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經濟日報評國内新能源汽車怪象:營銷無底線 大話連篇,歡迎閱讀。
【CNMO 新聞】近年來,國内新能源汽車產業蓬勃發展,數據顯示,2023 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别完成 958.7 萬輛和 949.5 萬輛,同比分别增長 35.8% 和 37.9%,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汽車新車總銷量的 31.6%,連續 9 年產銷規模居全球第一位。不過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同樣也出現了諸多問題。1 月 26 日,經濟日報便發文指出了當前國内新能源汽車產業所出現的三大怪象。
第一大怪象是增量不盈利。雖然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仍然保持着高增長态勢,但真正盈利的只有三四家企業。增量不盈利的背後,是產業集中度不高,企業品牌眾多,單一車型銷量偏低。去年國内新能源車企絕大多數仍處于虧損狀态,僅有比亞迪、理想等極少數車企實現盈利。而出現這一問題的重要原因是缺乏規模效應。沒有規模效應,就很難有利潤。沒有一定利潤,企業就很難活下來實現可持續發展。
第二大怪象是營銷無底線。明明幾十萬元的車,偏要說 "500 萬元以内最好 ""1000 萬元以内最好 ";本來是產品技術講解,結果滿場皆是 " 遙遙領先 "" 沒有對手 ";與價格戰相随的各種口水戰,更是從去年年初打到年尾。在流量優先機制下,為給自己的品牌引流,很多造車新勢力變得喜歡說大話、說狠話。不可否認的是,當前企業競争壓力大,但誇大營銷或者無底線營銷,會劣化行業競争生态,甚至遭到反噬。
第三大怪象是盲目上項目。新能源汽車是全球汽車產業轉型更新、綠色發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國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其在發展過程中,受到地方政府和一些企業及業外資本追捧,這并不意外。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新能源汽車產業對資金、技術和產業鏈配套有較高要求,并不是每一個地方和每一家企業都适合。
目前,一些地方和企業仍存在盲目上馬、重復建設新能源汽車項目情況,同樣值得警惕。這種做法不僅會導致 " 重復造輪子 " 的情況出現,很容易使行業出現低端技術泛濫、產品同質化嚴重和部分企業產能利用率低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