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纯电续航干到 1500km 了!刚发布这新电池,油车还怎么打?,欢迎阅读。
车圈重磅啊!
刚刚( 4 月 21 日下午),宁德时代在其超级科技日发布会上,直接甩出 2025 年重磅新品:
宁德时代骁遥双核电池。
实话说,今天发布会上讲的好多,我都看得云里雾里的,名词有点多。
但经过大概理解,再结合数据,还是能感觉到很嚣张。
一起来瞅瞅~
该系新品说是用了双核架构 + 自生成负极技术,可以跨体系、跨电量、跨电压,适配各种材料体系。
因为双核电池在一块电池里划分了两个独立的能量区,主能量区和增程能量区,两个能量区的电芯由不同材料组成,所以能分别发挥两种电芯的长处。
另外,双能量区有高压双核、低压双核、结构双核、热失控安全防护双核和热管理双核来确保安全性;
而且在增程能量区,宁德时代还首创了自生成负极电池技术,可以在同样的电池包空间内,配置更多电量,还能大幅提升能量密度。
来瞅瞅该系新品的核心参数,实在是抢眼!
其中,钠 - 铁双核电池(钠新电池 + 磷酸铁锂自生成负极电池),容量 75kWh ,续航 700km ,无惧低温;
铁 - 铁双核电池(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 + 磷酸铁锂自生成负极电池),峰值 12C 充电功率,纯电续航超 1000km ;
三元铁 / 双三元电池(三元电池 + 磷酸铁锂 / 三元自生成负极电池),输出功率 1000kW ,12C 充电速度,可以给 3 米轴距的车配 180kWh 的电量,纯电续航 1500km 。
这波新品,太猛了吧!可以说纯电车续航直接对标燃油车~
其一,续航突破 1000km (CLTC 工况),甚至最远续航里程超过 1500km 比市面上大多数增程式电动车还要长;
其二,充电 5 分钟,续航补 520km ,基本和燃油车加油速度相当;
其三,能量密度提升,且安全性做到官宣 " 不起火、不爆炸 " ,能顶住多面挤压、针刺贯穿、电钻穿透、电池锯断,这块儿的 " 含金量 " 值得细品。
更重磅的是,宁德时代表示,这款电池已经进入量产倒计时,2025 年第四季度,就有望搭载到某高端新能源品牌的新车上。
对于这一点,大家可以猜猜是哪个,大概率是蔚来、理想或问界?
另外!宁德时代表示还会推多核电池,解决消费者的用户痛点,加速新能源产业化更新。
宁德时代这一波操作,直接让增程式电动车和燃油车厂商坐不住了。
毕竟市场会开始认真思考,纯电、增程、油车,到底谁更香?
以前大家不买纯电车,无非三个原因:续航短、充电慢、电池衰减。
很多续航标称 600km ,实际跑 400km ,冬天再打 7 折,这种情况实属常见;
充电半个小时左右都算快了,而且开几年续航就能掉一大截,二手车更是卖不上价。
这次宁德时代的直接把续航拉到 1000km+ ,充电速度又跟加油差不多,再加上电车加速快、静谧性好、智能化更强,甚至安全性更高了;
且电费比油费便宜,政策还在倒逼新能源汽车市场长远发展 ......
可见留给燃油车的市场空间,真的不多了。
对于油车厂商来说,再不转型,可能真的要被淘汰了啊。
再有,仔细想想,如果纯电续航都能碾压增程了,那增程车的优势不也越来越少了吗,怕是现在就只剩 " 能加油 " 这一项了。
不过,利好也不少。
新一代电池量产,直接帮蔚来、小鹏等纯电车企解决续航焦虑难题,那销量大概率会爆发;
销量上去了,那像特来电等充电桩企业的超快充需求也大幅增加,生意自然就更火爆;
对于咱普通的消费者来说,不同价位段车型都有更长的续航、更快的充电可选,自然更香!
说到这,我又想感叹一波宁德时代的发展史了,真的,简直是一部 " 中国动力电池逆袭 " 的励志大片:
2011 年宁德时代成立,当时还是比亚迪的 " 小弟 " ;
2017 年凭借和宝马的合作,一跃成为全球最大动力电池供应商。
再到 2018-2022 年,宁德时代技术爆发,碾压同行:
2019 年推出 NCM811 高镍电池,能量密度突破 300Wh/kg ;
2022 年麒麟电池问世,续航突破 1000km,但成本太高,未能大规模普及;
近三年,宁德时代开启固态电池争夺战~
2024 年,宁德时代宣布半固态电池量产,但续航局限在 800km 左右;
今年发布的新一代电池,又直接突破长续航、超快充、低成本,彻底甩开竞争对手;
目前,宁德时代全球市占率已经超过 40% ,这次新品发布,势必会进一步巩固其霸主地位。
综合看下来,宁德时代这次发布会,不仅仅是发布了新电池,更有让纯电车与燃油车正面硬刚的行业意义。
咱可以先大胆展望一下,如果能如期量产,且成本也能可控,那 2026 年,或许会面临的变化:
燃油车销量再跌、增程式电动车逐渐被边缘化、充电基础设施迎来新一轮爆发 ......
当然,这都是片面猜想,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消费者手里。
问题来了,你是更愿意选电车还是宁愿坚守油车呢?
参考资料:
宁德时代官方、快科技、新浪微博及其他网络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