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腾讯搭上DeepSeek快车发力C端,字节、阿里、百度还坐得住?,欢迎阅读。
文 | 商业秀
2 月 15 日晚,科技圈又抛出一颗重磅炸弹:微信正在灰度测试接入 DeepSeek-R1 模型 。不少已经获得测试资格的用户,纷纷晒出体验。
16 日上午,腾讯方面回应称,确认正在进行灰度测试,且接入的正是 DeepSeek-R1 满血版模型。目前该功能尚处于小范围灰度测试阶段,预计未来 2-4 周将全面开放。
就在此前几日,腾讯 AI 助手 " 腾讯元宝 " 和 AI 代码助手也都宣布接入 DeepSeek-R1 满血版,同时支持混元和 DeepSeek 两大模型。据 " 硅星人 " 报道,腾讯接下来还会有更多产品接入 DeepSeek 模型。
这无疑给其他大厂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挑战。面对腾讯在 AI 与 C 端产品以及自身生态融合上的快速推进,字节、阿里、百度,还能坐得住吗?
今年开年,随着 DeepSeek 热度持续席卷全球,包括微软 Azure、英伟达等海外科技巨头,以及国内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百度云、360 数字安全等云厂商,纷纷选择了在自家的云服务平台上线 DeepSeek 大模型。
这相当于 DeepSeek 模型几乎成了主流 AI 云平台服务的标配。而在 C 端产品应用侧,几乎没有哪一家像腾讯这般,直接将 DeepSeek 模型接入了腾讯元宝、乃至微信这样的国民现象级产品。
一名业内人士告诉「商业秀」,作为拥有超 10 亿用户的微信探索接入 DeepSeek-R1,发力 AI 搜索,这背后直接冲击的,是一些大厂平台在搜索市场的传统地位。在 DeepSeek 引发的巨变之下,各家都在快马加鞭,加快技术的迭代,提升搜索体验,从而拓展新的业务增长点。在 AI 时代背景下,搜索市场格局将会迎来改变,商业化也在发生变化。
有意思的是,2 月 13 日,百度宣布文心一言将于 4 月 1 日 0 时起全面免费,所有 PC 端和 APP 端用户均可体验其最新模型,包括超长文档处理、专业检索增强、高级 AI 绘画、多语种对话等功能。
同日,OpenAI 也宣布免费版 ChatGPT 将在标准智能設定下无限制使用 GPT-5 进行对话。此外,谷歌最新人工智能模型套件也于近期宣布正式向所有用户开放使用。
据央视新闻报道,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工程师龚正表示,免费的基础服务将成为流量入口,通过技术输出、企业级解决方案等增值服务实现商业闭环。
而这次,腾讯微信接入 DeepSeek-R1,又将如何搅动互联网商业江湖?
这两年以来,各大厂在 AI 领網域都有积极布局,而腾讯微信和 DeepSeek-R1 的组合,使得科技大厂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 AI 战略。
即便是字节跳动旗下的豆包大模型日均调用量突破 4 万亿次,但面对 DeepSeek-R1 的崛起和腾讯的接入,也面临着一定压力。
在近期的内部会上,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总裁沈抖点评称,面对 DeepSeek 的来势汹汹,首当其冲的 AI 产品便是字节的豆包,认为后者的训练成本和投流成本都很高。
尽管火山引擎总裁谭待回应称豆包 1.5Pro 的预训练、推理成本均低于 DeepSeek V3,且有可观毛利。但不可否认的是,DeepSeek-R1 在市场上的火爆对豆包形成了一定冲击。
不仅仅是字节跳动需要在自主研发和合作接入之间做出权衡,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优化的步伐,以应对腾讯和 DeepSeek-R1 带来的竞争压力,百度、阿里等大厂也要开始考量在自研大模型的同时,是否将其产品也同步接入 DeepSeek-R1。
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提升产品竞争力,避免在市场竞争中掉队。可以看到的是,接下来如何在产品智能化和用户体验上取得新的突破,最终才是这场 AI 落地争夺战的核心。
微信 +DeepSeek,意在 AI 搜索更新?
