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後勁太猛了,後勁太猛了,歡迎閱讀。
10 歲的小傑在日記中寫下 " 我不是什麼重要的人。"
随後,他走上了天台。
可能,他跳了下去。
也可能,他翻越了圍欄,下定決心 " 我要好好學習 "。
小傑是否還活着?
這是《年少日記》在開篇就在觀眾心中留下的懸念。
讓人感覺很難過的是,看過電影的很多人說,這是自己年少時設想過的一幕。他們都曾經是 " 小傑 "。
《年少日記》
這是新人導演卓益謙的長片處女作,爾冬升監制。
榮獲金 * 馬獎最佳新導演和金像獎新晉導演獎。豆瓣評分8.5 分,是目前為止,今年華語院線電影的最高分。
雖然是香港電影,但是普适性很強,也很能引起人共鳴。
因為整部電影講述的是——
原生家庭和代際創傷,對準的是整個東亞家庭的困難,只要是在東亞這片土地上生活,你一定曾親身感受或親眼看到過類似的傷痛。
如果你沒有過這種感受,那真的是很幸運了。
整部電影采用回憶和現實交織的雙線叙事。
第一條故事線,以 10 歲男孩小傑為主角。
爸爸是律師,媽媽是家庭主婦,小傑還有個比他小一歲的弟弟。
學校典禮,弟弟在台上表演鋼琴,父親上台致辭,母親給學校捐了一筆善款,小傑則給正在交談的母親送上一杯水,"A cup of water"。
乍一看,多麼和諧的一家人。
但在回程的路上,父親突然來了一句,"Glass"。
小傑還沒反應過來,父親就說 " 是 A glass of water,你不會英語就不要在外面說 "。
末了,還罵了一句 " 垃圾 "。
小傑吓得不敢吭聲,車裡的母親和弟弟,也都沒有說話。
這還沒完,當晚,小傑就聽到了父親和母親在吵架。
因為母親不小心把捐款的名字寫成了自己,父親大發雷霆,一巴掌把母親扇到了地上。
小傑躲在被子裡,打開了一本漫畫,努力轉移注意力,把吵鬧聲隔絕在被子外。
誰料,怒氣未消的父親一把掀開了被子,把拳頭對準了小傑。
這晚,漫畫書被撕了,小傑也被罰站了。
生活在上流社會,小傑卻并不幸福。
弟弟很聰明,成績優秀,能把很難的鋼琴曲彈得完整。 小傑成績一般,留了一級,彈鋼琴也磕磕絆絆。
父親直接把兩個兒子定義為 " 聰明的 " 和 " 笨的 "。
弟弟擁有比小傑多幾倍的零花錢,也擁有父母全部的驕傲眼神。小傑則要麼被忽視,要麼被批評謾罵、冷嘲熱諷和拳打腳踢。
母親因為沒有經濟來源,在家中也沒有什麼話語權,還被父親指責生了個 " 笨的 "。
漸漸地,母親也覺得是小傑連累了自己。
母親不會像父親一樣打他,但會冷言冷語,無聲痛哭。仿佛自己過得不好,都是因為小傑成績不好。
她曾對小傑說 " 如果我離婚了,都是因為你 "。
小傑有很努力在調整狀态,認真學習。
他寫日記,因為聽說寫日記能讓人變得聰明。
他看漫畫,反復停留在 " 總有一天你會長大,成為你想成為的大人 " 那一頁。
他和玩偶對話,把生活中沒人可以傾訴的話全部都說給玩偶聽。
他喜歡溫柔的鋼琴老師,告訴她自己以後也想當老師,想對每個學生都溫柔。
他曾經在天台大喊," 鄭有傑,你這個垃圾,你一定要好好學習 "。
他也曾經跟母親說自己睡不着覺,想看精神科,但是母親說 " 你不是睡不着,你是心散 "" 精神科是專治瘋子的 "。
但是後來,玩偶被扔了,漫畫被撕碎了,溫柔的鋼琴老師被換成了不苟言笑的男老師。
那個說着 " 一定會成為想成為的大人 " 的漫畫家自殺了。
父親說," 打你也沒用 "" 你想成為垃圾我也不攔你 "。
他不再打他了,仿佛家裡沒有這個人,就連全家一起去美國旅遊,他也沒有帶上他。
就是這一次,小傑在日記上寫 " 我不是什麼重要的人 "。
第二條故事線,以中學教師鄭 sir 為主角。
鄭 sir 班上最近發現了一封遺書,臨近高考,學校決定謹慎對待。
