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播放过亿的国产纪录片,又来赚眼泪了,欢迎阅读。
《闪闪的儿科医生》绝对是派爷看过的最好哭的系列纪录片。
节目第一季的播出,收获了豆瓣评分 9.6、B 站播放量破 3 亿的高分口碑。
真实的医疗案例抓人心弦,温情的生命故事荡人心腑。
第一季的眼泪还没干,第二季又赶着上强度了。
话不多说,一起来看闪闪发光的儿科医务工作者们又将如何一次次过关斩将、化险为夷?
《闪闪的儿科医生 2》
01
打怪更新
《闪闪的儿科医生 2》全景式记录了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医护们的日常工作。
上来的第一观感就是 " 打怪更新 "。
令人震惊的 152 度脊柱侧弯。
罕见的先天性生殖器异常。
概率极低的遗传性疾病。
这些刷新人认知的疑难杂症,看得人目瞪口呆。
但还没完 ......
六岁的男孩在帮助妈妈拿碗时摔倒,割伤手腕,肌腱、神经全部断裂。
意外伤害令人心惊胆战。
从广西到上海,极限 6 小时心脏移植手术。
手术台上与死神展开 " 生死博弈 "。
除此之外,还有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关注。
比如,做作业综合征。
六岁小孩在妈妈的安排下,一天上八个兴趣班。
什么概念?
代入咱职场牛马国庆期间还要一天开八个会,全然理解了。
幸好,上面小孩哥的 " 头晕 "" 头大 " 是装的。
所以医生的药方最后没给装病的娃 ,而是给了卷王的妈。
俩字:别卷。
要知道压力会转化为病例,不是开玩笑。
孩子装头痛头晕,医学上称为 " 癔症 ",是一种精神压力躯体化的表现之一,再严重会出现一过性的皮疹,再加重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抽搐晕厥。
这科普,又让人汗流浃背了。
片中,还有一名十二岁的男,和妈妈吵架冲动割腕自伤,被送进急诊室。
每个当过小孩的看到这个个例,都明白这绝不是个例。
在不成熟的年纪感到委屈或不被理解时,我们通常不知道怎么表达。
这时候,如果父母还一味将错误归咎于孩子不听话不懂事。
事情发展就很容易走向偏激。
希望看到这个故事的家长们能明白——爱与包容,才是滋养孩子成长的养分。
在惊诧于片中的每一个案例时,我们也看到了医生们的专业性和灵活性,不自觉想为他们鼓掌叫好。
在一起肿瘤清除手术中,徐敏医生一开始的方案是做颈胸联合切口,尽量把附着在胸部和脊柱内的肿瘤清除干净,降低复发概率。
但神经外科医生鲍南在看完 CT 后,认为可以只在胸部开刀,清理完胸腔内肿瘤后尝试拽出椎管内的肿瘤。
说白了,就是顺着肿瘤生长的路径沿路 " 打扫 ",最大限度减少孩子的创伤。
另一起颅缝早闭手术也令人印象深刻。
为了给孩子一个正常的头型,医生需要先把头骨切成格子块,再塑型。
第一次用 " 创意大胆 " 来形容一个手术方案。
不过该说不说,术后效果很好。
小男孩不但有了一颗圆溜溜的头,卸下了被同龄人视为异类的心理负担。
颅压也回到了正常人水平,留给大腦发育生长的空间也更大了。
医生们就像六边行战士,用智识与爱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时刻能感受到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那大写的红色口号 " 一切为了孩子 ",不单挂在墙上,也刻在他们心里。
闪闪的儿科医生是真的在发光!
02
有趣科普
《闪闪的儿科医生》系列除了让我们了解到医术精湛、令人尊敬的现代化医护。
也为架起了一座医患沟通的桥梁。
本季第二集小标题 " 对不起,有关系 ",统一回复了家长们 " 没关系 " 的认知偏差。
因为那些被忽视的 " 没关系 " 往往会影响医疗的进程。
比较常见的有担心辐射伤害身体,不愿做检查的。
照顾不周造成的孩子颅骨骨折的。
同款 " 摔头 " 宝宝,有的家庭如临大敌,有的家庭过了 10 天才发现孩子头上有肿块。
还有阑尾切除手术,无论医生怎么讲解手术的必要。
家长还是有所顾虑,选择实质风险更大的保守治疗。
这件事还有反转。
原来这位家长并不是孩子的妈妈,而是姑姑。
顾虑也不是因为不明确手术风险,而是她需要照顾自己的小孩,丈夫又要上班,担心没有时间陪护。
不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不顾家里年幼孩子,决定让侄子尽快手术。
很明显的感受到制作团队希望这期节目能消解家长的讳疾忌医。
除了纠正这种错误的意识,一些医学知识也随之入耳人心。
十分建议先码住,帮咱紧绷安全之弦。
往更深层次走,看生离死别世事无常,会更懂珍惜人间日常。
某种意义上,也算一种洗礼吧!
所以,为这部纪录片流的眼泪其实滋味复杂。
有对故事主角的共情,也有对自我境遇的观照。
而能戳中观众,离不开节目组的投入与策划。
跳到节目制作的层面看,《闪闪的儿科医生》系列有自己的巧思。
纪录片团队用 " 非侵入式 " 的拍摄方式获取了大量鲜活的影像素材,全面且清晰地记录了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这一 " 小社会 " 中的 " 人间百态 "。
友情提醒一下,有些手术场景接近无码,不宜下饭。
不过这也是成片细节丰富的重要支撑点之一。
痛感,是拉情绪入局的有效视听制作方法。
纸巾哭成湿巾,狠狠揪心。
但《闪闪的儿科医生》并不致郁。
漫画风格的片头、精美的综艺花字、恰到好处的贴纸,为沉重的医疗题材增加亮色。
网络用语、逗趣音效穿插其间,让现实记录多了分轻松活泼。
运用倒放、分屏对比等形式,叠加变速、变声、表情音效等综艺效果,把叙事变得更加戏剧化。
此外还有童言童语的灵动幽默,随机散落。
各种贴近年轻人的网感表达,共同打造了这部纪录片上扬的基调,传递出乐观积极的正能量。
所以,观看时情绪常在哭笑间拉扯。
这也是除去 " 真实 " 后,它另类的吸睛力和生命力。
更多细节和感动还是去原片一睹为快吧!
包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