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DeepSeek融资谣言背后,欢迎阅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巨潮 WAVE (ID:WAVE-BIZ),作者:小卢鱼,编辑:杨旭然,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根据外媒 The Information 的披露,称 DeepSeek 正考虑首次引入外部资金,且阿里巴巴、中投公司等巨头企业均表现出投资意向。这则消息迅速在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并且影响到了部分公司的股价。
DeepSeek 官方则迅速作出回应,明确表示这些融资传闻纯属谣言。
在此之前,2 月 7 日左右已有过一次谣传。当时有消息称阿里投资计划以 100 亿美元的估值,投资 10 亿美元认购 DeepSeek 股权,随后被阿里方面辟谣。
但无论怎样,在与 DeepSeek 之间建立起的似有似无的资本关系之后,阿里巴巴的股价已被市场彻底点燃,几年没有过的大行情一路向上,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
阿里巴巴股价表现(自 2024 年 11 月至今)
阿里高层在辟谣时特别强调,两家公司 " 同为杭州企业 ",这反而强化了外界对双方存在隐性关联的想象。不论是否真的与 DeepSeek 能够达成股权层面的合作,阿里在资本市场上的面貌都已经被焕然一新。
阿里借力传言标榜自己的智能无可厚非,只是这不一定是 DeepSeek 想要的,更不可能是极其看重 DeepSeek 的中国官方想要的。
一、试探
阿里与 DeepSeek 已经开启了正常的业务合作,即通过阿里云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平台,为 DeepSeek 的模型提供支持,同时借助 DeepSeek 的技术能力提升自身的智能化服务水平。
市场可能会将这种正常的业务合作,误解为是股权投资的前奏。
除了支持国产做大做强、服务好国内用户需求这种明面上的理由之外,传播 DeepSeek 融资谣言的人还有一个隐秘的动机,就是重构 AI 赛道估值体系。
当前 AI 企业估值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大模型研发成本极高,但商业化路径尚不清晰,导致传统的市盈率、市销率估值法已经完全失效,市场亟需新指标(如单参数估值、算力效率比)但共识尚未形成。
哪怕是 OpenAI 的估值,也令人难以信服。孙正义今年投资 OpenAI,不少人就认为这只是变相给美国送钱,而不是因为 OpenAI 真的价值 3000 亿美元。
目前行业专家对 DeepSeek 的估值分歧巨大。根据彭博数据的调研和国内媒体的报道,DeepSeek 的估值预计在 10 亿美元到 1500 亿美元之间,估值的中间值为 20 亿到 300 亿美元。
更激进些的,已经在按照 OpenAI 一半的估值——也就是大概 1500 亿美元来对标。按照这个数字,梁文锋已经可以预定中国首富的位置了。
综合这些言论和报道可以看出,市场反复炒作 DeepSeek 开启融资,可能与国内外多方资本力量试图通过非正式渠道,对 AI 企业估值进行某种测试有关。
释放 " 阿里 10 亿美元投资 DeepSeek" 的假消息,不仅可以观察 DeepSeek 是否动心,等待其积极反馈,也可以看腾讯、字节是否会跟进甚至抬价,甚至可以通过二级市场相关概念股的涨幅,去观察市场对于人工智能企业估值的接受度。
只要二级市场足够疯狂,一级市场就可以给出更高的估值价码。
在市场没有探索出对 AI 赛道的估值方法共识之前,这种关于 DeepSeek 的融资传闻炒作,恐怕还会反复上演。释放消息就可以得到反馈,通过反馈就可以判断预期,通过判断预期,就可以摸索出各方对于人工智能行情、估值的真实态度。
外界风声不止,梁文锋和 DeepSeek 的表现却尤为安静。为数不多的几次亮相都是参加中央政府组织的重磅会议,比如 2 月 17 日的民营企业座谈会。
二、安静
网络盛传,现在有人想见梁文锋都要先经过浙江省政府的 " 审批 "。一些来路不清、资金归属不明的投资人想在这种风口浪尖的时期谈投资,完全是不可能的事。
除了政府方面的态度强硬,梁文锋和 DeepSeek 看起来也是一点也不缺钱。
相比于其他 AI 项目,DeepSeek 的孵化路径相当特殊,核心目的是构建 AI 与量化交易的协同生态,而非追求独立上市退出,甚至也不太需要商业化上的绝对成功。
母公司幻方量化不需要靠 DeepSeek 赚钱,还承担了前期高额的人力成本和算力成本。2024 年,DeepSeek70% 的收入来自幻方体系的使用费,无需外部资金。
甚至,DeepSeek 能通过 B 端模型订阅(如为金融机构提供量化策略生成衣务)实现现金流平衡。
只是对于免费使用的 C 端客户来说,遇到 " 系统繁忙 " 这种事还是难以避免。
