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广汽不需要华为,它更需要比亚迪,欢迎阅读。
⬆️ 点击上方蓝字 "TMC 动力 " 关注我
中国汽车市场2025 年的两大发展轉捩點都跟智能汽车有关,一个是比亚迪引领的全民智驾普及,另一个是全网车企适配华为鸿蒙智行。
无论是智能座舱,还是智驾系统,究竟是艰苦奋斗、九死一生的自研自立,还是交出灵魂,采用第三方的统一解决方案,各家车企都面临着左右为难的抉择,甚至处于矛盾反复的纠结之中。
东风汽车和长安汽车全面拥抱华为,而广汽集团和上汽集团也相继在拒绝华为之后又达成了战略合作。
然而,广汽集团并不需要华为,华为也无法为广汽集团未来发展带来质的变化。
曾经意气风发的时刻,埃安放弃了与华为联合打造智能汽车,要全面掌控智能汽车技术发展的主动权,如今广汽集团与华为落实规模庞大的合作,在现有品牌车型搭载华为鸿蒙智行之外,还将推出联合打造的又一个新品牌。
实际上,广汽集团多年的投入已经拥有了完善的智能汽车生态,包括三电技术、智能座舱和智驾技术,广汽集团不应该随波逐流地华为化,而更应该成为比亚迪这样的全面自立化。
从中控大屏、中控系统到智驾系统,埃安花费了巨大的时间成本和代价,艰难走出了一条集合头部供应商的自研自立道路,可谓是极富远见的创举。
在代号为 "A8H" 的昊铂 HL 将华为从共创合作变为一个第三方供应商的过程中,我们早已看到了委身华为的后患无穷。
借助华为的流量、智能座舱和智驾技术,传统车企确实可以多快好省地实现智能化转型和更新,迅速提升销量规模,但对于车企品牌本身并没有太大的裨益,甚至被矮化为 " 代工 "。
华为鸿蒙智行提供的是一整套统一的解决方案,首家采用华为解决方案的车企或许能赢得巨大的关注和成就,当整个市场都是统一设计和体验之时,车企的灵魂就只能虚无地漂浮在空中而无处安放。
与华为的合作,广汽集团清楚地知道这是无法避免的结果,如今却放任除埃安之外的车型全面华为化,而不是尝试扩大埃安已经取得的成就。
无论是 400 万辆的新能源汽车规模,还是全民普及智驾,我们无法想象比亚迪在发展过程中走了多少弯路,付出了多少代价,才走到了今天引领全球市场发展的高位,但广汽集团应该可以感同身受。
当然,不是每家车企都必须要成为引领市场和技术发展的头部,毕竟像丰田和特斯拉这样的企业也是凤毛麟角。
我们印象中的广汽集团,并不仅仅是我们曾经看到的广汽本田和广汽丰田的风光,也不是当下的油电切换的迷茫和困境,它也是死里逃學生拼过来的。
作为曾经 " 四大四小 " 中实力和背景最弱小的车企,还背着广州标致的失利,广汽集团相继从东风汽车和一汽集团的眼皮底下拿到了本田和丰田两家跨国车企的合作机会,打造为最强的合资车企之一,并由此反哺自主品牌,诞生了传祺和埃安。
放眼整个中国汽车产业,广汽集团当年的魄力可以说是惊为天人。如今,广汽集团却要从市场的创领者变成市场的跟随者,或许能依靠华为再努力上升一波,但又与东风汽车和长安汽车等车企有什么区别?
广汽集团最终选择了活着,这是无可非议的选择,但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华为鸿蒙智行虽好,却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因为中国市场很快就全都是华为了,国有车企在自研技术力量上依旧无法与比亚迪、吉利和奇瑞等车企相抗衡,更别说华为的存在也会成为开拓海外市场的一大制约。
广汽集团发起 " 番禺行动 " 的一大重点就是让自主品牌更上一层楼,如何拿捏好活在当下的做大与掌控未来的做强,就是新任董事长冯兴亚需要拿捏得当的平衡。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摆在广汽集团的面前并没有成功模範可以参考,国有车企造汽车的成功案例,除了长安汽车就是广汽集团,而实现合资和自主双平衡发展更是只有广汽集团做到了。
无论传祺还是埃安,当年并没有走 " 买买买 " 的老路,最终创造了国有车企自主品牌发展的标杆。
自主品牌以不可阻挡之势成为市场主流,对于广汽集团而言,华为赋能和自研自立可以两手都抓,但自研自立之手一定要更硬,要将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广汽集团当下需要借华为之力走出困局,更需要比亚迪那样破釜沉舟、拼死一搏的勇气,这也是国有车企长期以来兴衰成败的关键。
要突出重围,笑傲江湖,广汽集团需要的不是华为,而是对自己曾经辉煌的自信,更是对黎明来临前至暗时刻的波澜不惊!
— END —
看完记得关注TMC 动力
及时收看更多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