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播放過億的國產紀錄片,又來賺眼淚了,歡迎閱讀。
《閃閃的兒科醫生》絕對是派爺看過的最好哭的系列紀錄片。
節目第一季的播出,收獲了豆瓣評分 9.6、B 站播放量破 3 億的高分口碑。
真實的醫療案例抓人心弦,溫情的生命故事蕩人心腑。
第一季的眼淚還沒幹,第二季又趕着上強度了。
話不多說,一起來看閃閃發光的兒科醫務工作者們又将如何一次次過關斬将、化險為夷?
《閃閃的兒科醫生 2》
01
打怪更新
《閃閃的兒科醫生 2》全景式記錄了上海兒童醫學中心醫護們的日常工作。
上來的第一觀感就是 " 打怪更新 "。
令人震驚的 152 度脊柱側彎。
罕見的先天性生殖器異常。
概率極低的遺傳性疾病。
這些刷新人認知的疑難雜症,看得人目瞪口呆。
但還沒完 ......
六歲的男孩在幫助媽媽拿碗時摔倒,割傷手腕,肌腱、神經全部斷裂。
意外傷害令人心驚膽戰。
從廣西到上海,極限 6 小時心髒移植手術。
手術台上與死神展開 " 生死博弈 "。
除此之外,還有對兒童的心理健康的關注。
比如,做作業綜合征。
六歲小孩在媽媽的安排下,一天上八個興趣班。
什麼概念?
代入咱職場牛馬國慶期間還要一天開八個會,全然理解了。
幸好,上面小孩哥的 " 頭暈 "" 頭大 " 是裝的。
所以醫生的藥方最後沒給裝病的娃 ,而是給了卷王的媽。
倆字:别卷。
要知道壓力會轉化為病例,不是開玩笑。
孩子裝頭痛頭暈,醫學上稱為 " 癔症 ",是一種精神壓力軀體化的表現之一,再嚴重會出現一過性的皮疹,再加重可能會出現驚恐發作、抽搐暈厥。
這科普,又讓人汗流浃背了。
片中,還有一名十二歲的男,和媽媽吵架衝動割腕自傷,被送進急診室。
每個當過小孩的看到這個個例,都明白這絕不是個例。
在不成熟的年紀感到委屈或不被理解時,我們通常不知道怎麼表達。
這時候,如果父母還一味将錯誤歸咎于孩子不聽話不懂事。
事情發展就很容易走向偏激。
希望看到這個故事的家長們能明白——愛與包容,才是滋養孩子成長的養分。
在驚詫于片中的每一個案例時,我們也看到了醫生們的專業性和靈活性,不自覺想為他們鼓掌叫好。
在一起腫瘤清除手術中,徐敏醫生一開始的方案是做頸胸聯合切口,盡量把附着在胸部和脊柱内的腫瘤清除幹淨,降低復發概率。
但神經外科醫生鮑南在看完 CT 後,認為可以只在胸部開刀,清理完胸腔内腫瘤後嘗試拽出椎管内的腫瘤。
說白了,就是順着腫瘤生長的路徑沿路 " 打掃 ",最大限度減少孩子的創傷。
另一起顱縫早閉手術也令人印象深刻。
為了給孩子一個正常的頭型,醫生需要先把頭骨切成格子塊,再塑型。
第一次用 " 創意大膽 " 來形容一個手術方案。
不過該說不說,術後效果很好。
小男孩不但有了一顆圓溜溜的頭,卸下了被同齡人視為異類的心理負擔。
顱壓也回到了正常人水平,留給大腦發育生長的空間也更大了。
醫生們就像六邊行戰士,用智識與愛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時刻能感受到上海兒童醫學中心那大寫的紅色口号 " 一切為了孩子 ",不單挂在牆上,也刻在他們心裡。
閃閃的兒科醫生是真的在發光!
02
有趣科普
《閃閃的兒科醫生》系列除了讓我們了解到醫術精湛、令人尊敬的現代化醫護。
也為架起了一座醫患溝通的橋梁。
本季第二集小标題 " 對不起,有關系 ",統一回復了家長們 " 沒關系 " 的認知偏差。
因為那些被忽視的 " 沒關系 " 往往會影響醫療的進程。
比較常見的有擔心輻射傷害身體,不願做檢查的。
照顧不周造成的孩子顱骨骨折的。
同款 " 摔頭 " 寶寶,有的家庭如臨大敵,有的家庭過了 10 天才發現孩子頭上有腫塊。
還有闌尾切除手術,無論醫生怎麼講解手術的必要。
家長還是有所顧慮,選擇實質風險更大的保守治療。
這件事還有反轉。
原來這位家長并不是孩子的媽媽,而是姑姑。
顧慮也不是因為不明确手術風險,而是她需要照顧自己的小孩,丈夫又要上班,擔心沒有時間陪護。
不過,一番深思熟慮後,不顧家裡年幼孩子,決定讓侄子盡快手術。
很明顯的感受到制作團隊希望這期節目能消解家長的諱疾忌醫。
除了糾正這種錯誤的意識,一些醫學知識也随之入耳人心。
十分建議先碼住,幫咱緊繃安全之弦。
往更深層次走,看生離死别世事無常,會更懂珍惜人間日常。
某種意義上,也算一種洗禮吧!
所以,為這部紀錄片流的眼淚其實滋味復雜。
有對故事主角的共情,也有對自我境遇的觀照。
而能戳中觀眾,離不開節目組的投入與策劃。
跳到節目制作的層面看,《閃閃的兒科醫生》系列有自己的巧思。
紀錄片團隊用 " 非侵入式 " 的拍攝方式獲取了大量鮮活的影像素材,全面且清晰地記錄了上海兒童醫學中心這一 " 小社會 " 中的 " 人間百态 "。
友情提醒一下,有些手術場景接近無碼,不宜下飯。
不過這也是成片細節豐富的重要支撐點之一。
痛感,是拉情緒入局的有效視聽制作方法。
紙巾哭成溼巾,狠狠揪心。
但《閃閃的兒科醫生》并不致郁。
漫畫風格的片頭、精美的綜藝花字、恰到好處的貼紙,為沉重的醫療題材增加亮色。
網絡用語、逗趣音效穿插其間,讓現實記錄多了分輕松活潑。
運用倒放、分屏對比等形式,疊加變速、變聲、表情音效等綜藝效果,把叙事變得更加戲劇化。
此外還有童言童語的靈動幽默,随機散落。
各種貼近年輕人的網感表達,共同打造了這部紀錄片上揚的基調,傳遞出樂觀積極的正能量。
所以,觀看時情緒常在哭笑間拉扯。
這也是除去 " 真實 " 後,它另類的吸睛力和生命力。
更多細節和感動還是去原片一睹為快吧!
包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