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经济日报评国内新能源汽车怪象:营销无底线 大话连篇,欢迎阅读。
【CNMO 新闻】近年来,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数据显示,2023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958.7 万辆和 949.5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35.8% 和 37.9%,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 31.6%,连续 9 年产销规模居全球第一位。不过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同样也出现了诸多问题。1 月 26 日,经济日报便发文指出了当前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所出现的三大怪象。
第一大怪象是增量不盈利。虽然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仍然保持着高增长态势,但真正盈利的只有三四家企业。增量不盈利的背后,是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品牌众多,单一车型销量偏低。去年国内新能源车企绝大多数仍处于亏损状态,仅有比亚迪、理想等极少数车企实现盈利。而出现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是缺乏规模效应。没有规模效应,就很难有利润。没有一定利润,企业就很难活下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大怪象是营销无底线。明明几十万元的车,偏要说 "500 万元以内最好 ""1000 万元以内最好 ";本来是产品技术讲解,结果满场皆是 " 遥遥领先 "" 没有对手 ";与价格战相随的各种口水战,更是从去年年初打到年尾。在流量优先机制下,为给自己的品牌引流,很多造车新势力变得喜欢说大话、说狠话。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企业竞争压力大,但夸大营销或者无底线营销,会劣化行业竞争生态,甚至遭到反噬。
第三大怪象是盲目上项目。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更新、绿色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地方政府和一些企业及业外资本追捧,这并不意外。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对资金、技术和产业链配套有较高要求,并不是每一个地方和每一家企业都适合。
目前,一些地方和企业仍存在盲目上马、重复建设新能源汽车项目情况,同样值得警惕。这种做法不仅会导致 " 重复造轮子 " 的情况出现,很容易使行业出现低端技术泛滥、产品同质化严重和部分企业产能利用率低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