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电池厂赴欧建厂倒计时,多车企要求2027年本土供货,欢迎阅读。
文|韩永昌
编辑|李勤 杨轩
动力电池赴欧建厂似乎已经进入倒计时。
" 大型车企今年都开始 push(催促)我们,要求 2027 年必须做到电池本地化生产,起码是电芯和正极材料在欧洲生产。" 一家电池公司的一线员工向 36 氪感叹。
电池厂赴欧建厂已经是趋势所在,直到去年,这个視窗期还处在模糊状态,销售们并未收到如此明确的要求。但今年开始,他们在洽谈业务时,欧洲车企的立场已经相当明确," 包括宝马、PSA、雷诺、戴姆勒、大众等车企,几乎统一提出了相似要求,2027 年之后的电池必须要本地化。"
另有电池公司人士也向 36 氪佐证了欧洲车企的这一电池采购条件。
一家拿到欧洲车企巨额订单的电池厂商也感到了类似压力,双方合同约定 2027 年在欧洲实现电芯的本土化供应,但考虑到建厂时间紧迫,落地难度大,这家电池厂想和车企客户商榷,首批电芯先由国内工厂供应," 已经被对方果断拒绝。"
有知情人士透露,这些欧洲车企目前的要求已经相当明确," 你如果没有 2027 的建厂计划,就给不了项目(电池订单)。"
不过,据 36 氪梳理,虽然欧洲车企对电池厂的本地化供应节点都是 2027 年,但不同车企对电池的本地化生产要求则略有差异。
例如,德国车企要求电池总成本的 65% 做到本土化生产,法国主机厂则要求正极材料的涂布以及后续在欧洲或者摩洛哥生产。
一位电池厂销售透露,这个 2027 本地化生产的要求,目前是面向所有电池厂,而具体依据哪条政策或者法规,还不清晰。有行业人士分析,这一要求可能是基于欧盟的《新电池法》。
去年 8 月份,《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新电池法》)正式生效。该法案规定,自 2027 年起,动力电池出口到欧洲需要持有符合要求的 " 电池护照 "。
" 电池护照 " 是电池上的一个二维码,相当于电池的身份证,每一块电池的制造商、生产日期、产地、容量、健康状态等信息都可以通过扫码来查看。
与此同时,自 2024 年 7 月起,出口到欧洲的动力电池必须申报产品碳足迹,并在 2027 年 7 月前达到相关碳足迹的限值要求。
如果到 2027 年仍然无法提供完整的电池护照信息,或者碳足迹标准未能达标,中国的动力电池可能会面临无法出口到欧洲的局面。
但《新电池法》对细节的规定尚未完善,比如电池护照如何执行,在回收端只规定了三元电池而没有对铁锂电池做出要求。同样,《新电池法》是否直接对应到电池的本地化生产比例,尚不明确。
欧洲目前虽然没有完善的动力电池产业链,但作为全球汽车工业的中心,自然不愿意失去新能源车时代最核心的零部件。
欧洲车企正在酝酿的对电池本土化生产的高压动作,无疑会让 2027 年成为动力电池产业格局演变的一个分水岭。
而回到行业现状,即便满足了电池护照和碳足迹的要求,本土化生产的要求也并非朝夕之间可以做到。
电池厂的建设需要产业链配合,正极、负极、电解液等主要材料都需要在电池工厂周边做好配套。在正极上,欧洲本土有巴斯夫、优美科等企业可以供应,负极产能是欧洲最大的软肋。
由于石墨负极在生产时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因此在欧洲建厂落地负极产能会收到环保方面的许多考验。" 到目前为止负极做配套还没有一个完善的解决方案。" 此前有业内人士对 36 氪说。
而如果只对正极材料上做要求,或者只规定总成本,不对具体材料做划分,这对欧洲的电池本土化生产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开端。
但在欧洲建设电池工厂难度巨大,欧洲本土的环保要求,对设备等的准入机制,以及对雇工的各种限制,是压在中国动力电池厂商们身上的三座大山。
目前只有宁德时代将工厂成功建在德国,但该工厂从第一批电芯顺利下仓至今,已经有超过一年的时间,仍未有大规模供货的消息传来。
就欧洲市场来看,本土电池厂如 Northvolt、PowerCo、ACC 等公司仍未进入规模量产阶段,而日韩电池厂如 LG 等已经依托于集团产业在欧洲建好电池产能,LG 位于波兰的电池工厂在 2018 年就开始运营,是欧洲最大的电池厂,该公司还计划到 2025 年将产量从约 70GWh 增加到 100GWh。
欧洲市场是新能源车角逐的必争之地,在这样一个空白市场已经让国际竞争对手抢到先发优势,中国动力电池企业进军欧洲需要提上具体日程。
而如今,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已经竞争至白热化阶段,比亚迪开年便打响了降价第一枪,秦 PLUS DM-i 荣耀版、驱逐舰 05 荣耀版起售价直接拉到 7.98 万元。动力电池行业同样不宁静,宁德时代已经在向车企兜售价格更低,更具性价比的磷酸铁锂产品,价格战山雨欲来。
出海是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长远战略,也是动力电池厂商们都在努力的目标。但如果 2027 年海外建厂的要求已经迫在眉睫,而在欧洲本土生产和业务订单划上等号,那么不难预见,近两年内,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将不得不加紧国内市场份额的拼抢。这无疑会给已经角逐激烈的整车市场,再添上一把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