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军事经验:拯唐启宋风云会—沙陀族中原征战史,欢迎阅读。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燃烧的岛群 Author 群主飞龙
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1232篇原创文章,作者:汪明军。
全文共8644字,配图11幅,阅读需要17分钟,2024年5月2日首发。
快捷阅读作者文章的入口就是点击标题下方的作者"汪明军专辑"
沙陀族起源于西突厥中的处月部,其早期部落活动地網域,根据《新唐书》记载:"处月居金娑山之阳,蒲类之东,有大碛,名沙陀,故号沙陀突厥云"。金娑山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博格达山,蒲类即蒲类海(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巴里坤湖),因其境内有名为沙陀的大碛(即大沙漠),故以此为号。永徽五年(654),唐朝平定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叛乱之后,在处月部地網域設定了金满、沙陀两个羁縻州,以其部落首领为都督,两个羁縻州隶属于北庭都护府统领。
龙朔二年(662),唐将薛仁贵西征铁勒时沙陀部酋长朱邪金山曾率本部落协同作战,因功被授予讨击使之职。长安二年(702),朱邪金山再度从征有功,被唐廷授予金满州都督、张掖郡公。开元二年(714),朱邪金山入朝,不久后卒于长安,其子朱邪辅国嗣位,先后被唐玄宗授予左羽林卫大将军、永寿郡王,其母为西突厥五咄陆部贵族之女。朱邪辅国死后,其子骨咄支嗣位。骨咄支在位期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沙陀部积极出兵协助唐军平叛,立下大功,唐玄宗特封其为特进、骁卫上将军。骨咄支死后,其子朱邪尽忠嗣位。
图1. 巴里坤湖风景照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逐渐走向衰弱,其安西四镇及北庭都护府相继被吐蕃攻陷。在唐朝与吐蕃争夺西網域的拉锯战中,沙陀部落曾长期与唐北庭都护府共同抵御吐蕃的进犯。就在此时,兴起于漠北的回纥汗国也开始向北庭一带扩张。沙陀与回纥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天宝年间,骨咄支曾担任回纥副都护。后世也有学者认为回纥是沙陀一族的祖先。
贞元五年(789),吐蕃进攻北庭都护府时,朱邪尽忠曾劝动回纥忠贞可汗派兵救援,当终究未能挽救北庭陷落的命运。贞元六年(790),吐蕃攻陷北庭都护府,沙陀部也跟着投降了吐蕃。《旧唐书》记载:"北庭之人既苦回纥,是岁乃举城降于吐蕃,沙陀部落亦降焉"。前后总计有七千余帐,三万余沙陀人投靠吐蕃。
图2. 吐蕃骑兵画像
由于沙陀骑兵强悍善战,吐蕃经常以其为前锋,攻扰唐朝边境,沙陀部众伤亡甚多。同时吐蕃又对沙陀部落十分忌惮防备,经常怀疑沙陀部与回纥及唐朝勾连。沙陀归降后,吐蕃便将其从处月故地迁移到了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地区是整个河西走廊水草最为丰美之地,素有"金张掖"之称。吐蕃担心沙陀久居于此后势力壮大难以控制,计划将沙陀全族迁至河外地区(今青海省玉树一带)。河外平均海拔高达4500米,乃是高原苦寒之所,只有贫瘠的高山苔原适宜放牧,如此安排,自然是要将沙陀一族逐步扼杀。为此,沙陀首领朱邪尽忠再和长子朱邪执宜商议之后,决心脱离吐蕃,回归唐朝。
