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純電續航幹到 1500km 了!剛發布這新電池,油車還怎麼打?,歡迎閱讀。
車圈重磅啊!
剛剛( 4 月 21 日下午),寧德時代在其超級科技日發布會上,直接甩出 2025 年重磅新品:
寧德時代骁遙雙核電池。
實話說,今天發布會上講的好多,我都看得雲裡霧裡的,名詞有點多。
但經過大概理解,再結合數據,還是能感覺到很嚣張。
一起來瞅瞅~
該系新品說是用了雙核架構 + 自生成負極技術,可以跨體系、跨電量、跨電壓,适配各種材料體系。
因為雙核電池在一塊電池裡劃分了兩個獨立的能量區,主能量區和增程能量區,兩個能量區的電芯由不同材料組成,所以能分别發揮兩種電芯的長處。
另外,雙能量區有高壓雙核、低壓雙核、結構雙核、熱失控安全防護雙核和熱管理雙核來确保安全性;
而且在增程能量區,寧德時代還首創了自生成負極電池技術,可以在同樣的電池包空間内,配置更多電量,還能大幅提升能量密度。
來瞅瞅該系新品的核心參數,實在是搶眼!
其中,鈉 - 鐵雙核電池(鈉新電池 + 磷酸鐵锂自生成負極電池),容量 75kWh ,續航 700km ,無懼低溫;
鐵 - 鐵雙核電池(第二代神行超充電池 + 磷酸鐵锂自生成負極電池),峰值 12C 充電功率,純電續航超 1000km ;
三元鐵 / 雙三元電池(三元電池 + 磷酸鐵锂 / 三元自生成負極電池),輸出功率 1000kW ,12C 充電速度,可以給 3 米軸距的車配 180kWh 的電量,純電續航 1500km 。
這波新品,太猛了吧!可以說純電車續航直接對标燃油車~
其一,續航突破 1000km (CLTC 工況),甚至最遠續航裡程超過 1500km 比市面上大多數增程式電動車還要長;
其二,充電 5 分鍾,續航補 520km ,基本和燃油車加油速度相當;
其三,能量密度提升,且安全性做到官宣 " 不起火、不爆炸 " ,能頂住多面擠壓、針刺貫穿、電鑽穿透、電池鋸斷,這塊兒的 " 含金量 " 值得細品。
更重磅的是,寧德時代表示,這款電池已經進入量產倒計時,2025 年第四季度,就有望搭載到某高端新能源品牌的新車上。
對于這一點,大家可以猜猜是哪個,大概率是蔚來、理想或問界?
另外!寧德時代表示還會推多核電池,解決消費者的用戶痛點,加速新能源產業化更新。
寧德時代這一波操作,直接讓增程式電動車和燃油車廠商坐不住了。
畢竟市場會開始認真思考,純電、增程、油車,到底誰更香?
以前大家不買純電車,無非三個原因:續航短、充電慢、電池衰減。
很多續航标稱 600km ,實際跑 400km ,冬天再打 7 折,這種情況實屬常見;
充電半個小時左右都算快了,而且開幾年續航就能掉一大截,二手車更是賣不上價。
這次寧德時代的直接把續航拉到 1000km+ ,充電速度又跟加油差不多,再加上電車加速快、靜谧性好、智能化更強,甚至安全性更高了;
且電費比油費便宜,政策還在倒逼新能源汽車市場長遠發展 ......
可見留給燃油車的市場空間,真的不多了。
對于油車廠商來說,再不轉型,可能真的要被淘汰了啊。
再有,仔細想想,如果純電續航都能碾壓增程了,那增程車的優勢不也越來越少了嗎,怕是現在就只剩 " 能加油 " 這一項了。
不過,利好也不少。
新一代電池量產,直接幫蔚來、小鵬等純電車企解決續航焦慮難題,那銷量大概率會爆發;
銷量上去了,那像特來電等充電樁企業的超快充需求也大幅增加,生意自然就更火爆;
對于咱普通的消費者來說,不同價位段車型都有更長的續航、更快的充電可選,自然更香!
說到這,我又想感嘆一波寧德時代的發展史了,真的,簡直是一部 " 中國動力電池逆襲 " 的勵志大片:
2011 年寧德時代成立,當時還是比亞迪的 " 小弟 " ;
2017 年憑借和寶馬的合作,一躍成為全球最大動力電池供應商。
再到 2018-2022 年,寧德時代技術爆發,碾壓同行:
2019 年推出 NCM811 高鎳電池,能量密度突破 300Wh/kg ;
2022 年麒麟電池問世,續航突破 1000km,但成本太高,未能大規模普及;
近三年,寧德時代開啟固态電池争奪戰~
2024 年,寧德時代宣布半固态電池量產,但續航局限在 800km 左右;
今年發布的新一代電池,又直接突破長續航、超快充、低成本,徹底甩開競争對手;
目前,寧德時代全球市占率已經超過 40% ,這次新品發布,勢必會進一步鞏固其霸主地位。
綜合看下來,寧德時代這次發布會,不僅僅是發布了新電池,更有讓純電車與燃油車正面硬剛的行業意義。
咱可以先大膽展望一下,如果能如期量產,且成本也能可控,那 2026 年,或許會面臨的變化:
燃油車銷量再跌、增程式電動車逐漸被邊緣化、充電基礎設施迎來新一輪爆發 ......
當然,這都是片面猜想,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在消費者手裡。
問題來了,你是更願意選電車還是寧願堅守油車呢?
參考資料:
寧德時代官方、快科技、新浪微博及其他網絡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