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发疯界顶流女星,回来了,欢迎阅读。
前两天微博上的#吃面崩溃#词条,绝对算得上我个人年度心梗热搜。
一个女孩因等待半小时的面又坨又难吃而找店家说道,结果男友嫌她丢人,扭头就走。
女生被男生的行为刺痛,在车上边暴哭边表达自己不满。
本只是一件小两口处事观差异的私事,却因男生拍下女生歇斯底里面目传上网这一行为彻底变味。
傻子都看得出他想借网络力量"声讨"女友疯癫状的企图。
好在当今互联网没给他这个机会。
即使如此,我仍如鲠在喉。
不夸张的说,在这份工的千锤百炼下,就算是张小年那种程度的视频,我都可以做到仅轻微恶心,一分钟后就心如止水。
但吃面崩溃的视频,却是捏着我心脏锤的程度。
抛开情绪,这位女孩的表达字字句句逻辑清晰,充分说明了自己行为的合理性,以及强调自己真正的爆发点:
不是"面难吃",而是"你嫌我丢人"的态度。
反倒是男生的腦雾浓厚,一直抓不住重点(也可能故意糊弄),围着"不好吃"打转。
以为能在舆论高地占个上风,真的就全凭觉得自己"情绪稳定"。
这是让我最感窒息之处。
哪怕女性拥有了一切的道理,仿佛只因两滴眼泪,就能被情绪化的刻板标签打为蛮不讲理的"泼妇"。
而另一边,即使听不懂人话,就算"情绪稳态"源于足够愚蠢,但只要带个"稳"字就能自信满满地看矮女孩一头。
偏巧了,这几天正看着黄阿丽的《怒呛人生》。
主打的就是一个反"情绪稳定",呼吁大家一起来发疯。
果然她每次发疯就能火,这剧集和她的脱口秀一样,获得豆瓣8.8好评。
很难相信黄阿丽不是冲着演自己去的。
剧中的角色Amy,背景是中越混血,人设是事业型女强人,生活组成是一个华而不实的日本籍艺术世家呆老公+一个躁狂小女儿。
女主外男主内的婚姻,尤其是这个毫无天赋、靠吃家族老本风花雪月的艺二代老公,很难不让人联想到黄阿丽那位"住在我买的房子,看着我送的劳力士表,用着我支付的高速网络"的哈佛商学院前夫。
巧了不是,戏里的这位丈夫George,最能称道的技能,大概就是他"永远稳定的情绪"。
每当看见Amy一脸紧绷,愁云环绕之时,便目光坚定地告诉她:
停!别生气,要深呼吸,要正念,要积极,要感恩。
Amy显然也是吃他这一套的,她把这视为夫妻"互补"的地方,视丈夫为自己无序的精神世界里那片残缺的、定海神针一般的碎片。
可事实是,这根定海神针起的往往是被拔出后的金箍棒之用,被那些狗屁正念洗腦后,面带微笑的Amy,内心显然还是一片被搅浑的东海龙宫。
Amy做心理咨询,说自己对婚姻的希望本是"把他最棒的部分和我尚能挽救的部分组合在一起,诞生美好的东西"。
翻译一下,就是她认为自己是个烂人,需要嫁个好人来救赎人生。
结婚后看上去好像是那么回事了,但又显然不是那么回事。
我特能理解。
想在另一半身上找到松弛奥秘的女孩们,很快就会发现这玩意儿根本学不来。
非但学不来吧,男性的情绪稳定对女性而言,还带着天然的,非主观的讥讽味。
就好像Amy老公当然能正念,他仰赖着艺术家父亲挣来的声誉,花着老婆赚来的钱财,成日自我陶醉地在家搞些卖不出去的所谓艺术品,还顺带立了个居家好爸爸人设。
世俗男人的"面儿",新时代男人的"里儿",他占了个一干二净。
再反观Amy,在外是拒不掉的应酬、回不完的工作消息,回家是付不尽的账单与做不尽的家务琐事。而好丈夫的职责纯粹到只是陪娃聊天画画,连厨都不用下,对家里的情况一无所知,修个水管都得打电话问妻子怎么办。
但即便如此,因为他情绪稳定,因为他还算善良,因为他确实爱她,Amy就心甘情愿地母职父职双肩挑,同时还要维护着老公脆弱可笑的自尊心。
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生活之下,人哪有不疯的道理?
