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名校升学大战进行时:国际学校实力不看“offer喜报”看什么?,欢迎阅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顶思,作者:Iris,原文标题:《" 牛剑藤 " 升学大战进行时,国际学校靠 " 炮制 offer 喜报 " 难撑门面》,头图来自:《正常人》
眼下正值美本 ED 早申和英国牛剑等名校放榜热潮。近期在国际教育圈,某校被曝组建 " 牛剑营 " 重金挖牛娃和竞赛生冲牛剑的传闻不胫而走。同时,媒体报道一南京家长花 70 万找中介 " 保录 " 港大,学生涉及资料造假被清退也引起舆论哗然。利益、门面、造假搭建出一条奇幻的产业链。就在当下,国际学校们晒牛剑面邀愈演愈烈,offer 喜报满天飞之际,另一边 " 买学生 "" 包装 " 撑场面吸引家长的传闻层出不穷。国际学校寄希望于如此 " 包装 " 到底能否翻身?
国际学校复制高考升学逻辑,想赢在 " 掐尖 "?
在国际教育圈,不论是提供高额奖学金还是挂钩竞赛机构等手段吸引优秀学生,都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曾在北京、广东、江苏等地多所国际化学校担任过校长的易霞仔认为,这种长期存在的行为背后惯有的操作逻辑依旧是 " 掐尖 "。
顶尖学生一直以来都是学校之间争夺的对象,类似于早年衡水中学的做法,一些学校会通过辅导机构、内部消息等手段寻找这类学生,并用重金奖励或其他优惠条件吸引他们入学。大型教育集团可以通过市场运作,从免学费到承担升学指导规划费用,再到圆梦牛剑等名校继续予以重奖,此外,学校还可能通过直接联系孩子的老师、家长等手段,以各种承诺来吸引学生转学过来。
在易霞仔看来,当下国际学校正处于一个发展的特殊时期,类似于国内教育曾经经历过的状态,即某些学校集中优势教育资源,加剧学校间的差距,从而对地方教育生态产生影响。因此,近年来,国内高考的竞争模式和手段也逐渐渗透到国际教育圈,使得国际学校也开始采用类似的策略增强自身竞争力。
对此,在国际学校行业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资深经济学教师傅莹表示,当下,由于全球经济下滑,许多行业面临的问题是生存而非发展,国内中产家庭付费能力降低。随着出国学习的成本越来越高,家长也越来越意识到国际教育是奢侈消费,但依旧想要在其中寻求高性价比。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公立国际部生存也陷入困难,没有好口碑的积累,招生没有起色。民办学校亦然,在市场激烈竞争中,它们同样会采取 " 晒 offer"" 买学生 "" 包装 " 等手段吸引招生。特别是一些近些年的新建校,如果缺乏亮眼的成绩,可能难以在短时间内打开局面。
然而,牛剑面邀 offer 的真假如何判断?从面邀到真正录取的概率几何?能否从个别优秀学生探知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这些都是家长需要辨别的问题。对此,易霞仔认为," 晒喜报 " 等行为背后是信息不透明甚至造假,这对整个国际教育行业的公信力造成损害。此外,这一行为也可能误导家长与公众,使人们过分关注短期升学成果,而忽视了长期的教育质量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不仅如此,即使有个别学生获得名校 offer,这也并不能直接反映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国际学校搞 " 洋高考 " 不可行,却很难理性看待升学成果
短期冲刺,用个别名校 offer 撑场面招生,无一不折射出国际学校对于升学成果的焦虑,以及对于被市场淘汰的恐慌。
对此,傅莹认为,在行业大浪淘沙中重新洗牌,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经济上行时期,国际学校曾有过野蛮生长的态势,而目前进入调整期,行业正历经阵痛。未来,行业内部分学校的衰落、倒闭是大势所趋。归根结底,学校无法长期靠虚假宣传度日,还是应该苦修内功,将课程与服务做好。
易霞仔则认为,目前国际性教育领網域的问题难以通过简单的行政手段调整,而是应该依赖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来逐步修复。这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机制将帮助家长筛选出更符合需求的教育模式与服务。
面对升学成果,易霞仔发现,大多数学校的管理者由于了解自身学校和行业内部的情况,并在积极思考如何突破困局,因而普遍较为理性。问题关键在于管理层需要找到自己适合的发展方向,通过提升内在质量来赢得长远的成功。
然而,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评估标准也对学校的发展构成挑战。在选择国际学校时,家长往往依赖一些固定评判标准。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家长更倾向于理解国际教育的核心理念,即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而非仅仅追求升学成绩,这类家长更多地根据客观因素,如师资情况、办学理念、课程体系、中外教比例、管理质量等来评估学校,而不完全依赖升学 " 喜报 "。但经济处于临界值的家庭,对孩子要求可能更高。易霞仔曾亲历过一个优秀学生因家庭期望过高,辗转北京市内多所学校,频繁更换 IB、AP、A-Level 课程体系,最终导致孩子适应困难。
识别国际学校实力不看 "offer 喜报 " 看什么?个性化 " 扶弱 " 或成新标准
当下,国际教育行业竞争激烈,面临严峻形势,家长们以 " 牛剑数 " 和 " 爬藤数 " 来定义学校的优劣,背后牵扯的其实是对教育本质的理解。
综合多年的从业经验,易霞仔认为,不同背景的家长有不同的教育期望,有的希望孩子具备开阔的视野和学习能力,并能够进入顶尖大学,有的可能更希望孩子继承家族事业,而不是单一追求高学历。这种多样化的教育目标反映了家长对孩子未来的不同规划,也说明了没有 " 一刀切 " 的教育路径。
事实上,不少家长正是因为看到孩子在原来教育体制下的极度不适应,才转而走国际方向,希望孩子在健康、安全和舒适的环境中成长,着重培养其意志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早年,易霞仔接触的一个企业高管家长没去挤名头极盛的公立校,而是选择北京当地一所当年并不太知名的国际学校,结果证明这个选择更适合孩子的发展。
回归教育本质,易霞仔认为,比起孩子的真实需求和发展方向,许多家长更关注升学,但最终家长需要理解,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孩子考上好大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其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傅莹则认为,国际学校不能只抓优,不补弱。如何个性化帮助弱势学生或许将越来越成为家长评判学校整体实力和人文关怀的标准。但傅莹同时强调,课程选择各有优劣,学校选择关键看适不适合,家长对国际教育的认知和对自己孩子的分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无法立即进入良性循环。因此,当下家长和教育者都需要冷静下来,理性判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顶思,作者:I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