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DeepSeek还没赚钱,允许卖课的先富起来,欢迎阅读。
文 | 锌刻度,作者|路世民,编辑|大 风
2025 年开年,国产 AI 大模型 DeepSeek 以 " 低成本、高性能 " 的标签横扫全球,日活用户 21 天破 2000 万,成为继 ChatGPT、Sora 之后的现象级技术明星。
然而,这场技术盛宴的聚光灯下,最耀眼的并非 DeepSeek 的算法突破,而是一群 " 掘金者 " 的疯狂表演:资本市场的 " 概念股 " 连拉涨停,社交平台的 " 卖课大师 " 日入万元,短剧工厂的 "AI 编剧 " 批量生产爽文……
技术尚未盈利,但围绕它的 " 寄生经济 " 早已赚得盆满钵满,这荒诞的一幕并不新鲜。
从 ChatGPT 到 Sora,再到 DeepSeek,每一轮 AI 技术浪潮力,真正的创新者还在探索商业化路径,而 " 蹭热点 " 的玩家已用信息差、焦虑税和流量密码编织出一张收割网。
AI 时代的第一桶金,似乎永远属于卖铲子的人。当 DeepSeek 还在为技术落地苦寻场景时,它的名字已被贴上了股市 K 线、网课海报和土味短剧的封面,成为一场全民投机狂欢的符号。
概念股狂欢:一场 " 名字游戏 " 的资本闹剧
DeepSeek 的爆火,首先点燃了资本市场的投机热情。
2 月 5 日至 6 日,A 股掀起 "DeepSeek 概念股 " 涨停潮。然而,这些公司的业务与 DeepSeek 的关联,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 " 误会 "。
比如每日互动是这波 " 行情 " 中的突出表现者,此前已经达成 5 天 4 板,2 月 11 日盘中一度再触及涨停,尾盘炸板后仍有 8% 的涨幅,股价从行情起点 20 元跃升至 55 元。
来源:雪球
最初,市场传言每日互动持有深度求索股权,但早在 2 月 4 日晚间,公司就进行了澄清,称 DeepSeek 是深度求索旗下的大模型,而深度求索关联公司浙江九章资产(曾用名 " 幻方科技 ")的一位重要股东确实曾为公司创始核心骨干成员。
经公开资料梳理,浙江九章资产的法定代表人、合伙人是徐进,徐进履历显示,其为浙江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博士,是杭州每日科技有限公司(即现在的每日互动)创始人之一。
从每日互动的公开资料看,自公司成立以来,徐进并未持有公司股份。2019 年每日互动上市,招股书也并未披露徐进履职情况。有媒体报道称,其于 2005 年 12 月至 2011 年 8 月在每日科技技术部担任技术总监,2011 年 8 月从每日科技离职。
但是,就这么一段不是关系的关系,依然能让市场浮想联翩。
当然,比起这每日互动的股价暴涨,还有更荒诞的案例。锌财经了解到,近日浙江东方因旗下基金投资的 " 北京深度搜索科技有限公司 " 被误认为与 DeepSeek 母公司 " 深度求索 " 有关,股价连续三天涨停。
尽管公司紧急澄清 " 无任何股权关系 ",但市场情绪已如脱缰野马,投资者对 " 深度 " 二字的联想远超技术本身。
除此之外,还有杭钢股份,因为在合作伙伴系统中安装 DeepSeek 軟體,被贴上 " 算力核心供应商 " 标签。实际上,其算力业务仅占营收的 0.06%,且与 DeepSeek 的技术开发毫无关联。即便如此,公司股价在基本面亏损的情况下仍逆势暴涨 35%。
哪怕不少企业在公告中,不断突出 " 重大不确定性 "" 无实质性合作 " 等风险提示,但市场似乎选择了视而不见。有分析师直言:"DeepSeek 的流量光环太强,哪怕只是擦边球,资本也愿意为‘可能性’买单。"
可以说,这场狂欢的本质,是 AI 技术叙事对传统估值逻辑的碾压。当技术成为信仰,名字相似、业务模糊反而成了 " 利好 "。
卖课乱象:技术焦虑的 " 解药 " 还是 " 毒药 "?
如果说资本市场的狂欢尚能用情绪驱动来解释,那么另一场更为直接的财富收割早已在民间展开。
DeepSeek 走红不到一周,社交平台上便涌现出大量 " 如何用 DeepSeek 月入十万 "、"DeepSeek 带你躺着赚钱 " 的课程 ......
