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电影经验:后劲太猛了,后劲太猛了,欢迎阅读。
10 岁的小杰在日记中写下 " 我不是什么重要的人。"
随后,他走上了天台。
可能,他跳了下去。
也可能,他翻越了围栏,下定决心 " 我要好好学习 "。
小杰是否还活着?
这是《年少日记》在开篇就在观众心中留下的悬念。
让人感觉很难过的是,看过电影的很多人说,这是自己年少时设想过的一幕。他们都曾经是 " 小杰 "。
《年少日记》
这是新人导演卓益谦的长片处女作,尔冬升监制。
荣获金 * 马奖最佳新导演和金像奖新晋导演奖。豆瓣评分8.5 分,是目前为止,今年华语院线电影的最高分。
虽然是香港电影,但是普适性很强,也很能引起人共鸣。
因为整部电影讲述的是——
原生家庭和代际创伤,对准的是整个东亚家庭的困难,只要是在东亚这片土地上生活,你一定曾亲身感受或亲眼看到过类似的伤痛。
如果你没有过这种感受,那真的是很幸运了。
整部电影采用回忆和现实交织的双线叙事。
第一条故事线,以 10 岁男孩小杰为主角。
爸爸是律师,妈妈是家庭主妇,小杰还有个比他小一岁的弟弟。
学校典礼,弟弟在台上表演钢琴,父亲上台致辞,母亲给学校捐了一笔善款,小杰则给正在交谈的母亲送上一杯水,"A cup of water"。
乍一看,多么和谐的一家人。
但在回程的路上,父亲突然来了一句,"Glass"。
小杰还没反应过来,父亲就说 " 是 A glass of water,你不会英语就不要在外面说 "。
末了,还骂了一句 " 垃圾 "。
小杰吓得不敢吭声,车里的母亲和弟弟,也都没有说话。
这还没完,当晚,小杰就听到了父亲和母亲在吵架。
因为母亲不小心把捐款的名字写成了自己,父亲大发雷霆,一巴掌把母亲扇到了地上。
小杰躲在被子里,打开了一本漫画,努力转移注意力,把吵闹声隔绝在被子外。
谁料,怒气未消的父亲一把掀开了被子,把拳头对准了小杰。
这晚,漫画书被撕了,小杰也被罚站了。
生活在上流社会,小杰却并不幸福。
弟弟很聪明,成绩优秀,能把很难的钢琴曲弹得完整。 小杰成绩一般,留了一级,弹钢琴也磕磕绊绊。
父亲直接把两个儿子定义为 " 聪明的 " 和 " 笨的 "。
弟弟拥有比小杰多几倍的零花钱,也拥有父母全部的骄傲眼神。小杰则要么被忽视,要么被批评谩骂、冷嘲热讽和拳打脚踢。
母亲因为没有经济来源,在家中也没有什么话语权,还被父亲指责生了个 " 笨的 "。
渐渐地,母亲也觉得是小杰连累了自己。
母亲不会像父亲一样打他,但会冷言冷语,无声痛哭。仿佛自己过得不好,都是因为小杰成绩不好。
她曾对小杰说 " 如果我离婚了,都是因为你 "。
小杰有很努力在调整状态,认真学习。
他写日记,因为听说写日记能让人变得聪明。
他看漫画,反复停留在 " 总有一天你会长大,成为你想成为的大人 " 那一页。
他和玩偶对话,把生活中没人可以倾诉的话全部都说给玩偶听。
他喜欢温柔的钢琴老师,告诉她自己以后也想当老师,想对每个学生都温柔。
他曾经在天台大喊," 郑有杰,你这个垃圾,你一定要好好学习 "。
他也曾经跟母亲说自己睡不着觉,想看精神科,但是母亲说 " 你不是睡不着,你是心散 "" 精神科是专治疯子的 "。
但是后来,玩偶被扔了,漫画被撕碎了,温柔的钢琴老师被换成了不苟言笑的男老师。
那个说着 " 一定会成为想成为的大人 " 的漫画家自杀了。
父亲说," 打你也没用 "" 你想成为垃圾我也不拦你 "。
他不再打他了,仿佛家里没有这个人,就连全家一起去美国旅游,他也没有带上他。
就是这一次,小杰在日记上写 " 我不是什么重要的人 "。
第二条故事线,以中学教师郑 sir 为主角。
郑 sir 班上最近发现了一封遗书,临近高考,学校决定谨慎对待。
郑 sir 悄悄观察班上的每个人,觉得和别人打架斗殴的男同学 vincent 嫌疑最大。