所以在开头所说的 The Information 传言版本中,就说 DeepSeek 之所以考虑融资,主要是因为用户需求显著增加,公司内部展开了关于增加资源投入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讨论,进而引发了是否引入更多投资者的议题。
这种看起来合情合理又能戳中人心的原由,明显增强了谣言的可传播性。
近期,市场上又出现了炒作幻方量化管理规模缩水的情况,似乎想让 DeepSeek 多一些赚钱的急迫感,但幻方量化也只是很淡定地回应 " 这是正常现象 "。
对梁文锋这样有强烈技术原教旨主义特征,并且没有海外背景的创业者来说,融资这事的优先级大概真的不高。
而且以目前政府、国企、学校大力推广 DeepSeek 的架势来看,实际上已经不能再用传统的商业逻辑、互联网企业成长的框架去观察这家公司了。
开年以来,北京、广东、江苏、辽宁、江西、内蒙古等多地政务系统都已接入 DeepSeek 系列大模型,尤其是市民常用的 12345。深圳市福田区近日推出 70 名智慧政务 " 新员工 ",更是直接上了热搜。
很难想象如果 DeepSeek 是一家股权结构复杂、大量海外资本介入的公司,这样的场面还会发生,政府官方机构怎么敢于如此大规模使用。
保持相对封闭的股权状态,DeepSeek 可以通过避免国际资本介入,防范因地缘冲突、科技战导致的技术掣肘或外资股东背刺,也更可能获得优先接入国家算力网络、获取政府数据等稀缺资源的倾斜。
因此,风投、互联网资本无法投资 DeepSeek 根本算不上意外,真投了才称得上是意外。只可惜中国的顶级科技公司,似乎总是与普通投资者无缘。
三、修正
目前中国最优秀的那批科技企业,包括华为、大疆、DeepSeek,似乎都有回避上市的倾向。每次当这些企业带来技术突破,行业前景想象又无法在一级市场兑现时,市场资金就会通过二级市场寻找关联标的,哪怕只是 " 按名索骥 "。
比如 "AI 伴侣 " 话题发酵就带火了趣睡科技,股价三天暴涨 47%,逼得公司赶紧公告,称目前并未在人形机器人零部件领網域有相应的业务。
恒生科技指数虽然有 " 套人前科 ",但大型成分股如腾讯、阿里的业务场景毕竟与 AI 应用强相关,算是眼下真正能吃到 AI 技术突破红利的 " 替代性资产 ",也迎来了大批资金涌入。
恒生科技指数表现(自 2024 年 11 月至今)
截至 2 月 21 日,恒生指数年内累计涨幅超 17%,恒生科技指数年内累计涨幅高达 31.14%。相比于去年 2 月的低点,恒生科技指数已经上涨 94.93%,恒生指数涨幅已超过 51%。
买方情绪和买盘力量是支撑这一轮港股科技股走强的重要原因。在买方情绪背后,是 DeepSeek 的算法突破和成本优势,真正动摇了过去市场关于 " 中国科技落后于人 " 的谬论——港股市场率先做出了大幅的认知修正。
一方面,港股市场因其国际化属性,成为少数能容纳中国科技巨头估值高涨,且具备监管灵活性的场所。因为同时连接国内应用场景和海外资本,港股自然能成为内外资博弈中国 AI 发展前景的主战场。
另一方面,港股上市的科技巨头既具备 AI 落地场景,又有不错的现金流和财报表现支撑估值修复,盈利能力和确定性比大部分 A 股科技股可靠的多。
如果未来腾讯、阿里的财报中能体现接入 DeepSeek 带来的增量收益,那么就算 DeepSeek 一直不接受外部投资,港股科技巨头估值的想象空间还是会变得更大。
腾讯产品已经开始陆续接入 DeepSeek
二级市场在春季躁动,一级市场同样如此。
" 杭州六小龙 " 之一的群核科技在 2 月 14 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准备带着不到 3 年亏损超 17 亿的沉重负担冲刺 IPO。此前完成九轮融资的宇树科技,据称将开启新一轮融资,届时估值有望突破 200 亿大关。
值得注意的是,在众多想要认购宇树老股的客户中,有 40% 来自海外市场,充分说明了中国科技进步并不只是中国人的自嗨。
四、写在最后
" 我认为市场当时对 R1 的反应是‘哦,我的天哪,人工智能结束了!它从天而降,我们不再需要进行任何计算了!’ " 黄仁勋表示," 而事实恰恰相反。"
这是黄仁勋第一次回应 DeepSeek 所带来的冲击。
但美国股市刚刚遭遇了 " 黑色星期五 ",道指与标普 500 指数分别下跌 1.69%、1.71%,均创今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英伟达的股价当天也下挫 4.05%。反倒是中概股逆势上涨,中国金龙指数周五收盘涨 1.65%。
纳斯达克指数表现(自 2024 年 11 月至今)
投资者对美国科技公司的担忧情绪显然正在加重,黄仁勋的风轻云淡并没有在资本市场上表现出来。
这种担忧一方面来源于美国内政外交的混乱局面,另一方面则来源于 DeepSeek 的出现,戳破了关于某些美国科技公司 " 独占全球 "、" 技术垄断 " 的假设。
中国 DeepSeek 的横空出世,势必将引发一轮全球科技资产估值的大混乱。未来需要被反复论证价值的,不仅包括英伟达和几大美国科技巨头,也包括一众中国科技企业,和 DeepSeek 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