我不是说世间所有男性稳定的情绪都因为他们有Amy老公的环境,苦命人是无论性别的,我只是说"女"永远是一个加码痛苦的条件。
《怒呛人生》另一位主角便是一位韩裔男性Danny,同Amy一样,对生活有耗不尽的焦虑与愤怒。
就在偶然的一天,偶然的超市门口,因一个倒车时被另一个狂按喇叭,还比了个中指。
两个怒火值拉满的人,就这么杠上了。
先是在马路上演了一出路怒症的疯狂追车戏码,随后互查身份实施报复,从小恶作剧发展到犯罪,甚至矛盾更新到拉上两家人垫背、赔上整个人生的纠缠混战。
你可能会问出一句:小小摩擦,有必要做到这个地步吗?
如Amy的老公总问她的一句话:你为什么总是如此愤怒?
其实Danny和Amy的怒气源头,都来自对人生的失控感。
两人如蜂鸟般不停歇的人生,渴求的是同样的东西,所谓"unconditional love"(无条件的爱)。
很东亚人的执着,因为我们打出生那一刻起,接收到的爱都自带利益交换。
要有出息,也要得体,要足够乖,也要会来事儿。
然后爸妈才会爱你,才会在意你,才会心疼你。
但即使一样的语境,一样的痛苦,Amy面对的深渊仍比Danny更深。
答案是注定的,unconditional love是不存在的,唯一的解法只能是满足对方的条件,换取哪怕表面的爱。
于是,Danny的题顿时比Amy的容易解了许多。
因为对男性的条件,清晰明确,且一如波伏娃那句说烂了的,终究是"最艰苦却也是最可靠的道路"。
放在Danny身上,便是很简单的一个"钱"字。
几经周转,不懂事的弟弟Paul终于"懂事"了
前期渲染了再多的苦难,弟弟的不对付,父母的冷淡,堂兄的尔虞我诈,女友的移情别恋……在Danny真的获得钱那一刻,全部都迎刃而解。
开公司将叛逆的弟弟收编麾下,置办心心念念的房产把父母从韩国接到美国,终得一个满意的眼神,所有的爱都跟着钱一并到来了。
且不谈这样的爱底色如何,有能力给自己长久的造幻,对大部分人生而言真的足矣。
可Amy却没有这种解法。
她已经名声在外,她已经豪宅傍身,但她离爱非但未靠近,反倒更远了。
家人责备她不够"小棉袄",哪怕已经给家里还了房贷,依然被责备没有帮父母再买一幢跟夫家相邻的豪宅,好让他们能随时看见孙女。
这俩需求就很有意思,很经典,很东亚,但也很割裂。
一般前者针对女儿,后者针对儿子。
把物质(房子)、情感(孙女)这两个要求合并到一起,压到Amy身上,在这个时代却也不奇,是很典型的"把独生女当儿子养"的结果。
让我想到许多将独女唤作小子的地網域风俗,这些"儿子们"的命运一眼看去未必有那些招娣们凄苦,她们大多确实能吃饱穿暖,能受教育,能感知父母的爱。
但那份不被承认身份的不公不是不在,只是埋藏更深远罢了。
到头来女孩们会发现,"小子"的人生其实意味着在夫家既当爹,又当妈,在娘家既做儿,又做女。
黄阿丽曾在脱口秀《小眼镜蛇》里怒骂这种既男又女的局面——
你要担心权力太大而在婚姻中做过了头
还要担心被当成冷血工作机器妈妈
但照顾女儿的工作明明还是我在做
归根结底,就是你要有父职的能力,又要摆出母职的姿态。
可以,这不就是我们很熟悉的"女人要平衡家庭和事业"的屁话?