但是,Vincent 让他先管好自己吧,全学校都知道他离婚了为啥还戴着戒指。
这话戳中了郑 sir 心中的隐痛。
妻子给他寄来离婚協定书,不是因为俩人感情不好,也不是因为外部原因,纯粹是因为妻子怀孕了,而他并没有准备好做一个父亲。
夜半时分,他打开了一本泛黄的日记,稚嫩的文字里,藏着他对 " 父亲 " 角色最深层的恐惧。
影片从开篇就埋下了自杀与否的悬念,对郑 sir 的身份也多有隐瞒,再加上哥哥想要成为老师的愿望,我想很多人都会和我一样,理所当然的认为郑 sir 就是长大了的小杰。
这种 " 理所当然 " 里,说不清是导演高明的叙事手段在起作用,还是内心对现实悲剧的规避在作祟。
总之,多么希望郑 sir 就是小杰啊。
以至于当谜底被揭开的时候,电影院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倒抽了一口气。
从某种层面而言,这是另一种形式的 " 一尸两命 "。
影片海报上写 " 致没被爱过的你 "。
这是很戳人的一句话,让人忍不住去对 " 爱 " 做更深层次的探究。
小杰没有被父母爱过,这是肯定的,但是,总是被夸赞的弟弟被父母爱过吗?
如果他和小杰一样成绩不好,弹不好琴,他还会被爱吗?
在这个家里,他们不 " 杰出 ",他们就不再值得被爱。
东亚家庭的 " 爱 " 总是有条件的,在这种有条件的 " 爱 " 上头,又笼罩着一种叫做 " 成功 " 的魔咒。
父亲是穷苦出身,在棍棒教育下长大,如今功成名就,更相信 " 棍棒 " 就是唯一有用的教育手段。
母亲因为没有经济收入,在丈夫叫嚣着 " 钱是我赚的,这个家的一切都是我的 " 时候,只能默默忍受。
班里发现了遗书,校领导反复强调 " 高考 ",生怕这会影响学生们高考发挥。
郑 sir 在校领导评判遗书文采,质疑是不是网上抄的时,只敢在腦中演绎怒怼领导的一幕,被真正问到时也只能保持态度冷静。
这所有的一切,全部都以成功为驱使。
更具象化的体现是成绩、职位、薪资、车房,与之相匹配的是权力、地位、自尊、面子,随之忽略的是眼泪、拥抱、笑容和阳光。
人生是旷野,但东亚人的一生是单行道,成功是唯一的目的地,也是 " 爱 " 的附加条件。
影片中文名是《年少日记》,英文名是《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可以翻译为:时间终究会翻过这一页。
两个名字是截然不同的寓意,这也很耐人寻味。
郑 sir 没有遗忘,他记得自己假装成为乖孩子的那些岁月,也记得哥哥被父亲追着打的至暗时刻。
他在父亲丢掉哥哥遗物时偷偷留下了哥哥的日记,成为了哥哥想要成为的老师。
他对每个学生都耐心温柔,试图陪伴每个觉得自己不重要的学生度过艰难岁月。
但是,他始终准备不好去成为一个父亲。
小杰的父亲遗忘了孩提时代自己在棍棒教育下的痛苦。
也可能他没有遗忘,只是在 " 成功 " 的喜悦中,赋予 " 痛苦 " 以价值。
但是,痛苦真的有价值吗?
晚年的他,躺在病床上,已经记不清小杰的面容,但却忘不掉小杰对他说 " 对不起 " 的样子。
此时此刻," 记住 " 是一种惩罚,是一种对过往 " 遗忘 " 的报应。
在 " 记住 " 和 " 遗忘 " 之间,影片给出的最终答案是 " 记住 "。
记住自己受过的伤,去善待他人,也善待自己,在时间的作用下,总能跨越自我,实现自渡。
就像郑 sir,因为内心创伤而不愿成为一个父亲,在影片最后他终于和妻子坦诚布公。
其实,是否拥有孩子,成为父亲并不重要,有勇气提及过往,也有人能让他安心提及过往,就是个好的开始。
这个世界会好吗?
我也不知道。
但是,当很多人很过观众说 " 想给予孩子自己曾经没有过的童年 " 时,我愿意相信未来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