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名校升學大戰進行時:國際學校實力不看“offer喜報”看什麼?,歡迎閱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頂思,作者:Iris,原文标題:《" 牛劍藤 " 升學大戰進行時,國際學校靠 " 炮制 offer 喜報 " 難撐門面》,頭圖來自:《正常人》
眼下正值美本 ED 早申和英國牛劍等名校放榜熱潮。近期在國際教育圈,某校被曝組建 " 牛劍營 " 重金挖牛娃和競賽生衝牛劍的傳聞不胫而走。同時,媒體報道一南京家長花 70 萬找中介 " 保錄 " 港大,學生涉及資料造假被清退也引起輿論譁然。利益、門面、造假搭建出一條奇幻的產業鏈。就在當下,國際學校們曬牛劍面邀愈演愈烈,offer 喜報滿天飛之際,另一邊 " 買學生 "" 包裝 " 撐場面吸引家長的傳聞層出不窮。國際學校寄希望于如此 " 包裝 " 到底能否翻身?
國際學校復制高考升學邏輯,想赢在 " 掐尖 "?
在國際教育圈,不論是提供高額獎學金還是挂鉤競賽機構等手段吸引優秀學生,都早已是公開的秘密。曾在北京、廣東、江蘇等地多所國際化學校擔任過校長的易霞仔認為,這種長期存在的行為背後慣有的操作邏輯依舊是 " 掐尖 "。
頂尖學生一直以來都是學校之間争奪的對象,類似于早年衡水中學的做法,一些學校會通過輔導機構、内部消息等手段尋找這類學生,并用重金獎勵或其他優惠條件吸引他們入學。大型教育集團可以通過市場運作,從免學費到承擔升學指導規劃費用,再到圓夢牛劍等名校繼續予以重獎,此外,學校還可能通過直接聯系孩子的老師、家長等手段,以各種承諾來吸引學生轉學過來。
在易霞仔看來,當下國際學校正處于一個發展的特殊時期,類似于國内教育曾經經歷過的狀态,即某些學校集中優勢教育資源,加劇學校間的差距,從而對地方教育生态產生影響。因此,近年來,國内高考的競争模式和手段也逐漸滲透到國際教育圈,使得國際學校也開始采用類似的策略增強自身競争力。
對此,在國際學校行業有多年教學經驗的資深經濟學教師傅瑩表示,當下,由于全球經濟下滑,許多行業面臨的問題是生存而非發展,國内中產家庭付費能力降低。随着出國學習的成本越來越高,家長也越來越意識到國際教育是奢侈消費,但依舊想要在其中尋求高性價比。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公立國際部生存也陷入困難,沒有好口碑的積累,招生沒有起色。民辦學校亦然,在市場激烈競争中,它們同樣會采取 " 曬 offer"" 買學生 "" 包裝 " 等手段吸引招生。特别是一些近些年的新建校,如果缺乏亮眼的成績,可能難以在短時間内打開局面。
然而,牛劍面邀 offer 的真假如何判斷?從面邀到真正錄取的概率幾何?能否從個别優秀學生探知學校的整體教育質量?這些都是家長需要辨别的問題。對此,易霞仔認為," 曬喜報 " 等行為背後是信息不透明甚至造假,這對整個國際教育行業的公信力造成損害。此外,這一行為也可能誤導家長與公眾,使人們過分關注短期升學成果,而忽視了長期的教育質量和個人成長的重要性。不僅如此,即使有個别學生獲得名校 offer,這也并不能直接反映學校的整體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
國際學校搞 " 洋高考 " 不可行,卻很難理性看待升學成果
短期衝刺,用個别名校 offer 撐場面招生,無一不折射出國際學校對于升學成果的焦慮,以及對于被市場淘汰的恐慌。
對此,傅瑩認為,在行業大浪淘沙中重新洗牌,優勝劣汰是自然規律。經濟上行時期,國際學校曾有過野蠻生長的态勢,而目前進入調整期,行業正歷經陣痛。未來,行業内部分學校的衰落、倒閉是大勢所趨。歸根結底,學校無法長期靠虛假宣傳度日,還是應該苦修内功,将課程與服務做好。
易霞仔則認為,目前國際性教育領網域的問題難以通過簡單的行政手段調整,而是應該依賴市場的自我調節能力來逐步修復。這意味着随着時間的推移,市場機制将幫助家長篩選出更符合需求的教育模式與服務。
面對升學成果,易霞仔發現,大多數學校的管理者由于了解自身學校和行業内部的情況,并在積極思考如何突破困局,因而普遍較為理性。問題關鍵在于管理層需要找到自己适合的發展方向,通過提升内在質量來赢得長遠的成功。
然而,社會和家長對學校的評估标準也對學校的發展構成挑戰。在選擇國際學校時,家長往往依賴一些固定評判标準。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家長更傾向于理解國際教育的核心理念,即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而非僅僅追求升學成績,這類家長更多地根據客觀因素,如師資情況、辦學理念、課程體系、中外教比例、管理質量等來評估學校,而不完全依賴升學 " 喜報 "。但經濟處于臨界值的家庭,對孩子要求可能更高。易霞仔曾親歷過一個優秀學生因家庭期望過高,輾轉北京市内多所學校,頻繁更換 IB、AP、A-Level 課程體系,最終導致孩子适應困難。
識别國際學校實力不看 "offer 喜報 " 看什麼?個性化 " 扶弱 " 或成新标準
當下,國際教育行業競争激烈,面臨嚴峻形勢,家長們以 " 牛劍數 " 和 " 爬藤數 " 來定義學校的優劣,背後牽扯的其實是對教育本質的理解。
綜合多年的從業經驗,易霞仔認為,不同背景的家長有不同的教育期望,有的希望孩子具備開闊的視野和學習能力,并能夠進入頂尖大學,有的可能更希望孩子繼承家族事業,而不是單一追求高學歷。這種多樣化的教育目标反映了家長對孩子未來的不同規劃,也說明了沒有 " 一刀切 " 的教育路徑。
事實上,不少家長正是因為看到孩子在原來教育體制下的極度不适應,才轉而走國際方向,希望孩子在健康、安全和舒适的環境中成長,着重培養其意志品質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早年,易霞仔接觸的一個企業高管家長沒去擠名頭極盛的公立校,而是選擇北京當地一所當年并不太知名的國際學校,結果證明這個選擇更适合孩子的發展。
回歸教育本質,易霞仔認為,比起孩子的真實需求和發展方向,許多家長更關注升學,但最終家長需要理解,教育的目的不僅是讓孩子考上好大學,更重要的是培養其綜合素質和個人能力。傅瑩則認為,國際學校不能只抓優,不補弱。如何個性化幫助弱勢學生或許将越來越成為家長評判學校整體實力和人文關懷的标準。但傅瑩同時強調,課程選擇各有優劣,學校選擇關鍵看适不适合,家長對國際教育的認知和對自己孩子的分析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無法立即進入良性循環。因此,當下家長和教育者都需要冷靜下來,理性判斷。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頂思,作者:I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