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800亿市值两年成空,青岛啤酒“喝不动了”?,欢迎阅读。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消费群体的萎缩
作者 | 远禾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 据(www.gogudata.com)
国内 " 酒文化 " 盛行,整个酒类市场规模庞大,其中,白酒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市场份额超过 60%,其次就是啤酒,市场份额约为 20%。
近几年来,曾经被认为具有刚需属性、超高毛利和穿越周期的白酒行业,业绩持续承压,股价也持续下行。
啤酒行业也是同样。
最近一年多,中国内地市场销量前三的啤酒巨头,港 A 分别上市的青岛啤酒、港股上市的华润啤酒和百威亚太,都是跌跌不休。
其中从 2023 年财报披露之后,青岛啤酒 A 股价格就开始持续震旦下行,目前已经跌至不足 70 元,两年时间内接近腰斩,市值跌去超 800 亿元。
啤酒市场的整体疲软程度,早已不亚于白酒。
01
近日,花旗发布了一份关于青岛啤酒的研报,将青岛啤酒 2024 及 2025 财年的销售预测分别下调 8% 及 9%,净利润预测分别下调 11% 及 14%,同时还将青岛啤酒的港股目标价由 84.5 港元下调至 79.1 港元。
如果翻看青岛啤酒过去的业绩,就能发现,花旗下调青岛啤酒的销售和净利润预测,似乎并不出乎人意料。
2024 年前三季度,青岛啤酒销量 679 万千升,上年同期为 729.4 万千升,同比下降 6.9%。
反映到公司业绩上,则是营收的接连下滑。
2024 年上半年,青岛啤酒增利不增收,净利润 36.42 亿元,同比增长 6.31%,营收却同比下降 7.06% 至 200.68 亿元,。
第三季度,青岛啤酒面临的增长压力进一步加剧,利润增速也开始下滑。营业总收入 289.59 亿元,同比下降 6.52%,归母净利润 49.90 亿元,同比只增长 1.67%。
尽管如此,对于青岛啤酒而言,更为可怕的并非是业绩的下滑,而是行业大盘的整体萎缩。
某种程度上来说,花旗下调的,实则是对国内啤酒行业的整体预期。
从数据上来看,国内啤酒市场在 2013 年就已到达天花板。
这一年,中国啤酒总产量达到 5061.5 万吨,但此后,就迎来了连续七年的下降。
尽管最近三年有所回升,但是到 2024 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年中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啤酒产量 3521.3 万千升,同比下降 0.6%,仅仅不到 2013 年的四分之三。
面临高度成熟,难有增量的啤酒市场,在过去产量销量双双下滑的许多年里,青岛啤酒等行业龙头实际上是靠掠夺中小规模的对手的存量市场,赢得市占率,来维持业绩增长。
表现在市占率上,2013 年,啤酒行业前五企业市场占有率为 66.8%,但是时至今日,CR5 已经上升至 92%。
到如今五大龙头已经卷无可卷,面临的,却是消费热情更为低下的市场。
2024 年,在原本的啤酒销售旺季,7 月、8 月,啤酒的月度产量同比分别下滑 10%、3.3%,7 月甚至出现两位数下滑。
就连火热的欧洲杯和巴黎奥运会,都没能带动消费者的热情。尽管多家企业财报中表示,上半年南方强降雨,影响了市场消费量,但最根本的,仍旧是需求的萎缩。
为何啤酒市场萎缩至此?不喝白酒,难道啤酒也不喝了吗?
和白酒类似,啤酒的消费场景也和社交强挂钩,更多地集中于餐饮、酒吧、KTV 等业态,而随着消费者的未来预期下调、消费信心下降,堂食、社交等业态的消费者均不断流逝,啤酒即饮渠道的销量随之下滑。
同样地,这种整体下滑的消费形势也蔓延到了啤酒本身,进而导致啤酒销量持续下滑。
而更深层次的原因,仍旧是关于消费群体的萎缩。
随着白酒消费群体日渐年长,啤酒则是年轻人的心头好。在白酒品牌纷纷拉拢年轻人,意图培养年轻人的 " 酱香 " 口味之时,啤酒早已和年轻人挂上钩。
研究发现,啤酒产量和 20-49 岁也即是可饮酒年龄的中青年人口比例正相关。
1986 至 1990 年,随着上一次婴儿潮的新增人口成家立业,进入生育年龄,又一次婴儿潮随之出现,并在 1990 年达到最高峰,五年间人口出生总量达到 1.24 亿。
婴儿潮出生的群体在千禧年后陆续达到可饮酒年龄,并推动了啤酒产量的节节高升,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 2016 年。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研究显示,2000 年至 2023 年,我国 15-34 岁青年人口数量从 4.43 亿人减少到 3.55 亿人,占总人口比重从 35.6% 下降到 24.6%,预计 2050 年将减至 2.31 亿,在总人口中占比仅 17.6%。
长期来看,这种趋势似乎无可避免。
而青岛啤酒等一众巨头,也不得不迎接新的挑战,那就是,啤酒的高端化。
02
2024 年 12 月初,青岛啤酒举办三季度业绩说明会时,曾有投资者发问——
" 和竞争对手相比,青岛啤酒 2024 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下降,而燕京、珠啤同比上升原因是什么?"
