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新能源时代下的造车变革(1):无框车门广泛应用,欢迎阅读。
从这篇文章开始,我想给大家剖析一下目前在新能源汽车领網域上,除了电机、电池之外,相对于以往传统燃油车在车辆制造上的一些变革——它们有些是新技术,有些则是很早就有但在燃油时代普及率比较低的技术或设计。
可能有些人已经注意到了这些变化,但如果你还没注意到,就可以看看这一系列内容,希望在这个时代拐点,我们能更理性的看待新能源汽车,同时站在车企的角度思考问题,一起来理解这背后的逻辑。
接下来就开启我们的第一篇章——无框车门。
目前市面上但凡上点等級的新能源车,无论是不是出自造车新势力,几乎都不约而同的用上了无框车门。无框车门到底好在哪里能让大家趋之若鹜?按我的理解和工作经验,以及从总布置到工艺工程师的同行那学习到的知识,再结合历史背景,大致就能很好理解这一现象。
1. 无框车门的前世今生
直到现在为止,依然有相当一部分的人认为无框车门就是科技、运动、豪华的象征,然而这里我要泼一盆冷水,如果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无框车门的话,它才是最原始最老旧的设计。
20 世纪初的时候,那会儿大家的造车经验其实都很薄弱,加上当时的技术条件和制造工艺有限,基本都是小作坊式魔改生产,很多汽车也都是由马车改来的,所以在设计上受到古早欧洲马车的影响很深——无框车门就是其中之一,相比于另外增加一个固定玻璃的窗框,显然无框车门的制造工艺要简单得多。是不是有点像前几年刚做电动车时,大家都是油改电所以把电池包做得奇形怪状的那种意思。
技术变革总会有一个蹩脚的过渡期。
随后赛车运动的兴起,也顺带带动了无框车门这一设计的流传。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空气动力学知识还没有完全普及到汽车制造领網域,所以绝大部分赛车都采用的是敞篷设计,目的就是为了降低空气阻力,同时无顶的设计也有助于降低重心和减轻重量,所以当时的车辆,有且仅有一个可开关的小门方便上下车而已,有些车型甚至连门都没有——
大家都是爬进爬出的,加上当时的制造技术相对落后,对结构强度和安全性能的意识以及积累远没达到今天的地步,所以很多生产商也是为了简化产品工艺、降低制造成本而采用这种设计,典型的车型有阿尔法 · 罗密欧 8C 2900、奔驰 540K、蓝旗亚 B24 Spider 等。
但随着欧美汽车的普及率越来越高,人们发现这种设计日常用是真 的不舒服,密封性太差,要么漏风漏水,要么就是冬天的御寒能力低下,这时候有框车门就应运而生了,拥有更好的车内密封性能,同时配合硬顶的设计,拥有更高的结构强度,有助于提高车辆的整体刚度,慢慢的就被越来越多的车型采用,例如沃尔沃 PV544、1963 年初代的 911 等,采用的都是有框车门的设计(当然还有敞篷的无框版本),甚至一度成为舒适、安全和高级的象征。
20 世纪 50 年代之后,空气动力学在汽车设计中逐渐得到应用和推广,越来越多车企开始认可并通过空气动力学来改善车辆的动力、油耗、操控等性能,尤其是在跑车以及性能车上,人们开始与风做对抗,同时为了满足更多日常使用场景,硬顶的设计也越来越普及。
而赛车和性能车对于操控的要求,使得无框车门被保留了下来,为的依然是更好的减轻重量,同时车身侧面的线条可以变得更平滑流畅,对空气动力学可以起到一定帮助。
久而久之,几乎所有与性能挂钩的车型,都不约而同的采用了无框车门的设计。而有框车门更好的密封性和更成熟的制造工艺,则让其更多应用于日常使用的民用车上,所以到最后就让大家形成了一个固有印象——采用无框车门的车子就是与性能挂钩,而性能则象征着高贵和豪华;有框车门约等于家用,跟廉价挂钩。
可以说现代工业下的无框车门虽然相比以往有了相当显著的进步,但从历史发展来看,它也只是人们理所应当的借鉴与搬运到最后的顺应变化而已。
2. 工艺与难点
一开始无框车门的制造工艺相比于有框车门确实更简单,但随着现代制造工艺的变革和成熟,加上运动车型较高的售价,人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再漏风漏水就说不过去了。
相较于以往来说,现在的无框车门工艺会更复杂,要求更高,设计重点也主要集中在密封性和侧碰安全性上。现代冲压技术的普及和制造精度的提高,让车企们告别了以往敲敲打打的制造方式,相比于无框车门,有框车门会更适合进行量产,因为精度相对于无框车门来说要求没那么高,放到现在依然是成立的。
有框车门拥有完整的金属窗框,玻璃和框架通过密封胶条可以紧密贴合,再通过围绕着一整个车门的另一组胶条来完成密封。这相当于把玻璃的密封独立出来,当车门关闭时,窗框还可以同时提供额外的支撑,使得整个结构的密封性能更可靠。而无框车门的玻璃需要直接与车身框架相贴合以达到密封,橡胶密封件位于车门边缘和一整个 ABC 柱上,同时承担着窗户密封和车门密封的责任。
要达到同等的密封效果,无框车门就需要比有框车门具有更高的工艺标准,并且这种要求,是全面提高的——
包括铰链精度、门板模具精度、车门刚度、密封件的柔韧性和抗压缩性、橡胶加工精度、抗老化耐久性、玻璃厚度以及更严格的尺寸公差和边缘加工质量、升降器精度和功率、水切精度等等,这无疑是让对成本斤斤计较的车企来说非常头疼的事情,工艺工程师和项目经理的灾难。这也是为什么无框车门会更多出现在豪华车型上,因为研发成本更高。
可能有人会说,无框车门相比于有框车门来说,少了上半部分,理论上模具会更好做才对,毕竟小了不少?
