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發瘋界頂流女星,回來了,歡迎閱讀。
前兩天微博上的#吃面崩潰#詞條,絕對算得上我個人年度心梗熱搜。
一個女孩因等待半小時的面又坨又難吃而找店家說道,結果男友嫌她丢人,扭頭就走。
女生被男生的行為刺痛,在車上邊暴哭邊表達自己不滿。
本只是一件小兩口處事觀差異的私事,卻因男生拍下女生歇斯底裡面目傳上網這一行為徹底變味。
傻子都看得出他想借網絡力量"聲讨"女友瘋癫狀的企圖。
好在當今互聯網沒給他這個機會。
即使如此,我仍如鲠在喉。
不誇張的說,在這份工的千錘百煉下,就算是張小年那種程度的視頻,我都可以做到僅輕微惡心,一分鍾後就心如止水。
但吃面崩潰的視頻,卻是捏着我心髒錘的程度。
抛開情緒,這位女孩的表達字字句句邏輯清晰,充分說明了自己行為的合理性,以及強調自己真正的爆發點:
不是"面難吃",而是"你嫌我丢人"的态度。
反倒是男生的腦霧濃厚,一直抓不住重點(也可能故意糊弄),圍着"不好吃"打轉。
以為能在輿論高地占個上風,真的就全憑覺得自己"情緒穩定"。
這是讓我最感窒息之處。
哪怕女性擁有了一切的道理,仿佛只因兩滴眼淚,就能被情緒化的刻板标籤打為蠻不講理的"潑婦"。
而另一邊,即使聽不懂人話,就算"情緒穩态"源于足夠愚蠢,但只要帶個"穩"字就能自信滿滿地看矮女孩一頭。
偏巧了,這幾天正看着黃阿麗的《怒嗆人生》。
主打的就是一個反"情緒穩定",呼籲大家一起來發瘋。
果然她每次發瘋就能火,這劇集和她的脫口秀一樣,獲得豆瓣8.8好評。
很難相信黃阿麗不是衝着演自己去的。
劇中的角色Amy,背景是中越混血,人設是事業型女強人,生活組成是一個華而不實的日本籍藝術世家呆老公+一個躁狂小女兒。
女主外男主内的婚姻,尤其是這個毫無天賦、靠吃家族老本風花雪月的藝二代老公,很難不讓人聯想到黃阿麗那位"住在我買的房子,看着我送的勞力士表,用着我支付的高速網絡"的哈佛商學院前夫。
巧了不是,戲裡的這位丈夫George,最能稱道的技能,大概就是他"永遠穩定的情緒"。
每當看見Amy一臉緊繃,愁雲環繞之時,便目光堅定地告訴她:
停!别生氣,要深呼吸,要正念,要積極,要感恩。
Amy顯然也是吃他這一套的,她把這視為夫妻"互補"的地方,視丈夫為自己無序的精神世界裡那片殘缺的、定海神針一般的碎片。
可事實是,這根定海神針起的往往是被拔出後的金箍棒之用,被那些狗屁正念洗腦後,面帶微笑的Amy,内心顯然還是一片被攪渾的東海龍宮。
Amy做心理咨詢,說自己對婚姻的希望本是"把他最棒的部分和我尚能挽救的部分組合在一起,誕生美好的東西"。
翻譯一下,就是她認為自己是個爛人,需要嫁個好人來救贖人生。
結婚後看上去好像是那麼回事了,但又顯然不是那麼回事。
我特能理解。
想在另一半身上找到松弛奧秘的女孩們,很快就會發現這玩意兒根本學不來。
非但學不來吧,男性的情緒穩定對女性而言,還帶着天然的,非主觀的譏諷味。
就好像Amy老公當然能正念,他仰賴着藝術家父親掙來的聲譽,花着老婆賺來的錢财,成日自我陶醉地在家搞些賣不出去的所謂藝術品,還順帶立了個居家好爸爸人設。
世俗男人的"面兒",新時代男人的"裡兒",他占了個一幹二淨。
再反觀Amy,在外是拒不掉的應酬、回不完的工作消息,回家是付不盡的賬單與做不盡的家務瑣事。而好丈夫的職責純粹到只是陪娃聊天畫畫,連廚都不用下,對家裡的情況一無所知,修個水管都得打電話問妻子怎麼辦。
但即便如此,因為他情緒穩定,因為他還算善良,因為他确實愛她,Amy就心甘情願地母職父職雙肩挑,同時還要維護着老公脆弱可笑的自尊心。
這種高投入低產出的生活之下,人哪有不瘋的道理?
