,刚刚开始。
繁花!繁花!
正如十点君所说。
电视剧《繁花》和原著《繁花》差别很大,几乎看不出小说原貌。
首先,原著于平淡和日常中徐徐铺开,除了八九十年代,还有对六七十年代上海人、上海城的风貌描写,卷帙浩繁。
两个不同时间段交叉书写,各占一半篇幅组成了小说。
六七十年代主要交代主角们幼年或者青年时期的生活,比如阿宝小时候和邻居集邮、爬教堂,为朋友准备生日惊喜等。
而影视化的《繁花》,直接忽略那个苍白单调,难以上色的特殊时候,直接以八九十年代主角的发家史讲起。
其次,对阿宝这一人物的重置。
原著中,阿宝其实是时代的旁观者,而非影视剧中的绝对主角。他和沪生、小毛是作者金宇澄直接设定的时代旁观者,贯穿全书。
小说也主要以三位的人际关系为半径展开,后两位分量和阿宝不相上下。
但影视剧则直接将另二位主要角色砍去,拉旁观者阿宝入局,只写一人的故事。
最重要的是,小说散点式描写模糊了阿宝的性格特征,而影视剧则将阿宝塑造为讲情义的外贸商人(原著中阿宝的性格特点不是很明显)。
比如,一起炒股的好友蔡司令放出假消息,使跟着阿宝买股票的发根受刺激而死。
发根的儿子误以为阿宝害死父亲,前来寻仇,新年夜开车撞向阿宝。
好友背后捣鬼,害自己丢了半条命。
可阿宝以德报怨,一直念着对方对自己的好,替蔡司令背了黑锅。
又让自己的律师为肇事者以酒驾辩护,争取减刑。
再次,对人物形象和关系的取舍。
原著中,出场人物多达二三十个,一些核心人物有着完整的故事线,并且之间既纠葛交错又各有其表,互为补充衔接。
比如,为阿宝两肋插刀的汪小姐关系就比较复杂。
她有丈夫,但为了生二胎又和别的男人发生关系,最后和小毛假结婚,可谓命运多舛。
比如爷叔,原著中是个非常下三滥的人,在厕所上掏小眼偷窥异性、躲进衣柜偷看别人亲热、对楼上邻居动手动脚,偷记别人的出轨账。
完全一个上不了台面的龌龊之辈。
而游老爷子饰演的爷叔这般智慧沉稳磊落,则完全是角色再造。
陶陶(陈龙 饰),基本人设不变,卖蟹的老板,已有家室但依然男女关系不清不楚,爱传邻里男女八卦。
但,像另一主角沪生,律师,父母是空军干部,和夜校同学梅瑞谈恋爱。至于梅瑞,也曾痴恋过阿宝一段时间,无果后放弃。
两位重要人物在影视化中舍去。
而像范总这样的江浙老板、深圳老板、北方老板等近十个,与李李、汪小姐、阿宝之间的人情往来情愫纠葛,同样为小说的厚度与广度添上几笔。
在墨镜王的镜头下都变成多余的枝叶,被削弱或直接删去。
只留阿宝一根独苗,话头重起。
一部辐射广泛,透露着斑斓烟火气的记忆小说。
聚焦于个人叙述下,生意场明争暗斗的奇情波谲。
为什么和原著差异如此之大?
王家卫在改编时,又是如何将一部上海地網域小说兜进自己的影像中?
上海!上海!
《繁花》的王家卫烙印太明显了。
精致的布景,考究的光影;
极富动感的运镜,以及画面抽帧。
烘托出的暧昧氛围,氤氲着一个奢靡梦幻,灯火辉煌的老上海。
仿佛要将观众也吸进这鲜花着锦,欲望蒸腾的全新时代。
不过,其引以为傲独成一派的影像风格,纵然抓人眼球,还是掩盖不了"跨界"引发的水土不服。
抛开争议的"民国风"服化道,最明显的一点,大量旁白以及剧情推动全以对白呈现。
单薄,平面,观感单一,容易疲劳。
但说白了二者其实都是一个问题。
导演擅长的内心情感挖掘和氛围营造的浪漫虚化,与故事的写实叙述之间的冲突。
这根本就是两种创作的路径。当故事的丰富性和层次感无法用电视语言和情节安排来表现时,只能借助最简单的方式,人物对话进行。
所以,导演把剩下的精力几乎都用在了对氛围和感觉的呈现。
弥补缺陷,提升可看性。
比如,升降格凸显贵气神秘的李李。
旖旎光影塑造人物的腔调和质感。
高饱和或昏暗的置景,为氛围服务。
以及,略累赘(但好看)的慢(废)镜头。
这一切,都为剧集笼上了一层厚厚的个人滤镜,使得观感中的上海,与原著相差甚远,以致让观众"奋起揭杆"。
这就牵扯到至关重要的一点。
所谓"魔改原著"。
前面说过,此《繁花》非彼《繁花》。
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原著和剧集的区别。
十点君认为是,抽帧。
提炼原著骨干人物,保留时代背景,另起炉灶重起话头。
——抽去了原著里普通民众和饮食男女"地气""生活气"的毛边,保留独属时代浪尖一小撮精英和小资群体的高光叙述。
便组成了一组浓墨重彩,万花如潮,亦真亦幻的上海图景。
霓虹养眼,浓烈如火,有如饱蘸油彩的西洋画,腾腾热气迷醉熏人。
如果说影视版《繁花》是油画,那么原著《繁花》就是一副素净的素描。
大量的闲聊,对白,家长里短,毫无戏剧性可言的情节和文本,去中心化的描写,这任何一点直接影视化就是灾难。
所以。
拍的并不是原著作者金宇澄,或者任何观众眼中的上海。
这是独属于王家卫的上海。腔调十足,精致如梦,脱离了大众样本而存在。
哪怕被观众诟病,他依然觉得,是"还原当时的感受"。
但谁又能分毫不差地说清当时?后来人的影像,总隔着时间滤镜的残影,投出自己喜好的样貌。
于王家卫,是霓虹遍布,花团锦簇。
金宇澄也一样。
有一次王家卫和金宇澄专门去了一次黄河路。金宇澄有点失望,怎么不一样了。他记忆中的黄河路,无比豪华。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时间总能形塑人对过去的记忆和感受。
就像年底,人们总爱将过往一切坏事归零,淡化痛苦和磨难,打起精神,将新年的第一束阳光视作救赎和新生。
都是一场造梦,复原过往,幻想未来。
也许不是百分百的现实。
却是生活百分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