图3. 张掖地貌
元和三年(808),沙陀部落三万余人在首领朱邪尽忠带领下,踏上了回归唐朝之路。获悉沙陀东迁消息之后,吐蕃马上派骑兵衔尾穷追。蕃、沙两军在河西走廊近千里的地網域内边走边打,前后交战四百余次,封堵、突围、阻击、突袭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在血火中挣扎的沙陀人蹒跚着奔向东方。在迁徙过程中,朱邪尽忠被吐蕃追兵杀死,出发时的三万余众,此时还剩下不到万人,其中士兵仅剩2000余人。
历经千辛万苦,朱邪执宜率残部到达唐朝灵州境内,投靠了唐灵武节度使范希朝。范希朝是当时的名将,为政清廉、治边有方,边境各族对其都非常敬畏。沙陀来归时,范希朝对其部众都进行了妥善安置,不仅为其购买了牛羊等畜产,还从太原调拨了钱粮衣物,颠沛许久的沙陀部落算是暂时安顿了下来。
图4. 沙陀骑兵油画像
元和五年(810),唐宪宗首召朱邪执宜入京朝觐,赐以金币袍马万计,并授特进、金吾卫将军。后因范希朝调任河东节度使,沙陀人随其迁往河东。范希朝挑选沙陀勇士1200余人组成"沙陀军",其余部众被安置于定襄川(今山西省定襄县一带)。朱邪执宜则以神武川黄花堆(今山西省应县与山阴县一带)为根据地,为唐朝拱卫北部边疆。唐文宗开成年间,沙陀部多次随唐振武节度使刘沔打击党项部对振武(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陇西一带的侵扰。朱邪执宜死后,其子朱邪赤心嗣位,继续为唐朝效力。
唐武宗时期,朱邪赤心多次率部配合唐军反击回纥、吐蕃、党项等入侵。咸通十年(869),因镇压庞勋起义有功,官拜单于大都护、振武军节度使、徐州观察使,赐名李国昌,加入了李唐宗籍。其子也因战功卓著,赐名李克用,受封为云中牙将。至此,沙陀一族开始在中原大地开启了一段风云激荡的岁月。
图5. 李克用CG画像
一、胡汉交融的风俗特点
(一)结义传统
沙陀军队以骑兵为主,战斗力非常强悍。在平定庞勋起义过程,沙陀骑兵"左右突围,出入如飞,(庞军)大败,伏尸五十里,斩首二万余级"。陈寅恪先生曾点评说:"沙陀殆以骑军见长,故当时中原无敌手也"。尽管能征善战,但沙陀民族毕竟人口稀少,要想在乱世中生存发展,就必须千方百计壮大自身力量。为此,沙陀民族一直延续着结义的习惯。
《新五代史》记载:"(后)唐自号沙陀,起代北,其所与俱皆一时雄杰虣武之士,往往养以为儿,号‘义儿军’,至其有天下,多用以成功业,及其亡也亦由焉"。
结义风俗,属于游牧民族传统。由于草原上自然灾害和战争频繁,牧民经常在战乱中失去亲属和家人,这种环境导致了结拜"兄弟-父子"和收继婚姻传统。前者是男性成员之间互相结盟,弱者能够依托强者生存的处世之道。后者则是保证男性战死后,女性亲属有人保护,不至于成为孤儿寡母。说到结拜兄弟,当代最熟悉的可能要属铁木真和扎木合了,当然铁木真也曾经将克烈部王汗奉为义父。再往前追溯,西晋时期幽州刺史鲜卑段匹磾为拉拢并州刺史刘琨,与其相约结拜为兄弟。最典型的还有安禄山将杨贵妃和唐玄宗认为母亲和父亲的政治表演。
图6. 铁木真与札木合(取自影视剧《成吉思汗》)
到了隋唐五代时期,这类养父子互认的情况就更多了。各方诸侯帐下都有一帮出身胡族或者汉族的勇士作为养子,从后唐的藩汉马步都校、藩汉总管等头衔就能可见一斑。收养义子已经成为当权者扶植亲信力量的一种手段,如安禄山养同罗、奚、契丹壮士八千人为义子,史称"八千曳落河"(曳落河为少数民族语,即壮士)。李克用也收养了不少义儿,史书记载有一百多人,其多以"嗣"字或"存"字排序,小说中有十三太保。
