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為啥當代人重啟人生,總想學英語?,歡迎閱讀。
無限循環的 abandon
這兩年,不少成年人又重新買了英語書。他們中有被組織優化的、有希望 Gap 一下環遊世界的、有想鍍金再求職的。有報道指,中國有 4 億人在學英語,而大中小學英語人口只有 1 億,成年人的比例應該不少。
回歸原點,有一個靈魂之問:為啥許多中國人重啟人生時,總是想到要學英語,就沒有别的開關?
#01 為啥成年人一言不合就要學英語?
35 歲的李麗錦 2024 年年初從一家互聯網公司被裁,一方面她拿到還可以的賠償金,一方面她也萬分苦惱。
身為女性,她一度為自己的職業困境喘不過氣。"35 歲的我是不是再也不會有公司要了?"" 好不容易有面試時,有公司問:周末孩子需要你陪嗎?"
" 如果不需要陪,我生他幹啥。" 李麗錦還記得回答時的氣憤。
這一空窗就半年沒有工作。這時,一個高中女同學的勵志出海故事激勵了她。一家三口帶着區區幾十萬人民币,全家去了新西蘭,嘗試開啟另一種人生。
高中女同學一家在國内," 也就标準的普通人 "。女同學英語也一般,出國前花 2 萬元人民币在陝西老家報了個雅思班,結果 " 自己啥也沒學到 "(後來去了新西蘭才通過雅思),老公的英語更是幾句話都說不清,但這些都沒有攔住這一家三口去了海外。
在女同學開設的視頻号裡,一家人租上了 200 平米的大房子,陽台外是草場,過上了他們心目中幸福的生活。不會英語的老公照樣找到了工作,職業是建築工,此前他真沒在國内搬過磚。
高中女同學的故事,給身處 " 囚徒困境 " 裡的李麗錦帶來了鼓勵。" 心想國内混不下去,海外搞不好有機會,女性空間也應該更大 ",于是也花大幾百元買來雅思教材,這都是小菜一碟。
然後她花 200 元在某主打英語外教一對一的網站上買了一節試聽課。不想買完後,接下來網站的客服電話就開始隔三岔五打來:推售價值 2 萬多元的課程。
她還報過另一節真人英語對話課,花費幾十元,内容就是用英語聊天。從口音中,李麗錦發現對方女孩也并非英語母語者,本職工作是 " 電話客服 ",可能受工作内容所限,有一點兒聊不出深度。
圖|學英語背後是潛力巨大的培訓市場
故事的最後,李麗錦沒能復刻高中女同學的出海,因為又在國内找到了一份工,當上了中年牛馬。
但回想當初一度每日早上 8 點、在床邊重讀英語的中年人生時,李麗錦說:" 說實話,學的都忘了,只是覺得通過學英語對抗了失業焦慮,并且用海外生活的憧憬麻痹了痛苦的日常。"
與李麗錦不同,22 歲的小酒通過重學英語,成功實現了 " 自我救贖 "。
本科畢業于某 985 文學院後,小酒選擇去沿海城市從事教培,試用期 6 個月,扣除五險一金月薪約 6000 元。
但很快公司陷入經營危機。組織不願意裁撤老員工,就開始對新人們集體發難。落到小酒頭上的,是領導的 PUA、日常被邊緣化、一步步被引導的調崗離職。
她還記得領導對自己說:" 如果只給一個工作名額,我還是想要工作幾年、一來就上手的,而不是想培養校招生。" 這與面試時的承諾截然相反。
全方位的受挫讓小酒難以承受,她開始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一步步陷入抑郁軀體化狀況。黑房東扣除的 2000 元押金成了壓倒小酒的最後一根稻草。
出國留學成了小酒設定的自我救贖之路。她閉關 4 個月備戰雅思,後成功上岸愛丁堡大學,算是重新尋回了原先的人生秩序。
大洋的彼岸有山有海,有彩虹和極光,她的學術成果也得到了教授的肯定和鼓勵,這讓她找回了自信。
圖|小酒留學時愛逛的草坪
我們還訪談了不同年齡段的成年人群,當中也有許多單純只是 " 為了學英語去海外看一看 " 的動機,但若 " 以偏概全 " 來總結:很多人生不順的成年人學英語,是想通過語言拿到進入 " 另一個時空 " 的鑰匙,本質是一場 " 自我救贖 "。
心理學上曾有過讨論,通過學習外語,心理創傷者可以遠離創傷環境,構建新的情感鏈路和自我認知。當那些能喚起痛苦回憶的語言與情境被新的語言環境取代後,創傷反應逐漸減弱,促使心理得以慢慢愈合。
#02 傷感的現實:有更多成年人陣亡在 "abandon" 上
成功的人類故事,很容易通過 " 構建榮景 " 來形成傳播效應,并吸引更多人前仆後繼。但社會的真實,可能更多是 " 沉默甚至沉淪的大多數 "。
