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资本市场不相信AIGC:出门问问上市开盘即破发,初代明星公司难造血,欢迎阅读。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申谨睿
图源:Pexels
超百倍认购,开盘却跌超 21%,港股 "AIGC 第一股 " 出门问问 ( 2438.HK ) 出师不利。
4 月 24 日,出门问问流血登陆港交所,2.98 港元的开盘价较 3.8 港元的发行价跌了 21.6%,按当日收盘价 3.68 港元 / 股计算,出门问问总市值 54.89 亿港元。
与开盘破发形成反差的是此前的超额配售。据悉,出门问问向全球发售 8456.8 万股股份,公开发售 4228.4 万股股份,其中公开发售获 117.39 倍认购。
4 月 25 日早盘,出门问问股价低开高走,报 3.91 港元 / 股,截至午盘报 3.68 港元 / 股。时代周报记者就市场反馈尝试致电出门问问品牌部相关负责人,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实际上,成立于 2012 年,以生成式 AI 和语音互動技术为核心,提供 AI 軟體解决方案和智能设备及配件的出门问问是国内为数不多实现盈利的 AI 企业。
2022 年以前,出门问问营收主要来自以智能设备及配件为主的硬體收入,随着 AIGC 概念炒热,AI 軟體解决方案转而成为出门问问的营收主力。
招股书显示,从 2021 年至 2023 年,出门问问来自持续经营业务的亏损依次为 1.82 亿元、6.85 亿元、8.03 亿元。其中,2022 年与 2023 年经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 1.09 亿元和 0.18 亿元。公司虽处于盈利状态,但净利润下滑幅度高达 83.5%。
显然,出门问问的光环与压力并存。市场持续变动,其不仅要面对更多的竞争对手,还需要逐一攻克新的技术门槛,抵御不断增高的获客成本。
核心业务一变再变,研发投入相对较低
出门问问由李志飞创办。李志飞有着深厚的技术背景,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系博士,曾是 Google 总部的科学家、自然语言处理及人工智能专家。创办出门问问之前,他已经创业十年,主导开发过语音助手、智能硬體等产品。
起初,出门问问切入语音搜索赛道。随后几年,开始涉足智能设备硬體领網域,推出多款耳机、手表和智能车载设备等产品。2020 年 AI 概念大热,出门问问再次掉转枪头,瞄准生成式 AI 领網域,陆续推出自研大模型和 AIGC 应用,旗下产品 " 魔音工坊 " 被业界视作开启大模型商业化新时代的首个 AIGC 产品。
" 历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语音互動軟體时期和 AIoT 时代的智能硬體时期,出门问问的产品形态一直在变化。其技术 RNN-LSTM、TTS 在 Transformer 框架里得到了沿用,但产品逻辑和切入场景似乎是模糊的。"AI 分析师刘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这是由技术出身的创始人主导企业的通病。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作为一款虚拟个人助手軟體,出门问问的軟體功能布局包括 " 一览 "" 兴趣 "" 发现 " 等多样化互动界面,其内置 " 商城 " 功能同时在销售公司的硬體产品,用户个性化設定内容相对不大突出。
此外,赛道上的大模型玩家众多,出门问问在资本市场的存在感不强。IT 桔子数据显示,去年 AIGC 领網域投资事件共有 201 件,投资金额超 1654 亿元。而上市前最新一笔 D-2 轮融资发生在 2019 年,融资规模约为 1 亿美元。
而被称作 " 新 AI 四小龙 " 的智谱、月之暗面、MiniMax 和百川智能这四家公司在今年频获融资,当前估值均超过百亿人民币。
时代周报记者测算,按其发售价 3.8 港元 / 股(约合人民币 3.53 元),出门问问此次 IPO 募资净额为 2.67 亿港元(约合人民币 2.47 亿元)。
据其招股书此前披露,出门问问募集资金的超五成将用于 AI 相关研发投入,即 1.24 亿港元(约合人民币 1.12 亿元人民币)。其中 44.3% 将用于持续提高建模技术,以进行模型训练;35.7% 将在未来三年用于解决方案开发及营销,其中 6.4% 用于 AIGC 解决方案;剩余 10% 将用于寻求战略联盟、投资及收购,以及在未来三年实施解决方案开发的长期增长策略;另外 10% 则将用于运营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与竞争对手相比,出门问问的研发投入仍相对较低。例如,以 " 语言互動 " 技术为核心的科大讯飞,2023 年研发投入为 38.39 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 19.53%,同比增加 4.82 亿元。