鄭 sir 悄悄觀察班上的每個人,覺得和别人打架鬥毆的男同學 vincent 嫌疑最大。
但是,Vincent 讓他先管好自己吧,全學校都知道他離婚了為啥還戴着戒指。
這話戳中了鄭 sir 心中的隐痛。
妻子給他寄來離婚協定書,不是因為倆人感情不好,也不是因為外部原因,純粹是因為妻子懷孕了,而他并沒有準備好做一個父親。
夜半時分,他打開了一本泛黃的日記,稚嫩的文字裡,藏着他對 " 父親 " 角色最深層的恐懼。
影片從開篇就埋下了自殺與否的懸念,對鄭 sir 的身份也多有隐瞞,再加上哥哥想要成為老師的願望,我想很多人都會和我一樣,理所當然的認為鄭 sir 就是長大了的小傑。
這種 " 理所當然 " 裡,說不清是導演高明的叙事手段在起作用,還是内心對現實悲劇的規避在作祟。
總之,多麼希望鄭 sir 就是小傑啊。
以至于當謎底被揭開的時候,電影院有很多人和我一樣倒抽了一口氣。
從某種層面而言,這是另一種形式的 " 一屍兩命 "。
影片海報上寫 " 致沒被愛過的你 "。
這是很戳人的一句話,讓人忍不住去對 " 愛 " 做更深層次的探究。
小傑沒有被父母愛過,這是肯定的,但是,總是被誇贊的弟弟被父母愛過嗎?
如果他和小傑一樣成績不好,彈不好琴,他還會被愛嗎?
在這個家裡,他們不 " 傑出 ",他們就不再值得被愛。
東亞家庭的 " 愛 " 總是有條件的,在這種有條件的 " 愛 " 上頭,又籠罩着一種叫做 " 成功 " 的魔咒。
父親是窮苦出身,在棍棒教育下長大,如今功成名就,更相信 " 棍棒 " 就是唯一有用的教育手段。
母親因為沒有經濟收入,在丈夫叫嚣着 " 錢是我賺的,這個家的一切都是我的 " 時候,只能默默忍受。
班裡發現了遺書,校領導反復強調 " 高考 ",生怕這會影響學生們高考發揮。
鄭 sir 在校領導評判遺書文采,質疑是不是網上抄的時,只敢在腦中演繹怒怼領導的一幕,被真正問到時也只能保持态度冷靜。
這所有的一切,全部都以成功為驅使。
更具象化的體現是成績、職位、薪資、車房,與之相匹配的是權力、地位、自尊、面子,随之忽略的是眼淚、擁抱、笑容和陽光。
人生是曠野,但東亞人的一生是單行道,成功是唯一的目的地,也是 " 愛 " 的附加條件。
影片中文名是《年少日記》,英文名是《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可以翻譯為:時間終究會翻過這一頁。
兩個名字是截然不同的寓意,這也很耐人尋味。
鄭 sir 沒有遺忘,他記得自己假裝成為乖孩子的那些歲月,也記得哥哥被父親追着打的至暗時刻。
他在父親丢掉哥哥遺物時偷偷留下了哥哥的日記,成為了哥哥想要成為的老師。
他對每個學生都耐心溫柔,試圖陪伴每個覺得自己不重要的學生度過艱難歲月。
但是,他始終準備不好去成為一個父親。
小傑的父親遺忘了孩提時代自己在棍棒教育下的痛苦。
也可能他沒有遺忘,只是在 " 成功 " 的喜悅中,賦予 " 痛苦 " 以價值。
但是,痛苦真的有價值嗎?
晚年的他,躺在病床上,已經記不清小傑的面容,但卻忘不掉小傑對他說 " 對不起 " 的樣子。
此時此刻," 記住 " 是一種懲罰,是一種對過往 " 遺忘 " 的報應。
在 " 記住 " 和 " 遺忘 " 之間,影片給出的最終答案是 " 記住 "。
記住自己受過的傷,去善待他人,也善待自己,在時間的作用下,總能跨越自我,實現自渡。
就像鄭 sir,因為内心創傷而不願成為一個父親,在影片最後他終于和妻子坦誠布公。
其實,是否擁有孩子,成為父親并不重要,有勇氣提及過往,也有人能讓他安心提及過往,就是個好的開始。
這個世界會好嗎?
我也不知道。
但是,當很多人很過觀眾說 " 想給予孩子自己曾經沒有過的童年 " 時,我願意相信未來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