就拿學英語這件事來說,有多少成年人興衝衝報班上課,又有多少人也就只能停留在單詞表的第一頁。這件事咱們中國人都太熟悉了。
細想極恐,其實英語在我國可能真屬于一個投入產出比不算太高的行業。有公開報道指出,中國 14 億人口中,只有 0.9% 的人能流利說英語。且這一狀況似乎常年還沒得到改變。
我們來做一個 10 年跨度呈現。
早在 2013 年,《北京 · 晚報》就引用某知名教育集團發布的全球首份《英語熟練度指标報告》做了報道。
報告顯示中國人每年花費 300 億元用于英語培訓,但實際效果不佳。" 在 44 個母語為非英語國家及地區中,中國英語熟練度僅排在 29 位,在亞洲區網域排名倒數第二,僅高于泰國。"
10 年後,中國人的英語狀況,在外國遊客入境 114 小時拍攝的 vlog 中仍然得到了充分體現,講話全靠翻譯軟體,好不容易遇到能會幾句英語的國人同胞,也很容易被帶跑偏,"you see you see one day day"(你看看你,一天天忙啥呢)。
截圖來自視頻網站
總部設在瑞士的英孚教育,2024 年發布了英語熟練度指标報告,中國大陸在全球排名為第 91 名,處于低熟練度水平。而在亞洲範圍内,中國大陸在 24 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 16 位。
讓人尴尬的數據,刺激着中國人的 " 英語焦慮 "。
對比學生,成年人中途學英語,優點是有存款,舍得投入,但仍然容易 " 陣亡 " 在起跑線上,當中有許多是中國社會一以貫之的普遍原因,比如比起聽說,我們更會做題,缺少使用語言的場景,身邊能交流的外國朋友不多等。也有很多屬于成年人這一族群的特定痛苦——被認為過了學外語的黃金年齡。
2016 年 11 月,時值 36 歲的龔先生開始重新自學英語,他早已财務自由,學英語是希望帶全家 " 去海外體驗體驗 "。
想得很容易,但現實卻骨感。從英語小白到雅思上岸,龔先生花了 3 年時間。這期間,他時而淚眼蒙眬、時而情緒崩潰,他形容自己是 " 年近 40 歲且英語零基礎的美術生 ",只能硬着頭皮備考,畢竟 " 這個年齡考雅思已經很累了,記憶力不如年輕人 "。
備戰的第三年,龔先生每天要學習英語 6-8 個小時,常坐在圖書館,一個人精聽一整天。經歷九九八十一難,終于最終才修成正果。
龔先生有财力兜底,時間也相對自由,但更多中途想要重啟人生的成年人,很多都 " 一窮二白 ",從财力到時間、到最重要的決心都 " 窮得可怕 "。
2024 年發布的《小紅書 10 大搜索趨勢洞察報告》裡指出,當下大眾流行的英語學習模式,更像是 " 遇事不決學英語,時刻準備重啟人生 " 的間歇性努力。
把 " 間歇性努力 " 五個字抽出來,心理學上也有過讨論,有一個思考維度是從 " 意識與潛意識 " 來進行分析。
簡單來說," 學好英語來重啟人生 " 屬于意識,好比一座冰山冒出海面的 5%,但人們一般會容易忽略占比 95%、沉于海面下的 " 潛意識 ",潛意識就是去學好英語要做好的精神儲備、方法修煉等。
結果就很容易導致:間歇性躊躇滿志,長期性混吃等死。
訪談手記
前幾年,網上流出一種 " 讓英語出局 " 的讨論,論據是:中國人學英語比較低效,浪費了大量時間和資源。也有觀點反論:這就是一場無知者的狂歡。
這段讨論,或許可以看作是中國人英語學習路上,目标的一次反復。就跟一個人神經繃得太緊後,有時也需要 " 放松狂歡、自我揶揄 " 一樣。
但這兩年,大眾學英語的幹勁似乎又回來了。據多鄰國官方數據,2023 年中國的用戶增速最快的語言是英語,同比增長達到 164.26%。
如今大家的意見又形成了新的統一:英語還是重要的,尤其在國家深度對接全世界的時代當下。
不得不說,現在成年人學英語的環境,要比兒時好很多。社交媒體上,各種老外拍短視頻教大家學英語,也有很多諸如多鄰國、Hello Talk 等這樣免費的語言 APP,它們的 "0 成本 " 特色确實給了很多成年人反復重啟人生的條件,而不必腦袋一熱,先花上 2 萬買下課程,然後束之高閣。
最後想說的是,成年人選擇英語重啟人生,終究是另一條漫長的路。重啟英語,背後也需要你先重啟人生的鬥志與智慧,兩者是相互的。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真故研究室 "(ID:zhengulab),作者:李果果,編輯:龔正,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