我不是說世間所有男性穩定的情緒都因為他們有Amy老公的環境,苦命人是無論性别的,我只是說"女"永遠是一個加碼痛苦的條件。
《怒嗆人生》另一位主角便是一位韓裔男性Danny,同Amy一樣,對生活有耗不盡的焦慮與憤怒。
就在偶然的一天,偶然的超市門口,因一個倒車時被另一個狂按喇叭,還比了個中指。
兩個怒火值拉滿的人,就這麼杠上了。
先是在馬路上演了一出路怒症的瘋狂追車戲碼,随後互查身份實施報復,從小惡作劇發展到犯罪,甚至矛盾更新到拉上兩家人墊背、賠上整個人生的糾纏混戰。
你可能會問出一句:小小摩擦,有必要做到這個地步嗎?
如Amy的老公總問她的一句話:你為什麼總是如此憤怒?
其實Danny和Amy的怒氣源頭,都來自對人生的失控感。
兩人如蜂鳥般不停歇的人生,渴求的是同樣的東西,所謂"unconditional love"(無條件的愛)。
很東亞人的執着,因為我們打出生那一刻起,接收到的愛都自帶利益交換。
要有出息,也要得體,要足夠乖,也要會來事兒。
然後爸媽才會愛你,才會在意你,才會心疼你。
但即使一樣的語境,一樣的痛苦,Amy面對的深淵仍比Danny更深。
答案是注定的,unconditional love是不存在的,唯一的解法只能是滿足對方的條件,換取哪怕表面的愛。
于是,Danny的題頓時比Amy的容易解了許多。
因為對男性的條件,清晰明确,且一如波伏娃那句說爛了的,終究是"最艱苦卻也是最可靠的道路"。
放在Danny身上,便是很簡單的一個"錢"字。
幾經周轉,不懂事的弟弟Paul終于"懂事"了
前期渲染了再多的苦難,弟弟的不對付,父母的冷淡,堂兄的爾虞我詐,女友的移情别戀……在Danny真的獲得錢那一刻,全部都迎刃而解。
開公司将叛逆的弟弟收編麾下,置辦心心念念的房產把父母從韓國接到美國,終得一個滿意的眼神,所有的愛都跟着錢一并到來了。
且不談這樣的愛底色如何,有能力給自己長久的造幻,對大部分人生而言真的足矣。
可Amy卻沒有這種解法。
她已經名聲在外,她已經豪宅傍身,但她離愛非但未靠近,反倒更遠了。
家人責備她不夠"小棉襖",哪怕已經給家裡還了房貸,依然被責備沒有幫父母再買一幢跟夫家相鄰的豪宅,好讓他們能随時看見孫女。
這倆需求就很有意思,很經典,很東亞,但也很割裂。
一般前者針對女兒,後者針對兒子。
把物質(房子)、情感(孫女)這兩個要求合并到一起,壓到Amy身上,在這個時代卻也不奇,是很典型的"把獨生女當兒子養"的結果。
讓我想到許多将獨女喚作小子的地網域風俗,這些"兒子們"的命運一眼看去未必有那些招娣們凄苦,她們大多确實能吃飽穿暖,能受教育,能感知父母的愛。
但那份不被承認身份的不公不是不在,只是埋藏更深遠罷了。
到頭來女孩們會發現,"小子"的人生其實意味着在夫家既當爹,又當媽,在娘家既做兒,又做女。
黃阿麗曾在脫口秀《小眼鏡蛇》裡怒罵這種既男又女的局面——
你要擔心權力太大而在婚姻中做過了頭
還要擔心被當成冷血工作機器媽媽
但照顧女兒的工作明明還是我在做
歸根結底,就是你要有父職的能力,又要擺出母職的姿态。
可以,這不就是我們很熟悉的"女人要平衡家庭和事業"的屁話?