《新五代史》中明确记载就有李嗣昭、李嗣本、李嗣恩、李存信、李存孝、李存进、李存璋等,李嗣源和李存审因单独有传而未被列入其中。这些养子义儿们各自统率精兵,如李嗣恩,初为铁林军小校,后任突阵指挥使、左厢马军都将;李嗣本,初为义儿军使,后任威远、宁塞军使、代州刺史;李嗣源,任横冲都军使;李存信,官至蕃汉马步都校,等等。义儿一旦被赐予姓名,便有了父子之义、"骨肉之恩"。这种建立在血缘宗法关系基础上的社会部門和军事组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其稳定性和战斗力都是相当强大的。李克用诸养子中,除李存孝反叛之外,其余都对他忠心耿耿。李克用之后的沙陀系君主们,也是以这些义子、义兄弟为班底,组建了"从马直","义儿军"等精兵,这些人构成了日后五代诸王朝的军事基础乃至政权班底。
图7. 安禄山画像
五代历史中,曾产生过"一军之中出五帝"有趣现象。在梁、晋(此晋为后唐的前身,一般称为前晋,以区别于石敬瑭建立的后晋)争霸的战斗中,前晋军中有5名将领,日后都成为了皇帝。
《廿二史札记》记载:唐庄宗为晋王时,与梁军距于河上,垂十年。时李嗣源为大将,庄宗与之谋取郓州,嗣源请独当之,乃以骑五千袭取郓。梁军破德胜南栅,庄宗悉军救之,嗣源为先锋,击破梁军。是明宗在军中也。嗣源子从珂,尝从战于河上,屡立战功,庄宗呼其小字曰:"阿三不独与我同年,其敢战亦类我"。胡柳之战,又从庄宗夺土山,军势复振。是废帝亦在军中也。是时,嗣源婿石敬瑭,常在嗣源帐下,号左射军。梁将刘鄩急攻清平,庄宗驰救,为鄩所围,敬瑭以十数骑横槊驰取之,庄宗拊其背而壮之。又从庄宗击败梁将戴思远于德胜渡。是晋祖亦在军中也。而刘知远(汉高祖)时方为敬瑭裨校,德胜对栅时,敬瑭为梁人所袭,马甲断,知远辍骑以授之,自跨断甲者殿而归。是汉祖亦在军中也。计是时唐庄宗、明宗、废帝、晋高祖、汉高祖皆在行间,一军共有五帝,此古来未有之奇也。
对于武士君王并不多出的古代中国,这堪称奇观。虽然这种义兄弟的结构能够在激烈的战争环境下让沙陀人互相照应,但这样一群"兄弟"之间难免会攀比较劲,一旦有人脱颖而出、扶摇直上,其他人未尝不会有羡慕乃至嫉恨之心,最终引发内讧。终后唐一代,宗室、藩镇叛乱不止,多少有这方面的因素。
(二)折箭为誓
中学课本中曾有篇课文叫做《伶官传序》,里面提到晋王李克用在临死之前,将三支箭(分别象征契丹、桀燕、后梁三大仇敌)交给其子李存勖,让他牢牢记住父亲的仇人。用箭来表示仇敌或者先辈的遗训,也是亚欧大陆草原民族常见的习俗,类似故事还有吐谷浑汗国的可汗阿豺在死前以折箭的方式教育子孙团结。至于更古老的斯基泰人,则用4支箭和鱼,兔,鼠等物品构成的书信威胁波斯王大流士,暗示如果波斯人不能上天入地,那就等着被斯基泰人用利箭射死吧。
图8. 后唐庄宗李存勖插画像
具体到沙陀人所属的突厥系民族中,箭往往象征着权威、权力和团结,比如西突厥分其国为十部,每部赐箭一支,十部号称"十箭"。此后李存勖每次出征前都要先请出三支箭,再将三个仇敌逐一打败之后,再还箭于太庙以告战功。进入中原之后,沙陀民族虽然还保留着折箭为誓这样的草原习俗,但也在慢慢接受汉族文化环境的影响。李克用执掌一方藩镇以后,不仅倚仗沙陀族的子侄武将,对于汉族士大夫也非常重视和优待,史称唐末"丧乱之后,衣冠多逃难汾、晋间",太原一时成为文人云集之地,李克用开辟基业,李存勖建国称帝,皆得力于李袭吉、卢质、王缄等众多汉族文臣襄助。
二、南征北讨的赫赫军功
(一)善于远程奔袭作战
沙陀骑兵善于远程奔袭作战,经常在具体战斗中直接袭击对方的将领或捣毁敌人的指挥中枢。最成功的一次,便是由李嗣源、郭崇韬提出的以精骑直取梁都的计划。