答案,或许指向燕京啤酒和珠江啤酒成功的高端化。
目前,中国市场上的 5 大啤酒巨头,华润啤酒、青岛啤酒、百威中国、燕京啤酒、嘉士伯中国(重庆啤酒母公司),从 2020 年开始,每年都会派代表齐聚一堂,召开中国市场啤酒行业的 T5 峰会。
而最近两年啤酒行业的 T5 峰会,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信号就是促进啤酒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啤酒高端化。
在消费降级的时候选择走高端化,看似有些反常识,但正如口红效应一般,在经济下行之时,人们反而更愿意买一些并不昂贵的消遣品,中高端啤酒正是如此。
目前,市场上几乎所有的啤酒龙头,都是以 " 工业啤酒 " 为产品基础,然而随着啤酒市场高度成熟,存量市场已经极度内卷。
在这种背景下,近年来精酿、原浆、鲜啤等高附加值品类却逐渐崛起。
数据显示,2021 至 2023 年,精酿相关企业注册量逐渐递增,三年内分别新增注册企业 1700 余家、2200 余家、3100 余家,合计增加 7000 余家。
作为国内啤酒产业巨头,青岛啤酒、华润啤酒等一众巨头也纷纷发力高端啤酒。
华润啤酒 CEO 侯孝海曾表示,中国啤酒市场目前的发展竞争逻辑已转变为高端决战的逻辑。
为此,华润啤酒收购了高端啤酒品牌喜力的中国业务,先后推出勇闯天涯 SuperX、匠心营造等高端产品。
今年上半年,华润啤酒中高級啤酒销量占比已经超过 50%,高級及以上啤酒销量同比增长超 10%。
青岛啤酒等传统啤酒巨头也在发力高端市场。
若以美国啤酒市场为参照,国内啤酒产业还有相当长的要走。
过去,美国啤酒行业经历了两轮的结构更新。
第一轮更新中,高端品牌逐渐替代中端及区網域品牌,在此期间,高端销量占比从 1966 年的 26.4% 提升至 1981 年的 64.3%," 区網域 + 中端 " 销量占比从 1966 年的 71.1% 下降至 1981 年的 26.8%。
而这,也是过去几十年间,中国啤酒行业格局变化的经历,随着啤酒行业兴起,各大区網域都诞生了属于自己的啤酒品牌,但随后又逐渐被整合,最终成为如今的 T5 格局。
美国的第二轮啤酒产品结构更新则持续至今,高端啤酒逐渐转向超高端、进口或者精酿,同时区網域性中端品牌向高端品牌的更新仍在持续。
1990 年至 2015 年,美国啤酒行业超高端 + 进口 + 精酿产品占比从 9.6%,上涨至 35.1%。
而现在国内的啤酒市场,正站在了第二次更新的开端。
目前,国内的高端啤酒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8 元以上价格带,仍旧被国外啤酒巨头牢牢占据。
对比国内啤酒企业与海外啤酒企业,青岛啤酒等国内龙头的销售均价低于外资啤酒公司,盈利能力也相对较弱。
以百威亚太为例,2023 年百威高端及超高端销量占比接近 45%,啤酒销售均价达到 5234.5 元 / 千升。
而国内其他主要啤酒龙头的高端啤酒销量占比普遍低于 25%,销售均价也大幅落后。
去年年底,在啤酒市场整体的疲软之下,百威啤酒却宣布涨价,通过涨价将价格传导到终端,保护产品价格体系,提升产品结构,维护百威品牌高端形象的同时,也能提升盈利能力,足以见得百威在品牌高端化打造上的自信。
不仅如此,由于精酿本身精细化、个性化的特点,注定了擅长标准化的工业啤酒巨头难以在精酿啤酒市场一家独大,分散的小众品牌也占有不小的市场份额。
对于国产啤酒品牌而言,在新品开发,品质宣传上,青岛啤酒们仍面临着挑战。如何进行消费者教育,打造品牌价值感,仍旧任重而道远。
03
结语
作为行业头部,近几年来青岛啤酒分红相当大方,过去两年分红比例均超过 60%,最新股息率达到了 2.89%。
目前,青岛啤酒的估值在 21 倍左右,比起过往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但过往对于青岛啤酒存在一定高估,如今的估值也并不算低。
现如今,啤酒行业已经高度成熟,在存量市场的争夺中,五大巨头已经五分天下,业绩也相对稳定。
而在过去几年间,得益于高端化的逐渐推进,青岛啤酒的毛利率上升较快,逐渐赶超同行。
未来能否依靠 " 开源节流 " 策略获得重回增长,或将成为青岛啤酒的决胜关键。 ( 全文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格隆汇 APP"(ID:hkguruclub),作者:远禾,36 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