這種要求本就無法自洽,應付的人又如何不精神分裂?
所以黃阿麗be like——
大多數男性是很難get到這種"exhausted"的,男人有挫敗,有憤怒,有不甘,但沒有exhausted。
為何憤怒?
因為筋疲力盡啊。
不似黃阿麗這種口才,這種狀态在大多女性身上的一個表征,是時常連個具體的痛苦點,都表達不出。
Amy同丈夫溝通自己的狀态,也只能說出高度意向化的感受——
"大地仿佛卡在胸口,從未離開。"
而丈夫立刻将這種感受具象成一個具體的疾病,告訴她沒關系,他也得過抑郁症。
并把具象的疾病,肢解成更具體的原因。
藝術天賦不如人啦,成為家庭煮夫啦,都讓自己抑郁過,也都撐過來了。
翻譯過來就是:
雖然我沒經歷過你的困境,但我就是懂。
對面的妻子be like:微笑面具。
唉,誰懂啊。
這假笑背後那種一片無人理解的荒涼感。
不是在否認丈夫的痛苦不是痛苦,恐弱也是男性的一種困境。
我只是說,終究占得優勢的一方,他們連焦慮和痛苦都來得更純粹清晰一些。
就是"我不夠強"嘛。
男性的生存思維就是叢林法則,強者就能獲得一切。但在這套規則下,再強的女性都一樣活得筋疲力盡。
Amy只能搖頭告訴他"不是一回事"。
至于是怎麼回事,她說不出,不知道,堵上胸口的東西過雜過亂,根本看不清埋在底下的答案。
我覺得大多數女性在外界這些烏七八糟的需求裹挾下,最快學會的保命法,就是閹割權利。
黃阿麗早在脫口秀就調侃過,男人的權勢會為他們換來出軌的權利,可女人的權勢,反倒是要以向下擇偶為代價的。
你越強,你找的男人可能會越糟糕。
要麼你拔情絕愛,要麼你甘做嬌妻。
這也是為什麼Amy死守廢柴老公不放手,因為這着實已經是矮個子裡能拔出的鶴了。
事業與家庭只是最粗暴的一個概括,落在生活中,那些被閹割掉的感觸永遠更隐秘,更細碎。
要安全,便閹割性感;要自由,便閹割愛情;要陪伴,便閹割自我。
當下年輕女孩叫嚣的"智者不入愛河"也是這套邏輯。
典中典好比Amy的母親,當女兒企圖告訴她自己在高中時期曾撞破過父親出軌的事迹,她脆聲叫停:
"别說了,你想告訴我的我都知道。"
因為她知道,要婚姻穩定,便得閹割去所有的痛感。
不過有人沉默,就有人爆發。
Amy底子裡是無法接受閹割的,被壓抑的永遠在騷動,割不去,又求不來,所以逼到最後,唯有發瘋。
黃阿麗本人又何嘗不是。
她給觀眾留下的初印象,便是一個挺着大肚子,在舞台上聊黃暴的瘋狂亞裔小女人。
婚要結,娃要生,但槽也要吐,錢更要搞。
她的段子裡全是欲望,想釣一個金龜婿然後過躺平的富太太生活,也想肉體出軌嘗嘗鮮,還想發展自己的喜劇事業做一個厲害的脫口秀表演者。
而她的生活卻是通篇的閹割。
為了愛情同前夫籤了不平等的婚前協定,富太太做了,又沒完全做;正慶幸着事業确實有了起色,但扭臉一看,自己的愛情便轉眼被"抄底買入"又"高價抛出"。
但她還是梗着脖子,邊喊着"我要",邊罵着"要"的代價。
聽上去好像女人貪心不足,既要又要?