据《资治通鉴》记载:"王彦章、张汉杰以禁军攻郓州,段凝、杜晏球以大军当陛下,决以十月大举。臣窃观梁兵聚则不少,分则不多。愿陛下养勇蓄力以待其分兵,帅精骑五千自郓州直抵大梁,擒其伪主,旬月之间,天下定矣"。
按照这个计划,龙德三年(923)十月初二,李存勖亲率后唐4万精锐步骑自杨刘(今山东省东阿县杨刘镇杨柳村)渡河南下。初三,后唐军进至郓州(今山东省郓城县),以李嗣源为前锋,当夜便越过了汶水(今山东省大汶河)。次日晨,后唐军与后梁军相遇,一战而胜,攻克中都县(今山东省汶上县),擒获梁军主将王彦章等。获胜之后,李存勖采纳了李嗣源急趋汴州的建议,命其率5000骑兵连夜出发,自率主力继后。初七,后唐军进至曹州(今山东省曹县西北),后梁守将不战而降,梁主朱友贞闻讯十分恐慌,在外无援军、内乏实力的情况下自尽。初九日,李嗣源所部、李存勖后军相继进入大梁。十二日,后梁军主帅段凝闻知大梁危急,率军自滑州回救,到封丘时知大梁失陷,随即向唐军投降,后梁宣告灭亡。
图9. 后唐灭后梁之战示意图
后唐之后的沙陀骑兵也打出过类似的战例。开运二年(945)的阳城之战,契丹以数量庞大的骑兵包围了后晋军队,但后晋将领符彦卿还是借着夜色和风沙掩护,带领精锐部队直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的大帐。慌乱之中耶律德光不知后晋军队的虚实,只能孤身骑着骆驼逃命。此战契丹军大败,后晋沿途拾获契丹兵器甲胄、旗仗数以万计之多。纵观沙陀骑兵的征战史,基本上没有在重围之下一触即溃的现象,这也和后世宋军在对外战争中经常一溃千里的表现形成了鲜明反差。
(二)精于骑射勇悍善战
骑射是沙陀民族的传统艺能,比如在开平四年(910)的柏乡之战中,沙陀骑兵精于骑射的特点就发挥得淋漓尽致。此战中,前晋以沙陀骑射手环绕梁军营地放箭,将后梁军堵在大营中,时间一久后梁军粮草消耗殆尽,不得不用草席和茅草棚喂马,战马吃了干草病死很多,让后梁军士气更加低落。最后前晋军又以骑兵直逼后梁军大营,逼迫饥肠辘辘并且失去战马的后梁军出战,最后成功击溃了后梁军。
除了骑射,沙陀军队还具有出色的格杀突击技能,这也得益于其优良的装备。据记载,在兵器方面,除了矛槊之外,沙陀军尤其喜欢使用槌或者檛等打击类武器来击破敌军的重甲,相比擅长弓矢但是拙于剑戟的契丹人,以及缺乏优良铠甲只能大量使用皮甲和骨质箭头,缺乏持久近战能力的室韦人,这样的配置更利于近身搏杀。
同时,由于和粟特裔的萨葛、安庆等粟特人部落融合(后世一般称沙陀、萨葛、安庆为"沙陀三部落",像朱邪赤心在镇压庞勋之战中职务便是太原行营招讨使、沙陀三部落军使),后者发达的手工业也为沙陀军队提供了良好的护甲。像前晋军名将李存孝每次迎战强敌,都要身披重甲,手持长槊或者铁锤类的打击型武器,带着最精锐的亲信出入敌阵,斩杀对方的将领。比如在泽州之战中,面对来到城下的梁军,李存孝带领500精锐骑兵出阵,并高呼"我们这些无家可归的沙陀人,等着吃你们的肉当军粮,快让你们中的胖子出来领死。"随后,李存孝亲自挺槊冲锋,斩杀了后梁将领邓季筠。
又如柏乡之战,战前梁军集结了八万兵马,而前晋军只有步骑二万余,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晋王李存勖担心晋军怯战,便在阵前向李嗣源赐酒,故意用手指梁军说道:"梁军不愧为天下精锐,真令人胆战心惊啊。"李嗣源立即领会了晋王意图,大笑着饮掉了杯中酒,高呼道:"汴梁精兵、徒有虚名,我为大王破之!"而后挺身上马,身背硬弓,带着百余沙陀重装骑兵突入后梁军中,虽然梁军箭矢如雨而下,但有重甲保护的晋军骑兵不曾有丝毫损失,一个急进急出的突袭,顿时打了梁军一个措手不及,生擒了梁军白马都骑校两员,前晋军将士顿时战意昂扬、士气大振。此战,晋军斩首二万级,缴获马三千匹,后梁军精锐尽丧,大伤元气。