2023 年开展 AIGC 业务的昆仑万维,年度研发费用达 9.68 亿元,同比增长 40.16%,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也从 2021 年的 12.94% 提升至 20.34%。
是否具备造血能力
从招股书公布的业绩情况来看,2021 年至 2023 年,出门问问营收分别为 3.98 亿元、5.00 亿元和 5.07 亿元,2023 年的收入增长仅 1.4%。
其收入结构主要分为 AI 軟體解决方案(包含 AIGC 解决方案和 AI 企业解决方案)与 AIoT 硬體两大部分,AI 軟體解决方案在总营收中占比近七成。
近年来,其 AI 軟體解决方案的收入增长较迅速,从 2021 年的 0.6 亿元增长到 2023 年的 3.43 亿元,对应的收入占比则已从 2021 年的 15% 上升到 2023 年的 67.7%。智能设备及其他配件收入占比则从 2021 年的 85% 降低至 2023 年的 32.3%。
其中,出门问问 2021 至 2023 年的 AIGC 业务收入分别为 0.07 亿元、0.40 亿元和 1.18 亿元,占比从 1.7% 增至 23.2%,保持持续增长,原因主要为付费用户增加。2021 年发展至 2023 年,出门问问付费用户数量已从 6.3 万人增长到 41 万人,单个付费用户平均收入则从 104 元增长至 248 元。
据了解,其 AIGC 解决方案以面向 C 端为主。针对内容创作者,其已建立 AIGC 解決方案矩阵,包括 AI 配音助手 " 魔音工坊 "、AI 写作助手 " 魔撰写作 "" 奇妙文 "、AI 数字人 " 奇妙元 " 以及集成解决方案 "DupDub"。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出门问问 AIGC 解决方案的营收在 2022 年排名市场第一,市场份额为 9.0%。灼识咨询报告,AIGC 解决方案市场前五位市场参与者在营收方面仅约占 13.8%。可见,该板块集中度不高,市场时刻面临洗牌。
此外,C 端用户的获客成本也在增加。2023 年上半年,出门问问 AIGC 解决方案的付费用户约 16.2 万名,每名付费用户平均贡献 219 元营收,但每名付费用户的平均收购成本,即获取一名付费用户的平均成本约 111 元。但在 2022 年上半年,每名付费用户的平均收购成本为 30.7 元,这意味着短短一年其获客成本高涨 1.6 倍。
获客成本增加,其渠道费用水涨船高。出门问问称," 销售及营销开支由 2022 年上半年的 4280 万元增加到 2023 年上半年的 5990 万元,主要是由于 2023 年上半年付费用户的转化率及每名付费用户的平均获客成本变高,导致渠道费用增加。"
AI 企业解决方案方面,出门问问主要面向 B 端客户,通过为汽车、金融、TMT 等行业的企业定制 AI 軟體解决方案创收。招股书显示,出门问问 2021 至 2023 年的 AI 企业解决方案收入分别为 0.53 亿元、2.63 亿元和 2.26 亿元。
针对收入小幅减少,出门问问表示,系与 " 汽车附属公司 A" 的知识产权安排的收入减少所致。据悉,该 " 汽车附属公司 A" 为 " 大众汽车 " 附属公司,2022 年 9 月,大众已退出出门问问股东行列。
大众的退出也直接影响了出门问问的毛利。2021 年至 2023 年,出门问问毛利分别为 1.49 亿元、3.36 亿元和 3.26 亿元,毛利率分别为 37.5%、67.2% 和 64.3%。
招股书显示,此前由于与大众汽车的知识产权安排以及 AIGC 业务收入增长使得毛利率增长较快。随着与大众汽车的合作宣告结束,2023 年的毛利率也因此出现小幅降低。公开资料显示,2021 年 12 月入股后,大众汽车持续投资出门问问,累计出资额超 1.5 亿美元。大众汽车也成为出门问问在 2022 年至 2023 年的最大客户,对出门问问营收贡献一度超四成。
李志飞曾公开表示:" 不需要外部融资也能支撑研发投入。" 对此,刘霖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与技术巨头相比,出门问问的体量终究较小,持续大额研发投入会影响企业盈利能力。"
" 目前行业格局仍不稳定,落地场景的更新会不断带动商业模式的变化,不依赖外部投资,需要输出具备足够创新意义的产品,形成稳定且可持续的商业路径。这对行业内的任何玩家都是不小的挑战。" 刘霖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