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销量大增50%,彩票为何这么火?,欢迎阅读。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今年以来,长期保持热度的除了 AI,还有彩票。
近日,财政部公布了一份数据:今年 1 至 5 月,全国彩票销售额较去年同期增长 750.88 亿元,达到了 2251.71 亿元,同比增长高达 50%。这一增长率令人瞠目结舌,也引发了人们对彩票熱賣原因的探讨。
财政部指出彩票销售数据大涨的三个关键因素:去年同期彩票销量基数低、主流赛事带动和即开型彩票配套营销。
流传更广的观点是,彩票销售数据的大涨是经济衰退的产物。他们认为,当人们在经济困境中寻求预期收益时,彩票这种低门槛的投资方式成为了他们的首选。
和这一观点相似的是口红效应。口红效应是说在经济衰退阶段,因为预期收入减少,人们不愿意再进行大额消费比如购房、买车,这个时候反而有更多的 " 闲散资金 ",人会把手中的闲钱用于消费那些昂贵商品的替代品—— " 廉价的非必要之物 ",也就是口红。
实际上,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那么,彩票销售数据大涨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它和经济周期有什么相关性?彩票背后又有哪些有趣经济学原理?本文将回答上述问题。
经济周期和彩票销售额
经济周期,决定了大部分经济行为,彩票也不例外。
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经济增长、衰退、复苏和繁荣,周期性的变化会对各行各业产生影响。
彩票销售数据和一些人解释的刚好相反,彩票销售额和经济周期有正相关性。
第一,彩票销售额和 GDP 同涨同跌。
1987 年 7 月 27 日,中国第一批福利彩票开始销售,到现在 36 年时间。这 36 年,彩票销售额增速出现下降或放缓时,大部分时候对应 GDP 增速也会出现放缓。
比如 1997 年彩票销售额比上年下降 33%,对应 GDP 增速从上一年的 17.1% 下降至 11%;2020 年,彩票销售额比上年下降 21%,对应 GDP 增速从 2019 年的 7.3% 下降至 2.7%。
中国彩票销售额从 1990 年的 6.47 亿增长到 2022 年的 4246.52 亿,同期 GDP 也从 1.9 万亿增长到 121 万亿。
不仅仅是中国,美国和日本的彩票销售也体现出了顺周期属性。
国联证券的一份研报显示,美国彩票销售额从 1982 年的 1.69 亿美元增长至 2020 年的 26.9 亿美元,同期 GDP 从 3.34 万亿美元增长至 21.06 万亿美元。
日本彩票销售额从 1960 年的 43 亿日元增长到 1990 年的 6332 亿日元,同期日本的 GDP 从 0.04 万亿美元增长至 1990 年的 3.13 万亿美元。
彩票销售额不仅和 GDP 同涨同跌,而且彩票销售额在经济较好时,其平均增速也往往比 GDP 的增速更高。
中国有彩票的 36 年时间,彩票销售额的年平均增速是 22%,GDP 的年平均增速是 13%。
美国和日本也是如此。
美国 1982 年到 2020 年,彩票销售额和 GDP 的年均增速分别为 7.6% 和 5%;日本从 1960 年到 1990 年,彩票销售额的年平均增速为 18.11%,同期 GDP 的年平均增速只有 15.25%。
第二,彩票销售额和失业率相反,但偶尔会同频共振。
美国近 40 年的数据显示,失业率下降,彩票销售额增长较快;相反,经济下行失业率攀升,彩票销售额增速会同步下滑。
日本在 1960-1990 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失业率较低,彩票销售额同比增速也维持较高增长率,上世纪 90 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失业率攀升,彩票销售额增速相对前几年也随之出现下降。
经济上行与失业率下降,一般具有一致性,这也是彩票销售增长服从的大逻辑。
当然也有一些小逻辑,比如上世纪 90 年代,日本经济步入衰退的初期,失业率快速提升,以及 2001 年 IT 泡沫破裂时,日本的失业率处于高位,此时彩票的销售额都在增长。
彩票销售额高增速以及在经济不景气时还能获得正增长的原因,影响因素除了经济周期,可能还受到政策、市场,还有失业率背后的口红效应,这背后就是行为经济学。
彩票背后的行为经济学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国外,彩票似乎都具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一经推出便能迅速风靡。
现代意义上的彩票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一个热那亚人借鉴议员 90 选 5 的选举模式,发明了 "90 选 5" 的彩票,这种彩票刚一发明,马上就传播到意大利其他地区,而后传到整个欧洲和世界其他国家。
19 世纪 60 年代,西班牙人发明的彩票 " 吕宋票 " 传入中国,年销售额最高时达到近百万两白银。
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投资者追求收益最大化和规避风险是两个重要的假定。然而在彩票上,这一理论几乎完全失效。
200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 · 卡尼曼将心理学的前沿研究成果引入经济学研究中,开创了行为经济学这一新的研究方向。行为经济学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结合起来,是传统经济学的补充。