图10. 柏乡之战示意图
天福八年(943),契丹军队大举南侵,后晋少帝石重贵率兵至澶州(令河南濮阳)与契丹军隔黄河对峙。在后来的激战中,后晋骁将药元福故意将契丹军引到自己所在的阵型位置,然后和另一猛将慕容邺各自带领200精骑从侧后杀入契丹阵中,将契丹骑兵砸得血肉横飞。到了后晋时代,由于契丹已经统一了草原并占有幽云十六州,后晋军队已经出现了马匹短缺问题,但沙陀骑兵依旧保持着一定战斗力。开运三年(946)的灵州战斗中,缺乏骑兵的后晋军队遭到了大队党项骑兵的包围,补给线和水源都已被敌军切断。但是药元福发现敌人骑兵数目虽多但是质量较差,不耐久战,于是亲自率领少数精锐骑兵杀入敌阵,最终反败为胜。
最精彩的还要数贞明三年(917)爆发的幽州之战。此战,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亲率十余万骑兵包围了前晋重镇幽州,而前晋的大部分军队此时都在南线与后梁军队对峙,李存勖一时也无法抽调太多兵力去解幽州之围。为此,他征询诸将意见,李嗣源、李存审、阎宝等前晋大将都主张立刻救援。经过深思熟虑,李存勖采纳了诸将意见,咬紧牙关开始调兵救援幽州。为了救援幽州,李存勖派大将李存审、李嗣源等率军七万北上解幽州之围,他本人则坐镇黄河一线,继续指挥剩余军队与后梁周旋。
事实上,这一决定确实有着很大风险。虽然史书记载前晋此次一共派军七万北上,但实际上投入作战的前晋军队超过三万,因为前晋举国之兵也不过十二万左右,在两线作战,以及还要分散兵力驻守其它重要军镇的情况下,三万人已经是前晋此时能够出动的最大兵力了。援军出发后,李存审、李嗣源带领3000骑兵作为前锋为全军开路。为防止在平原地带被契丹骑兵突袭,晋军特意选取难走的山路,沿着山涧赶赴幽州。晋军一路在山涧下行军,而契丹人则占据山头等高处,双方都无法直接攻击对方。
当晋军走出山区时,契丹已经聚焦了万余骑兵守在了山口。面对强敌,刚刚结束漫长行军的晋军士兵非常害怕,士气不断下降。危急时刻,作为先锋军指挥官的李嗣源脱掉头盔带领一百多骑兵冲到阵前,用契丹语大声喝道:
"汝无故犯我疆场,晋王命我将百万众直抵西楼,灭汝种族!"
随后这一百多沙陀精骑便直扑契丹军阵,经过一番较量后打退了契丹军的拦截,大军随后跟进,一路俘虏和斩杀了大量契丹兵。在前往幽州途中又遇到了更多契丹骑兵。面对蜂拥而至的契丹军队,救援军没有慌乱,李存审和李嗣源随即命令士兵将手中的鹿角和拒马堆积成坚固的"鹿角阵",阻挡契丹骑兵对军阵的冲击,然后又让士兵们取下挂在腰间的弓箭和强弩,对环绕营寨射箭的契丹骑射手不断射击,一时间双方万箭齐发,箭矢遮云蔽日。
结果令人大跌眼睛的是,以骑射手为主的契丹军队竟然在弓弩互射中不敌晋军,据《资治通鉴》记载:"契丹骑环寨而过,寨中发万弩射之,流矢蔽日,契丹人马死伤塞路。"这是因为骑兵无法像步兵那样组成紧密的弓箭阵地,并且骑射手所用的弓箭也多为体型较小,长度仅有1.5米左右的骑弓,其弓力、威力和射程均小于步弓(长1.8米左右)和强弩,因此在互射中,契丹骑兵大败,损失惨重却又冲不开救援军的"营寨"。而当契丹军队人仰马翻混乱之际,晋军顺势发动反击,将契丹人打得大败亏输。此战中前晋军俘虏和阵斩的敌人数以万计,通往幽州的道路上堆满了契丹遗弃的辎重车辆、马匹牛羊、武器铠甲,此后晋军又多次击败契丹的袭扰,最终顺利解除了幽州之围,而契丹的第一次南下作战也以失败告终。
图11. 辽与前晋幽州之战示意图
(三)临危不乱屡屡翻盘
身处五代乱世的沙陀精兵不仅能正面击败敌军,在遇到突然袭击之时,也能凭着高超的战术素养和格斗技能逆风翻盘。比如镇压庞勋起义时,埋伏于涣水河畔的叛军趁唐军渡河时突然杀出,一度包围了唐军主帅康承训。眼看叛军胜利在望,500沙陀骑兵奋勇冲锋,他们挥舞着铁锤,在叛军中杀出一条血路,最后不但救出了主帅,也击退了叛军。之后叛军试图再次夜袭包围唐军,结果又遭到沙陀骑兵反击,不能承受如此高强度作战的起义军很快被沙陀骑兵击溃。