这种要求本就无法自洽,应付的人又如何不精神分裂?
所以黄阿丽be like——
大多数男性是很难get到这种"exhausted"的,男人有挫败,有愤怒,有不甘,但没有exhausted。
为何愤怒?
因为筋疲力尽啊。
不似黄阿丽这种口才,这种状态在大多女性身上的一个表征,是时常连个具体的痛苦点,都表达不出。
Amy同丈夫沟通自己的状态,也只能说出高度意向化的感受——
"大地仿佛卡在胸口,从未离开。"
而丈夫立刻将这种感受具象成一个具体的疾病,告诉她没关系,他也得过抑郁症。
并把具象的疾病,肢解成更具体的原因。
艺术天赋不如人啦,成为家庭煮夫啦,都让自己抑郁过,也都撑过来了。
翻译过来就是:
虽然我没经历过你的困境,但我就是懂。
对面的妻子be like:微笑面具。
唉,谁懂啊。
这假笑背后那种一片无人理解的荒凉感。
不是在否认丈夫的痛苦不是痛苦,恐弱也是男性的一种困境。
我只是说,终究占得优势的一方,他们连焦虑和痛苦都来得更纯粹清晰一些。
就是"我不够强"嘛。
男性的生存思维就是丛林法则,强者就能获得一切。但在这套规则下,再强的女性都一样活得筋疲力尽。
Amy只能摇头告诉他"不是一回事"。
至于是怎么回事,她说不出,不知道,堵上胸口的东西过杂过乱,根本看不清埋在底下的答案。
我觉得大多数女性在外界这些乌七八糟的需求裹挟下,最快学会的保命法,就是阉割权利。
黄阿丽早在脱口秀就调侃过,男人的权势会为他们换来出轨的权利,可女人的权势,反倒是要以向下择偶为代价的。
你越强,你找的男人可能会越糟糕。
要么你拔情绝爱,要么你甘做娇妻。
这也是为什么Amy死守废柴老公不放手,因为这着实已经是矮个子里能拔出的鹤了。
事业与家庭只是最粗暴的一个概括,落在生活中,那些被阉割掉的感触永远更隐秘,更细碎。
要安全,便阉割性感;要自由,便阉割爱情;要陪伴,便阉割自我。
当下年轻女孩叫嚣的"智者不入爱河"也是这套逻辑。
典中典好比Amy的母亲,当女儿企图告诉她自己在高中时期曾撞破过父亲出轨的事迹,她脆声叫停:
"别说了,你想告诉我的我都知道。"
因为她知道,要婚姻稳定,便得阉割去所有的痛感。
不过有人沉默,就有人爆发。
Amy底子里是无法接受阉割的,被压抑的永远在骚动,割不去,又求不来,所以逼到最后,唯有发疯。
黄阿丽本人又何尝不是。
她给观众留下的初印象,便是一个挺着大肚子,在舞台上聊黄暴的疯狂亚裔小女人。
婚要结,娃要生,但槽也要吐,钱更要搞。
她的段子里全是欲望,想钓一个金龟婿然后过躺平的富太太生活,也想肉体出轨尝尝鲜,还想发展自己的喜剧事业做一个厉害的脱口秀表演者。
而她的生活却是通篇的阉割。
为了爱情同前夫签了不平等的婚前協定,富太太做了,又没完全做;正庆幸着事业确实有了起色,但扭脸一看,自己的爱情便转眼被"抄底买入"又"高价抛出"。
但她还是梗着脖子,边喊着"我要",边骂着"要"的代价。
听上去好像女人贪心不足,既要又要?