当我们用行为经济学解释彩票现象时,会得出与传统经济学完全不同的结论。
卡尼曼做了一个实验,他提供了两种彩票:A、20% 的机会可以得到 4000 元,80% 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B、25% 的机会可以得到 3000 元,75% 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结果发现,超过 6 成的人选择了 A。
因此得出结论,买彩票的人关注的不是每次买彩票累计获奖的总和,而是将每一次买彩票都当作是拥有一次实现一夜暴富的冒险机会,这笔支出往往会忽略所付出的风险。
对于彩票销售的火热,行为经济学家给了三个原因。
第一,彩票被人们归类在单独的心理账户,具有 " 冒险 " 和 " 增值 " 双重特性。
当一个人在去看电影的路上,价值 50 元的电影票丢失了,他大概率不会再买一张,而如果去买票之前丢了 50 块钱,这个人大概率会买票观影。
同样是 50 元的价值,被放进了不同的心理账户,人们做出的行为也会发生变化。
人在潜意识中会将资产放入不同的心理账户,一部分资产可以用来偶尔赌一把,一部分资产要用来养老、一部分资产用来提升自己、一部分资产用来消费度假等等。
彩票具有冒险增值的性质,因此,人们在购买彩票时有非常强的风险承受能力,甚至会主动寻求风险。这种心理行为致使彩票销售,相比于普通商品具备了更大的吸引力。
第二,人们在购买彩票的过程中,往往会高估自己的判断力。
在彩票市场中,当媒体大肆报道某地彩民中了几亿元的大奖时,投资者会过多关注这些中奖信息,而忽略了一些基本事实,比如中奖者只是少数,实际奖金总额与投注金额相差甚远等。
一篇研究论文显示,70% 以上关于彩票的宣传都是中奖信息,这导致人们往往过于乐观,认为自己中大奖的概率比别人更高。
第三,彩票具有趣味性。
彩票作为一种博彩活动,可以追溯到古代罗马,当时皇室与商界的人用彩票进行抽奖,抽奖可以带给人们惊喜和刺激,帮助人们缓解压力,放松身心。
数字型彩票成本低廉,2 块钱就可以买一个少奋斗半辈子的机会和开奖前幻想中奖的快乐。
随着人们对彩票中奖概率的认识更加理性,相信一夜暴富的彩民们变少了,数字型彩票的销售额在逐年下降。相反,只为 " 图一乐 " 的即开型彩票和竞猜型彩票更加受欢迎。
当然,这不光是因为年轻人更喜欢新鲜的东西,也有利用行为经济学进行营销的原因。
彩票背后的营销行为
中国有个比股民更庞大的群体,他们是 3 亿彩民。2021 年,2 亿股民给国家贡献印花税 2478 亿元,人均贡献 1239 元,彩民共筹公益金 1047 亿元,人均贡献 349 元。
彩票类型可分为乐透型、竞猜型、即开型、基诺型和视频型等,其中乐透型、竞猜型、即开型是彩票销售的主力军。
从玩家的角度看,乐透型彩票的优势在于参与感强,奖金高,而且有选择余地,总体上趣味性更强;从商家的角度,乐透型彩票的销售规模大,利润更高,所以乐透型彩票一直是彩票销售的主流。
竞猜型彩票的起源,缘于体育赛事的发展,尤其是世界第一大运动足球赛事的发展,从 1934 年瑞典发行第一张竞猜型彩票,到现在近百年时间,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彩票类型,随着中国体育赛事的增多,中国的竞猜型体育彩票从 2014 年成为销售额排第二的彩票类型。
即开型彩票通常游戏规则比较简单,具有快速购买和快速开奖的特点。商家的营销又赋予了即开型彩票新的属性和更大的趣味性,刺激了年轻人的需求。
第一,渠道增加。
" 体彩店开进商业综合体 " " 商场里陈设自助彩票机 " 的现象越来越多,彩票的渠道也从街边转角的小店面走入了现代购物中心。比如以刮刮乐、顶呱刮等即开型彩票为主的快闪店形式,因为当场兑奖、流程简洁受到年轻人青睐。
作为非刚需,便捷性是创造增量消费的重要原因。
2018 年,中国彩票销售额突破 5000 亿。2019 年,由于彩票行业的整顿,同时暂停互联网彩票的销售,彩票销售额出现 17.5% 的下滑。
正如互联网渠道的切断降低了数字型彩票的销售,商场里的触手可及也增加了彩票销售额。
自助彩票机也增加了一条销售链路,使用自助彩票机的部分用户可能是永远不会走进街边彩票店的人士。
此外,商场平时可以进行各品牌的联合促销活动,彩票可以联合其他品牌进行营销,比如购买某些商品达到一定金额,可以获赠一定金额的彩票,以及购买达到一定金额的彩票,可以获赠其他商品等。
第二,即开型彩票营销方式的改变,增加了趣味性和礼品属性。
彩票营销的新玩法,综艺节目《毛雪汪》给出了营销新范式,比如李雪琴给过生日的毛不易送了一箱彩票做礼物。因此,彩票的商品属性又多了一重含义,很多人用彩票当作婚礼游戏、随份子和回礼的选择。
在各个因素影响下,即开型彩票 2019 年的销售额为 285.22 亿元,同比增长 26.6%。2020 年,即使是遇到疫情,销售额仍然涨了 3.1%,2019 年到 2022 年,即开型彩票的年平均增速高达 27.5%。
相较于投资或者投机,不成瘾的消费品或许是彩票最好的定位。
参考文献:
[ 1 ] 《彩票行业:体彩销售强劲,领跑消费复苏》 国联证券
[ 2 ] 《彩票中的行为经济学》人大经济论坛
[ 3 ] 《彩票消费的行为经济学解释》 金世斌
[ 4 ] 《彩票交易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邱兆祥
[ 5 ] 《体育彩票消费者行为的前景理论研究》 刘玉
[ 6 ] 《行为经济学》(美)大卫 R. 贾斯特
[ 7 ] 《润歌百亿征程系列(10)——彩票行业海外概览之英国篇》兴业证券
[ 8 ] 《润歌百亿征程系列(11)——彩票行业海外概览之美国篇》 兴业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