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昔日霸主春兰股份,去年卖了1.9万台空调,欢迎阅读。
谁还记得春兰空调?
上世纪 90 年代,春兰空调、华宝空调,一南一北横霸空调市场,后来华宝和科龙合并,春兰空调母公司春兰股份因战略失策,逐渐退出主流市场。
在格力、美的等头部品牌的碾压之下,春兰股份已在空调市场彻底失声,仅靠房地产和投资业务勉力维持。
目前,公司年营收规模已萎缩至 1 亿元以下,随着手里存量房产开发完毕,以及投资收益不确定性加大,春兰股份又站在了一个面临抉择的十字路口。
彻底掉队
在中国空调市场,春兰股份(600854.SH)已彻底边缘化。
近期,公司在 2024 年报中披露,其空调年销量 1.9 万台套,销售收入 3269.45 万元。相比当年全行业销量 18977 万台套、超过 2000 亿元的零售规模,春兰空调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头部品牌的市场表现依旧强劲。去年上半年,格力电器空调业务收入 779.61 亿元,同比增长 11.38%。全年,美的集团(000333.SZ)包括暖通空调在内的智能家居业务收入 2695 亿元,同比增长 9.41%。
行业两强,在空调市场你争我夺、推陈出新,这些和春兰股份的关系已然不大。这个曾经的行业巨头,自 2016 年起,就已暂停家用空调器的生产,将生产环节交予第三方,自己仅负责代理销售。
将空调主业甩手后,公司专心发展房地产业务。近年随着行业调整,房地产业务遭遇重挫,去年,实现收入 2208.55 万元,同比下降 75.38%。
去年全年,春兰股份实现营业收入 9197.99 万元、归母净利润 1.33 亿元,同比分别下降 46.83% 和 9.97%。其净利润主要来源于其他权益工具投资获得的收益约 1.22 亿元,同比增加 2455.80 万元。
两大业务都 Hold 不住了。关键是,公司 16 前年置入的土地资源已经开发完毕,目前仅有部分存量房在售。
多元化拖累
很多人将春兰股份掉队空调市场,归咎于多元化扩张。
1994 年,春兰空调年销量超过百万台,销售规模突破 53 亿元,市场占有率高达 40%,绝对的行业老大。同年,春兰股份成功登陆资本市场。
然而,公司并没有借助资本市场的优势,继续将主业做大做强。
1996 年,在控股股东春兰集团一次高层次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企业灵魂人物陶建幸抛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国内空调市场已经饱和,摩托车、家用汽车更有市场前景。
在他的主导下,公司先后涉足摩托车、家用汽车行业。推出的春兰虎、春兰豹系列摩托车,定位高端,每台售价 5000 元。1997 年,当时人均年收入不到千元,公司摩托车业务还是在半年内创下销售 6 万台、销售近 10 亿元的纪录。
好景不长,2001 年开始的禁摩、限牌政策出台,以及重庆摩帮低价冲击市场,春兰的摩托车业务面临巨大压力。
春兰同时启动的汽车业务,更加曲折。1996 年轿车项目没有拿到 " 准生证 ",只得向卡车领網域突围,2001 年,春兰卡车成功上市,靠性价比收获卡友好评。
不过,随着卡车市场重心向 30 吨以上重卡产品转移,公司主推的 15 吨卡车,逐渐丧失优势。
空调之外,春兰股份也曾四处布局其他家用电器,成立电冰箱合资企业,主要生产 LG 和春兰两大品牌。LG 冰箱一度销量惊人,公司却选择将电冰箱业务卖给 LG 草草收场。洗衣机、彩色電視機等业务,春兰股份均有尝试,效果均不如意。
陶建幸多元化的初衷,主要是想把春兰打造成中国的通用。为此,他在 2000 年造访 CE 总部,向杰克 · 韦尔奇取经,结果对方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多元化不取决于你的资产和年龄,取决于你的能力。"
2004 年,春兰股份将卡车业务转让给徐工科技,多年的多元化终于划上句号。
此时的春兰股份,已是元气大伤,越来越虚弱,2005 年迎来上市以来首次亏损,空调销售 75 万台,被踢出行业前十。此后两年也没能扭转亏损的局面,2008 年 5 月被上交所暂停上市。
靠副业续命
2009 年 11 月,停牌 18 个月的春兰股份复牌,但它已经不再是家电股,而是地产股。
为保住上市地位,公司置入泰州星威 60% 股权,以及合计约 15.55 万平方米土地,并称有望在 2011 年前后成为公司新的主营业务收入和盈利来源。
除此之外,还拿到了国电泰州发电有限公司 10% 股权,以期为带来稳定的投资收益。
公司寄予厚望的房地产业务,多年以来收入规模维持几千万级,在 2017 年、2018 年才达到收入高峰,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3.26 亿元和 2.43 亿元,所占公司收入的 39.82% 和 36.83%。因为鲜少在公开市场拿地开发,依赖的存量土地资源开发的项目交付越来越少,收入规模逐年下降。
与此同时,公司的空调业务急速萎靡,2009 年空调收入 7.41 亿元,到 2023 年仅为 3797.79 万元,同期,空调销量由 50 万台套降至 2.2 万台套。
两大主业均表现不佳,公春兰股份能资本市场活到今天,几乎全靠投资副业。国电泰州发电外,公司还于 2013 年增资国能龙源环保泰州公司,持有 10% 股权。
自 2013 年开始,这两家企业每年贡献投资收益合计在 5000 万元以上。2017 年,仅国电泰州发电,就贡献 1.02 亿元投资收益。
现在的春兰股份,正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空调业务委托生产缺乏市场竞争力、房地产业务仅剩尾盘销售,未来靠什么?这不仅是中小投资者们困扰已久的事情,同时也是留给公司决策层的一道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