明明是这社会对女人既要又要。
这代价本就不合理。
大部分男性向来是得一便得百的。
所以都不消去寻找什么"自我价值",挣着了钱,然后挑就完了。
世人皆苦,无论男女,面目是一样狰狞,但他们的山顶确实应有尽有。
再看看我们这头,却一路都是芝麻还是西瓜的选择题。
直到终点,发现人家才是登山,我们不过是在玩华容道。
自我的A欲望给B欲望让路,B欲望再给C欲望让路,你让我,我让你,你憋着退后,我往前两步,终于让出了个模样,却发现这世间给我们的出厂設定就缺了两块。
让出来的人生,是注定无完整可言的。
《怒呛人生》中有这么一段。
Amy同她的家庭主妇邻居喝茶聊天,此时的Amy正因繁忙的工作而心力交瘁,不禁对邻居感慨一句:
"好羡慕你能一直陪伴在孩子身边"。
邻居听罢,便立刻变了脸色,急忙声明自己也是"有事业"的。
Amy顿察这句感慨冒犯了对方,连忙肯定:
"你也有很多事要处理。"
我看得哭笑不得。
这不正是当代互联网女性现状?
事业有成的大女主不能暴露自己对男性与家庭的向往,而辛勤顾家的主妇要证明自己也有"社会价值"。
冒犯藏在描画女性语言的每一个角落。
她们被裹挟得动弹不得,筋疲力尽,小心翼翼,一触即发。所有无力解决的愤怒,最终都被冠上"情绪化""敏感""玻璃心""泼妇"而轻轻消解。
哪怕只想吃一碗好吃的面。
结局却是被男友录视频发上网控诉。
自由地去享受拥有之物,对女性而言,真的好难啊。
毕竟每一份"拥有"的代价,都实在过大。
可其实,疲惫的职业女性冒出想当富太太的念头,又舍不下工作中的自我价值感;菟丝花们时不时羡慕自给自足的大女主,却又对那片以男为主的战场望而却步……
这太正常了。
问题不在"我是不是还拥有依附男人的传统思维呀?"
而在,这游戏的投入产出比,对女孩何时才能更公平些啊?
世间连办公室空调温度都只对男性友好,看上去完成一样的任务,女性却是披着毯子,带着一月一流血的子宫在前行。
看似与男人平起平坐了,体感却分明是枷锁越发多,自由越发远。
更别谈什么情绪稳定,什么松弛人生了。
所以明白了为什么大多数国产大女主让人没有代入感,因为收获了事业的我们根本也没体会到那种世界握于我手的快意。
Amy才是当代事业型女主真相:永远的焦头烂额,永远的欲壑难填。
《爱很美味》里,方欣那位英姿飒爽八面玲珑的女老板,仍旧会在四下无人时,泪眼婆娑地问方欣:
"你会感觉到无法融入的孤独吗?我因为工作忙错过太多事,被我儿子班级群里的妈妈们排挤了。"
然后呐喊:
"我就是既想要工作又想要家庭,我有什么错吗?"
看得我一片心凉。
前两天还见一条热搜,号召女孩们在工作中立个有对象的人设。
不然非但要被无限八卦,还要被无限压榨。
因为"独立女性最方便安排加班了"。
乐,这世界总有办法给女性使绊子,传统女性有传统女性的绊子,新女性有新女性的绊子。
我并不赞成立人设之法,比较建议大家像黄阿丽一样:直接骂回去。
如做不到,我也理解其中难处。
Keep balance本就是贯彻女性一生的伪命题,因失衡的原因分明是另一边所得太多,而非这一方要的太多。
人伦亲情,几两碎银,优秀可以恣意,普通可以保有自我,到底不就平凡二字?是需要多大力气去balance?
得不到的是女性,被怪罪的还是女性,荒唐透了。
所以凭什么不能要,又凭什么不能骂?
要你逻辑清晰,又要你不带情绪;要你挣钱养家,又要你俯首帖耳。
怎么这世间的好事,竟都被一边占了去?
所以女孩们,大胆索取,大胆回怼,大胆发疯吧。
是这世道欠了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