但事实上,有框车门由于精度要求没那么高,所以在制造过程中成本会更低,材料本身是不值什么钱的,同时很多车企也想到了这点,为了降低费用而采用了分段焊接拼装的方式,上窗框和下门板并非一体成型——这点多见于日系车,打开门在窗框下沿的边缘处就能明显看到。但对于无框车门来说,省下来的这一点费用还不够分摊到其他零部件的费用上。
3. 能源变革下的无框车门
中国作为世界级的制造业大国、最大的汽车市场,上下游产业链极其丰富,除了自主品牌蓬勃发展之外,越来越多的外资车企也开始由中国生产进而出口或返销本国,足以证明我们目前的精度完全能满足国际标准。
从战略层面上解释,我们必须转向新能源,这些年的政策补贴不能白烧钱,而新能源为了与传统燃油车进行切割,必须要找到合适且可实现的方式," 智能化 " 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配合新能源以营造恰到好处的未来感与传统燃油车进行区分,进而完成整个产业的变革。
既然都已经提倡未来感和科技化了,那么在其他方面也不能落下,尤其是以往只能在高端豪华车型上出现的配置,我现在统统要——无框车门就是其中之一。对于新能源车型来说,无框车门的加入最主要强调的一点就是帅,将固有认知进行再利用能更轻易的打造高端豪华的形象。
而除了帅之外,当初无框车门在跑车 / 性能车上的优点,放在新能源车上也拥有异曲同工之妙。
首先是风阻。新能源车的优势在于市区中低速工况,到了高速工况随着电机转速上升,能耗和功率都会有明显的劣势,无框车门的加入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阻,进而提升电动车的效率。其次是造型,更简单更平滑的侧面线条能让电动车的未来感更突出,配合 " 智能化 " 进一步强化 " 科技 " 的 DNA。
最后,无框车门由于减少了上框体,在保证同等的 ABC 柱强度下能进一步减小对视野的遮挡。此外如果要加强车顶和 ABC 柱的强度,相比有框车门也拥有更大的设计自由度,同时保证大自重的电动车在意外翻滚时拥有更高的安全性,尽管这种工况相比于燃油车来说已经相当少了。
你不逼供应商一把,你都不知道他们的能耐有多大。在越来越多的新能源车都采用相同设计的情况下,供应商们在制造工艺和精度上控制也随之变好,成本也随着产量的分摊进而降低。
或许相比于有框车门来说,目前无框车门的成本依然较高,但随着销量的逐渐增多以及其他成本的分摊,到了消费者手里,整车价格也能逐步实现下探,还能保证大家都有钱赚,而技术的成熟与销量的稳定,就是耐久性能的保证。
我问过一些修车店的朋友,据他们口中的案例来看,无框车门的密封性能以及耐久性能到目前为止几乎与有框车门无异。以往的一些固有印象我们也需要适当改改了……
不过有些部分的性能,无框车门由于天生 DNA 的问题,会与有框车门略有不同,例如开关门时的声音会比较 " 散 ",缺乏厚重感,还有就是肉眼可见玻璃在晃晃荡荡,这就看自己是否能接受了,但按现在的趋势来看,你想不接受都难。
以上就是关于无框车门的一些内容,下期来讲讲智能座舱。
文|莫大大
图|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