从如何使用 DeepSeek 的基础概念到教授如何使用指令集、提示词更好命令 DeepSeek,再到如何用其做电商运营赚钱。这些课程的价格从几元到几百元不等,有的标价高达到 10 万元,也有的只卖一毛钱,看得人是眼花缭乱。
图:闲鱼、淘宝检索 DeepSeek
DeepSeek 的设计理念就是自然对话,无需复杂指令。这些课程贩卖的 " 技巧 ",本质是信息差诈骗。更讽刺的是,DeepSeek 官方文档的详尽程度远超多数付费内容,但 " 主动搜索 " 的能力正在被短视频时代的 " 被动投喂 " 消解。
至于这些 " 砖家 " 的卖课套路,也早已形成了标准化流程。
第一步往往是制造焦虑,类似 "2025 年不是 AI 淘汰人类,而是会用 AI 的人淘汰你!" 的标题充斥短视频平台,配以 " 宝妈用 DeepSeek 月入 5 万 "" 小白三天接单 " 的案例,将技术焦虑转化为购买冲动。
第二步则是包装 " 秘笈 ",所谓的课程内容,多为公开信息的拼凑:从官网操作指南到过时的提示词技巧,甚至直接搬运其他 AI 工具的教程。
有买课后的用户吐槽:"199 元的课程,核心内容是如何注册账号——这明明在 DeepSeek 官网免费公开!"
而根据红星新闻报道,许多购买 DeepSeek 付费课程的用户发现自己成了 " 韭菜 ":付费购买的 104 页资料仅有 4 页谈及 DeepSeek、进群后被疯狂推销几百元的 " 变现训练营 "、付费教程居然是 ChatGPT 旧教程改名重卖 ......
第三步则是私網域收割,低价课引流至付费社群后,二次推销高价 " 进阶班 "。比如某社群会员费 61 元,一个月收入超 18 万元,而所谓 " 核心资源 " 不过是网盘链接和广告推送。
从几年前的元宇宙,到后来的 ChatGPT,包括后面的 Sora 和现在 DeepSeek,似乎每当有一波技术突破。
好像最先赚钱、最能赚钱的永远都不是企业自己,而是这些 " 卖课 " 的。
需要承认,这背后有市场需求的推动,但更多的是一些人在追求短期利益。消费者需要仔细甄别课程质量和性价比,避免被夸大其词的宣传所误导。
AI 工厂:从技术革命到 " 垃圾内容流水线 "
当资本和卖课党狂欢时,另一群人正将 DeepSeek 推向更 " 接地气 " 的战场。
DeepSeek 爆火后,有人借助 DeepSeek 批量生成 " 职场逆袭 "" 霸道总裁 " 这类爽文剧本,拍成短剧后点击量爆棚;还有人每天利用 AI 生成 100 篇推文运营公众号,实现流量变现一条龙。
本应助力高效、优质创作的顶尖 AI 技术,如今却在部分人手中沦为专业生产垃圾内容的 " 猪下水工厂 ":生成速度越快,信息垃圾越多。这不仅浪费了技术资源,也可能加剧信息环境的劣化。
以 AI 批量生成爽文剧本来说,看似满足了部分观众追求简单刺激、快速娱乐的需求,可仔细剖析,这些爽文往往剧情千篇一律,人设刻板单一,缺乏对生活的深度洞察与对人性的细腻刻画。
它们如同流水线产品,用浮夸的情节和浅薄的价值观填充螢幕,不仅无法给观众带来长久的精神滋养,反而可能拉低大众的审美水平,让人们在快餐式娱乐中逐渐丧失对优质内容的品鉴能力。
而依靠 AI 每天产出 100 篇推文来运营公众号,看似实现了流量变现的高效路径,实则是对内容创作的亵渎。
这些批量生成的推文,语句可能通顺,但逻辑松散,缺乏真情实感与独特观点,只是将热门话题、流行词汇机械拼凑。不仅难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还会让内容失去灵魂,成为毫无价值的信息堆砌地。
来源:DeepSeek
当技术沦为 " 猪下水工厂 " 的流水线,或许这才是 AI 普及时代最深的讽刺,人们用它来解放大腦,却也可能因此失去思考的尊严。
但是,人们也不能因噎废食,全盘否定 AI 在创作领網域的应用,而是要引导其正确发展。创作者应提升自身素养,合理运用 AI 技术,将其作为创作的辅助手段而非替代。
总而言之,DeepSeek 的爆火,映照出一个割裂的图景:一边是技术突破的星辰大海,一边是急功近利的涸泽而渔。
当概念股、卖课党和内容工厂赚得盆满钵满时,真正的创新者仍在商业化道路上艰难求索。或许,正如网友的调侃:"AI 教会我们的第一课,不是如何与机器对话,而是如何识破人性的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