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为啥当代人重启人生,总想学英语?,欢迎阅读。
无限循环的 abandon
这两年,不少成年人又重新买了英语书。他们中有被组织优化的、有希望 Gap 一下环游世界的、有想镀金再求职的。有报道指,中国有 4 亿人在学英语,而大中小学英语人口只有 1 亿,成年人的比例应该不少。
回归原点,有一个灵魂之问:为啥许多中国人重启人生时,总是想到要学英语,就没有别的开关?
#01 为啥成年人一言不合就要学英语?
35 岁的李丽锦 2024 年年初从一家互联网公司被裁,一方面她拿到还可以的赔偿金,一方面她也万分苦恼。
身为女性,她一度为自己的职业困境喘不过气。"35 岁的我是不是再也不会有公司要了?"" 好不容易有面试时,有公司问:周末孩子需要你陪吗?"
" 如果不需要陪,我生他干啥。" 李丽锦还记得回答时的气愤。
这一空窗就半年没有工作。这时,一个高中女同学的励志出海故事激励了她。一家三口带着区区几十万人民币,全家去了新西兰,尝试开启另一种人生。
高中女同学一家在国内," 也就标准的普通人 "。女同学英语也一般,出国前花 2 万元人民币在陕西老家报了个雅思班,结果 " 自己啥也没学到 "(后来去了新西兰才通过雅思),老公的英语更是几句话都说不清,但这些都没有拦住这一家三口去了海外。
在女同学开设的视频号里,一家人租上了 200 平米的大房子,阳台外是草场,过上了他们心目中幸福的生活。不会英语的老公照样找到了工作,职业是建筑工,此前他真没在国内搬过砖。
高中女同学的故事,给身处 " 囚徒困境 " 里的李丽锦带来了鼓励。" 心想国内混不下去,海外搞不好有机会,女性空间也应该更大 ",于是也花大几百元买来雅思教材,这都是小菜一碟。
然后她花 200 元在某主打英语外教一对一的网站上买了一节试听课。不想买完后,接下来网站的客服电话就开始隔三岔五打来:推售價值 2 万多元的课程。
她还报过另一节真人英语对话课,花费几十元,内容就是用英语聊天。从口音中,李丽锦发现对方女孩也并非英语母语者,本职工作是 " 电话客服 ",可能受工作内容所限,有一点儿聊不出深度。
图|学英语背后是潜力巨大的培训市场
故事的最后,李丽锦没能复刻高中女同学的出海,因为又在国内找到了一份工,当上了中年牛马。
但回想当初一度每日早上 8 点、在床边重读英语的中年人生时,李丽锦说:" 说实话,学的都忘了,只是觉得通过学英语对抗了失业焦虑,并且用海外生活的憧憬麻痹了痛苦的日常。"
与李丽锦不同,22 岁的小酒通过重学英语,成功实现了 " 自我救赎 "。
本科毕业于某 985 文学院后,小酒选择去沿海城市从事教培,试用期 6 个月,扣除五险一金月薪约 6000 元。
但很快公司陷入经营危机。组织不愿意裁撤老员工,就开始对新人们集体发难。落到小酒头上的,是领导的 PUA、日常被边缘化、一步步被引导的调岗离职。
她还记得领导对自己说:" 如果只给一个工作名额,我还是想要工作几年、一来就上手的,而不是想培养校招生。" 这与面试时的承诺截然相反。
全方位的受挫让小酒难以承受,她开始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一步步陷入抑郁躯体化状况。黑房东扣除的 2000 元押金成了压倒小酒的最后一根稻草。
出国留学成了小酒设定的自我救赎之路。她闭关 4 个月备战雅思,后成功上岸爱丁堡大学,算是重新寻回了原先的人生秩序。
大洋的彼岸有山有海,有彩虹和极光,她的学术成果也得到了教授的肯定和鼓励,这让她找回了自信。
图|小酒留学时爱逛的草坪
我们还访谈了不同年龄段的成年人群,当中也有许多单纯只是 " 为了学英语去海外看一看 " 的动机,但若 " 以偏概全 " 来总结:很多人生不顺的成年人学英语,是想通过语言拿到进入 " 另一个时空 " 的钥匙,本质是一场 " 自我救赎 "。
心理学上曾有过讨论,通过学习外语,心理创伤者可以远离创伤环境,构建新的情感链路和自我认知。当那些能唤起痛苦回忆的语言与情境被新的语言环境取代后,创伤反应逐渐减弱,促使心理得以慢慢愈合。
#02 伤感的现实:有更多成年人阵亡在 "abandon" 上
成功的人类故事,很容易通过 " 构建荣景 " 来形成传播效应,并吸引更多人前仆后继。但社会的真实,可能更多是 " 沉默甚至沉沦的大多数 "。
就拿学英语这件事来说,有多少成年人兴冲冲报班上课,又有多少人也就只能停留在单词表的第一页。这件事咱们中国人都太熟悉了。
