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明星在“毯”上,焦慮在心裡,歡迎閱讀。
随着後疫情時代的到來,積壓了兩三年的電影節、展映會相繼開幕。初夏時節,從戛納金棕榈獎到華表獎,紅毯上分外熱鬧。
少有明星敢怠慢紅毯,這是最能綻放星光的地方。但也沒有地方比這裡更嚴苛。妝容、發型、禮服、儀态、胖瘦、皮膚、表情 …… 明星們言行的細枝末節會被放在放大鏡下接受考驗。觀察毯上的明星,人們向來眼神犀利、" 吹毛求疵 "。
今年的情況,有些微妙不同。除了關注誰的 " 怼臉生圖 " 狀态更好、誰的禮服更昂貴、誰的造型更炸裂,很多觀眾的關注點,已經越過 " 妝造 "、轉向作品。
戛納紅毯上,女演員高葉的一件皺皺巴巴的裙子,引起了讨論。她成功塑造了《狂飙》中大嫂一角,非常拉好感,火得不得了。" 吃瓜 " 群眾憤憤不平,抱怨 " 大嫂 " 的團隊太不用心,裙子尺碼不對,改動的針腳太粗疏,看上去也沒有熨燙。
但即使這樣,高葉的整體狀态依然是星光熠熠、神采飛揚。有人一語道破:" 這就是典型的人穿衣裳,而不是衣裳穿人。高葉近年作品多,底氣十足 "。
作為含金量極高的三大國際電影節之一,戛納是明星們追逐高曝光率的兵家必争之地。華人明星并非強勢群體,但也留下了許多經典瞬間。譬如 1993 年鞏俐、張國榮、張豐毅在海邊留下的經典一幕,白衣黑衫,潇灑時髦。那次,他們帶着作品《霸王别姬》征服了戛納。
和他們相比,沒有作品,次次在紅毯上過于用力的,則被媒體和觀眾譏諷為 " 毯星 "。這個說法未免有些刻薄,因為明星天性追逐鎂光燈生存,他們參加電影節,有的是品牌方邀請,有的是自己心之向往,不能一概而論為 " 蹭紅毯 "。但這多多少少,也說出了作為演員,不出作品只出 " 硬照 " 的尴尬和難堪。
因為電影節的主角永遠都是電影而非明星,颠撲不破。
随着近些年國内影視劇行業繁榮發展,紅毯似乎有返璞歸真的苗頭——
曾經搏出位的人,眼神收好,動作得體,互動禮貌,合照再也不搶 C 位了;登上紅毯的人,為的是宣傳自己的作品;" 吃過見過 " 的觀眾,開始關注在紅毯盡頭等待的電影本身。
有某位女明星,最近就在微博下被質問:我不關心你的造型,你的作品是什麼。
" 作品意識 " 的覺醒,意味着觀眾對影視劇行業提出了更高要求,反射到另外一端,就是演員們,尤其年輕演員們的作品焦慮。
老演員們經歷過影視劇行業非常 " 卷 " 的年代,比起現在,當時資源有限、卡司珍貴,能站出來叫上名兒的,都有好作品傍身,藝術生命也更長久。反而是行業裡的年輕人,趕上了好時代,但比起老前輩,卻沒能拿出 " 硬打硬 " 作品。一方面有客觀原因,文藝市場迭代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大量 " 灌水 " 作品;另外一方面,可以賺錢、可以出名的方向太多,拼代言、拼時尚資源、拼綜藝節目、拼直播帶貨,必然分散原本應該集中在作品上的注意力。
它不是某個明星的問題。前些年,影視業高歌猛進的同時,也略顯浮躁,年輕人自然最受影響。但虛名浮利散後,作品才是永恒,之前,某位知名演員面對記者直言自己沒有作品,想少接受采訪。
這是清醒之言,值得新一代成長起來的 " 小花 " 和後生們仔細琢磨。他們有的頂着 " 資源咖 " 的名号出道,有的是被 " 流量 " 砸中的幸運兒,有的得到了粉絲和市場的分外偏愛,赢在人氣上,輸在作品上,太可惜。
一次紅毯之後,也能看出,大多數年輕演員們心中有數。作品稀少的,颔首撫胸,悄悄加快了紅毯上行進的步伐;作品不錯的,則更加松弛自信,媒體也願意鏡頭對準,讓他們多說幾句;大部分年輕演員,言語間都透露出對好 " 本子 " 的渴望,希望能得到出演良心劇的機會。
一涼一熱之間,行業鼓勵什麼、市場追逐什麼、觀眾喜歡什麼,展現得清楚明白。
這就是紅毯的神奇之處,你或許有一百種方法走上去,但誰有貨誰沒貨,依然一看便知。
監制:唐小山
編輯:單鏡宇
審校:馬濤
原創聲明:本文為央視網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復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違者将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