中和四年(884)五月,李克用率沙陀骑兵追击黄巢,路过汴州之时受到了朱温的热情款待。朱温在上源驿设下酒宴,岂料酒酣之际,朱温突然发难,率军进攻醉酒的李克用一行。危急之中,侍从郭景铢扑灭住宅中的烛火,扶着李克用躲到床下,然后以冷水浇脸为他醒酒,最后清醒过来的李克用乘着天降大雨之际,冲出了重重包围,一路突破汴河桥上的守军防线,从尉氏门(汴州南门)放下绳索,缒城得出,监军陈景思等数百人因为断后,而在城里力战身亡。
三、内外消磨下的黄昏时代
既然战斗力如此强悍,那么这个群体是如何衰落的呢? 首先还是沙陀贵族对于军事实力过分看重,不少拥兵一方的大将认为只要兵强马壮就可以成为天子,像石敬瑭、安重荣都是这类人物,这也导致了沙陀集团内部不断内耗。特别是后来石敬瑭引诱契丹人南下,并献出了幽云十六州,不仅为后来的中原王朝防御契丹制造了巨大困难,也加速了沙陀系将领间的内部矛盾,安重荣、安从进乃至石重贵先后起兵反抗契丹统治,也加速了沙陀自身力量的分流与衰退。
再者是后周及北宋开展的一系列军事改革,从制度上宣告了沙陀骑兵的没落。后周建立之初,沙陀三王朝时期留下的侍卫亲军仍是禁军的主体,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沙陀游牧部落兵制传统还在深深影响着禁军部队,五代禁军似乎已经和南北朝的军户无异。这支尾大不掉的侍卫亲军在五代政局中翻云覆雨,也令周太祖郭威心存芥蒂。
为此,他以李重进为殿前都指挥使,建立了新型的"殿前军",以打破侍卫亲军在中央禁军中一家独大的局面。在后来的高平之战中,曾经不可一世的侍卫亲军一触即溃,导致周世宗柴荣下定决心实施改革,他着眼于加强殿前军的实力,意在彻底压制流淌着沙陀血脉的侍卫亲军。
到了北宋,很多五代时期历经血雨腥风的沙陀系胡汉将领继续得到重用,但是北宋崇文抑武的时代大潮,已经决定了沙陀系骑兵的末路,即使在雍熙北伐中,少数还保留着五代遗风的骑兵表现出了极强素养,但终究还是受到大环境的拖累而不断损耗。发源自"沙陀-北汉"系禁卫军的两代杨家将,就是这一过程的亲历者。虽然杨业是出身北汉政权的汉人将领,但是其出生于少数民族杂居的代北,从小能骑善射、坚忍善战,颇有沙陀遗风。
太平兴国五年(980)三月,辽国十万大军入寇雁门关。面对强敌,杨业以数百精锐骑兵从山间谷地隐蔽穿行到雁门关以北,然后突然出现在辽军后方,与雁门关守军前后夹击,大败辽军。到了杨延昭之时,其行军用兵风格酷似乃父,在实战中往往是先以小部分精锐诱敌深入,且战且退,然后突然发动反击一举击败对手。
据《宋史》记载:"延昭伏锐兵于羊山西,自北掩击,且战且退。及山西,伏发,契丹众大败,获其将,函首以献"。
值得一提的是,沙陀系君主们还有一个常见爱好,就是喜欢戏剧,宠幸伶人。比如石重贵就公开表示看《春秋》不是其家族传统,还是看戏更符合他们的口味。在重武轻文的五代时期,一些有见识的伶人也会趁机讽谏君主,规劝他们的一些狂悖行为,如今这些沙陀英雄也已经成为了史书和戏曲中的人物,他们的光辉形象和沙陀民族曾经开创的辉煌时代,将永远被人们传唱和赞誉。
- 全文完,敬请期待下一篇! -
- 给本站投稿只需要输入关键词"投稿" -
- 加入粉丝群,只需输入关键词"加群" -
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欢迎关注、收藏、转发三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