细想极恐,其实英语在我国可能真属于一个投入产出比不算太高的行业。有公开报道指出,中国 14 亿人口中,只有 0.9% 的人能流利说英语。且这一状况似乎常年还没得到改变。
我们来做一个 10 年跨度呈现。
早在 2013 年,《北京 · 晚报》就引用某知名教育集团发布的全球首份《英语熟练度指标报告》做了报道。
报告显示中国人每年花费 300 亿元用于英语培训,但实际效果不佳。" 在 44 个母语为非英语国家及地区中,中国英语熟练度仅排在 29 位,在亚洲区網域排名倒数第二,仅高于泰国。"
10 年后,中国人的英语状况,在外国游客入境 114 小时拍摄的 vlog 中仍然得到了充分体现,讲话全靠翻译軟體,好不容易遇到能会几句英语的国人同胞,也很容易被带跑偏,"you see you see one day day"(你看看你,一天天忙啥呢)。
截图来自视频网站
总部设在瑞士的英孚教育,2024 年发布了英语熟练度指标报告,中国大陆在全球排名为第 91 名,处于低熟练度水平。而在亚洲范围内,中国大陆在 24 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 16 位。
让人尴尬的数据,刺激着中国人的 " 英语焦虑 "。
对比学生,成年人中途学英语,优点是有存款,舍得投入,但仍然容易 " 阵亡 " 在起跑线上,当中有许多是中国社会一以贯之的普遍原因,比如比起听说,我们更会做题,缺少使用语言的场景,身边能交流的外国朋友不多等。也有很多属于成年人这一族群的特定痛苦——被认为过了学外语的黄金年龄。
2016 年 11 月,时值 36 岁的龚先生开始重新自学英语,他早已财务自由,学英语是希望带全家 " 去海外体验体验 "。
想得很容易,但现实却骨感。从英语小白到雅思上岸,龚先生花了 3 年时间。这期间,他时而泪眼蒙眬、时而情绪崩溃,他形容自己是 " 年近 40 岁且英语零基础的美术生 ",只能硬着头皮备考,毕竟 " 这个年龄考雅思已经很累了,记忆力不如年轻人 "。
备战的第三年,龚先生每天要学习英语 6-8 个小时,常坐在图书馆,一个人精听一整天。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最终才修成正果。
龚先生有财力兜底,时间也相对自由,但更多中途想要重启人生的成年人,很多都 " 一穷二白 ",从财力到时间、到最重要的决心都 " 穷得可怕 "。
2024 年发布的《小红书 10 大搜索趋势洞察报告》里指出,当下大众流行的英语学习模式,更像是 " 遇事不决学英语,时刻准备重启人生 " 的间歇性努力。
把 " 间歇性努力 " 五个字抽出来,心理学上也有过讨论,有一个思考维度是从 " 意识与潜意识 " 来进行分析。
简单来说," 学好英语来重启人生 " 属于意识,好比一座冰山冒出海面的 5%,但人们一般会容易忽略占比 95%、沉于海面下的 " 潜意识 ",潜意识就是去学好英语要做好的精神储备、方法修炼等。
结果就很容易导致:间歇性踌躇满志,长期性混吃等死。
访谈手记
前几年,网上流出一种 " 让英语出局 " 的讨论,论据是:中国人学英语比较低效,浪费了大量时间和资源。也有观点反论:这就是一场无知者的狂欢。
这段讨论,或许可以看作是中国人英语学习路上,目标的一次反复。就跟一个人神经绷得太紧后,有时也需要 " 放松狂欢、自我揶揄 " 一样。
但这两年,大众学英语的干劲似乎又回来了。据多邻国官方数据,2023 年中国的用户增速最快的语言是英语,同比增长达到 164.26%。
如今大家的意见又形成了新的统一:英语还是重要的,尤其在国家深度对接全世界的时代当下。
不得不说,现在成年人学英语的环境,要比儿时好很多。社交媒体上,各种老外拍短视频教大家学英语,也有很多诸如多邻国、Hello Talk 等这样免费的语言 APP,它们的 "0 成本 " 特色确实给了很多成年人反复重启人生的条件,而不必腦袋一热,先花上 2 万买下课程,然后束之高阁。
最后想说的是,成年人选择英语重启人生,终究是另一条漫长的路。重启英语,背后也需要你先重启人生的斗志与智慧,两者是相互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真故研究室 "(ID:zhengulab),作者:李果果,编辑:龚正,36 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