明明是這社會對女人既要又要。
這代價本就不合理。
大部分男性向來是得一便得百的。
所以都不消去尋找什麼"自我價值",掙着了錢,然後挑就完了。
世人皆苦,無論男女,面目是一樣猙獰,但他們的山頂确實應有盡有。
再看看我們這頭,卻一路都是芝麻還是西瓜的選擇題。
直到終點,發現人家才是登山,我們不過是在玩華容道。
自我的A欲望給B欲望讓路,B欲望再給C欲望讓路,你讓我,我讓你,你憋着退後,我往前兩步,終于讓出了個模樣,卻發現這世間給我們的出廠設定就缺了兩塊。
讓出來的人生,是注定無完整可言的。
《怒嗆人生》中有這麼一段。
Amy同她的家庭主婦鄰居喝茶聊天,此時的Amy正因繁忙的工作而心力交瘁,不禁對鄰居感慨一句:
"好羨慕你能一直陪伴在孩子身邊"。
鄰居聽罷,便立刻變了臉色,急忙聲明自己也是"有事業"的。
Amy頓察這句感慨冒犯了對方,連忙肯定:
"你也有很多事要處理。"
我看得哭笑不得。
這不正是當代互聯網女性現狀?
事業有成的大女主不能暴露自己對男性與家庭的向往,而辛勤顧家的主婦要證明自己也有"社會價值"。
冒犯藏在描畫女性語言的每一個角落。
她們被裹挾得動彈不得,筋疲力盡,小心翼翼,一觸即發。所有無力解決的憤怒,最終都被冠上"情緒化""敏感""玻璃心""潑婦"而輕輕消解。
哪怕只想吃一碗好吃的面。
結局卻是被男友錄視頻發上網控訴。
自由地去享受擁有之物,對女性而言,真的好難啊。
畢竟每一份"擁有"的代價,都實在過大。
可其實,疲憊的職業女性冒出想當富太太的念頭,又舍不下工作中的自我價值感;菟絲花們時不時羨慕自給自足的大女主,卻又對那片以男為主的戰場望而卻步……
這太正常了。
問題不在"我是不是還擁有依附男人的傳統思維呀?"
而在,這遊戲的投入產出比,對女孩何時才能更公平些啊?
世間連辦公室空調溫度都只對男性友好,看上去完成一樣的任務,女性卻是披着毯子,帶着一月一流血的子宮在前行。
看似與男人平起平坐了,體感卻分明是枷鎖越發多,自由越發遠。
更别談什麼情緒穩定,什麼松弛人生了。
所以明白了為什麼大多數國產大女主讓人沒有代入感,因為收獲了事業的我們根本也沒體會到那種世界握于我手的快意。
Amy才是當代事業型女主真相:永遠的焦頭爛額,永遠的欲壑難填。
《愛很美味》裡,方欣那位英姿飒爽八面玲珑的女老板,仍舊會在四下無人時,淚眼婆娑地問方欣:
"你會感覺到無法融入的孤獨嗎?我因為工作忙錯過太多事,被我兒子班級群裡的媽媽們排擠了。"
然後呐喊:
"我就是既想要工作又想要家庭,我有什麼錯嗎?"
看得我一片心涼。
前兩天還見一條熱搜,号召女孩們在工作中立個有對象的人設。
不然非但要被無限八卦,還要被無限壓榨。
因為"獨立女性最方便安排加班了"。
樂,這世界總有辦法給女性使絆子,傳統女性有傳統女性的絆子,新女性有新女性的絆子。
我并不贊成立人設之法,比較建議大家像黃阿麗一樣:直接罵回去。
如做不到,我也理解其中難處。
Keep balance本就是貫徹女性一生的偽命題,因失衡的原因分明是另一邊所得太多,而非這一方要的太多。
人倫親情,幾兩碎銀,優秀可以恣意,普通可以保有自我,到底不就平凡二字?是需要多大力氣去balance?
得不到的是女性,被怪罪的還是女性,荒唐透了。
所以憑什麼不能要,又憑什麼不能罵?
要你邏輯清晰,又要你不帶情緒;要你掙錢養家,又要你俯首帖耳。
怎麼這世間的好事,竟都被一邊占了去?
所以女孩們,大膽索取,大膽回怼,大膽發瘋吧。
是這世道欠了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