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明星在“毯”上,焦虑在心里,欢迎阅读。
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积压了两三年的电影节、展映会相继开幕。初夏时节,从戛纳金棕榈奖到华表奖,红毯上分外热闹。
少有明星敢怠慢红毯,这是最能绽放星光的地方。但也没有地方比这里更严苛。妆容、发型、礼服、仪态、胖瘦、皮肤、表情 …… 明星们言行的细枝末节会被放在放大镜下接受考验。观察毯上的明星,人们向来眼神犀利、" 吹毛求疵 "。
今年的情况,有些微妙不同。除了关注谁的 " 怼脸生图 " 状态更好、谁的礼服更昂贵、谁的造型更炸裂,很多观众的关注点,已经越过 " 妆造 "、转向作品。
戛纳红毯上,女演员高叶的一件皱皱巴巴的裙子,引起了讨论。她成功塑造了《狂飙》中大嫂一角,非常拉好感,火得不得了。" 吃瓜 " 群众愤愤不平,抱怨 " 大嫂 " 的团队太不用心,裙子尺码不对,改动的针脚太粗疏,看上去也没有熨烫。
但即使这样,高叶的整体状态依然是星光熠熠、神采飞扬。有人一语道破:" 这就是典型的人穿衣裳,而不是衣裳穿人。高叶近年作品多,底气十足 "。
作为含金量极高的三大国际电影节之一,戛纳是明星们追逐高曝光率的兵家必争之地。华人明星并非强势群体,但也留下了许多经典瞬间。譬如 1993 年巩俐、张国荣、张丰毅在海边留下的经典一幕,白衣黑衫,潇洒时髦。那次,他们带着作品《霸王别姬》征服了戛纳。
和他们相比,没有作品,次次在红毯上过于用力的,则被媒体和观众讥讽为 " 毯星 "。这个说法未免有些刻薄,因为明星天性追逐镁光灯生存,他们参加电影节,有的是品牌方邀请,有的是自己心之向往,不能一概而论为 " 蹭红毯 "。但这多多少少,也说出了作为演员,不出作品只出 " 硬照 " 的尴尬和难堪。
因为电影节的主角永远都是电影而非明星,颠扑不破。
随着近些年国内影视剧行业繁荣发展,红毯似乎有返璞归真的苗头——
曾经搏出位的人,眼神收好,动作得体,互动礼貌,合照再也不抢 C 位了;登上红毯的人,为的是宣传自己的作品;" 吃过见过 " 的观众,开始关注在红毯尽头等待的电影本身。
有某位女明星,最近就在微博下被质问:我不关心你的造型,你的作品是什么。
" 作品意识 " 的觉醒,意味着观众对影视剧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反射到另外一端,就是演员们,尤其年轻演员们的作品焦虑。
老演员们经历过影视剧行业非常 " 卷 " 的年代,比起现在,当时资源有限、卡司珍贵,能站出来叫上名儿的,都有好作品傍身,艺术生命也更长久。反而是行业里的年轻人,赶上了好时代,但比起老前辈,却没能拿出 " 硬打硬 " 作品。一方面有客观原因,文艺市场迭代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 " 灌水 " 作品;另外一方面,可以赚钱、可以出名的方向太多,拼代言、拼时尚资源、拼综艺节目、拼直播带货,必然分散原本应该集中在作品上的注意力。
它不是某个明星的问题。前些年,影视业高歌猛进的同时,也略显浮躁,年轻人自然最受影响。但虚名浮利散后,作品才是永恒,之前,某位知名演员面对记者直言自己没有作品,想少接受采访。
这是清醒之言,值得新一代成长起来的 " 小花 " 和后生们仔细琢磨。他们有的顶着 " 资源咖 " 的名号出道,有的是被 " 流量 " 砸中的幸运儿,有的得到了粉丝和市场的分外偏爱,赢在人气上,输在作品上,太可惜。
一次红毯之后,也能看出,大多数年轻演员们心中有数。作品稀少的,颔首抚胸,悄悄加快了红毯上行进的步伐;作品不错的,则更加松弛自信,媒体也愿意镜头对准,让他们多说几句;大部分年轻演员,言语间都透露出对好 " 本子 " 的渴望,希望能得到出演良心剧的机会。
一凉一热之间,行业鼓励什么、市场追逐什么、观众喜欢什么,展现得清楚明白。
这就是红毯的神奇之处,你或许有一百种方法走上去,但谁有货谁没货,依然一看便知。
监制:唐小山
编辑:单镜宇
审校:马涛
原创声明:本文为央视网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