「商业秀」尝试在微信聊天界面顶部进入搜索栏,能看到 "AI 搜索 " 入口,点击后会出现输入框,并有 " 快速问答 "、" 深度思考 " 两个选项。
" 快速问答 " 模式快速高效,满足即时需求;" 深度思考 " 则由 DeepSeek-R1 模型经过长思考,提供更全面的回答,还会展示思考推理的流程。
这一测试举措,从内容生态角度看,微信生态内沉淀了海量内容,公众号文章、视频号内容等。但一直以来,内容 " 沉没 " 问题严重,很多优质内容难以被用户发现。
而 AI 搜索的出现,以智能推荐的方式,重新挖掘这些长尾内容的价值,激励创作者产出更多深度、有价值的内容。
对用户体验来说,以往微信搜索依赖关键词匹配,存在结果不够精准、信息分散等问题。接入 DeepSeek-R1 后,基于自然语言处理和深度思考能力,搜索结果更加精准、高效,用户能快速获取所需信息。
在商业化路径上,微信生态分散的内容信息将被 " 对话式 " 的智能互動跨场景聚合。用户搜索相关关键词,不仅能获取信息,还能直接跳转至相关小程式,形成 " 搜索 - 服务 " 闭环,为微信开拓新的商业变现可能。
2025 年,C 端 AI 应用爆发已成为行业共识。谷歌大腦联合创始人吴恩达、百川智能创始人王小川、零一万物创始人李开复等均预测,AI 应用将在今年迎来爆发。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各家平台都需要快速提升自身产品的 AI 能力,以吸引和留住用户。
腾讯通过将 AI 技术深度融入微信生态,能够拓展业务边界,挖掘新的商业增长点。例如,精准的 AI 搜索能够为广告投放提供更精准的用户画像,从而提升广告投放效果,增加广告收入;在电商领網域,AI 助力下的商品推荐更加精准,有望促进小程式电商的发展,拓展电商业务版图。
此外,这一举措有助于腾讯巩固其社交生态地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用户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对社交平台的功能和体验要求也越来越高。AI 搜索的引入,让微信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全面、更智能的服务,满足用户在信息获取、知识问答等方面的需求,进一步增强用户粘性和活跃度,巩固微信在社交领網域的领先地位。
对于腾讯元宝来说,支持双模型切换为用户提供了更多选择,满足不同用户对 AI 助手的需求,有望提升腾讯元宝的用户活跃度和市场份额。腾讯云 AI 代码助手接入 DeepSeek-R1 后,能够吸引更多开发者,丰富腾讯云的开发者生态,提升腾讯云在云计算市场的竞争力。
此外,从成本与效率方面考量,自主研发大模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时间成本,且技术迭代迅速,存在一定风险。而接入成熟的开源模型 DeepSeek-R1,可以有效降低研发成本,缩短产品上线周期,将更多资源投入到产品优化和业务拓展上。
大模型混战:从价格战到免费潮
过去一年,大厂们在自研大模型的赛道上你追我赶,竞争激烈程度堪称白热化。
百度早在 2019 年就开始布局文心大模型,经过多年迭代,文心一言在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构建等方面技术成熟,广泛应用于智能搜索、智能写作、智能客服等领網域。
2024 年 9 月,腾讯正式上线混元大模型,随后不断拓展其在游戏、社交、办公等领網域的应用,为用户提供智能写作、智能客服等服务 。
阿里的通义千问则涵盖了生成文字、图片、视频等众多功能,在电商、物流等业务场景中发挥着作用。
字节跳动的豆包大模型自 2023 年 8 月上线后,在 2024 年 9 月成为国内首个总下载量过亿的 AI 大模型,功能覆盖办公、学习、娱乐等多个场景。
2024 年,大模型还是一片 " 热土 ",凡有实力的公司,都不愿错过。百度、字节、阿里、腾讯等大厂纷纷发布基础大模型,还布局了垂类的行业大模型,基本都和自身业务紧密结合。而随着大模型技术的逐渐成熟,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价格战成为了各大厂争夺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
这场价格战的导火索,是因为 DeepSeek 率先将大模型价格降至 GPT-4 的 1%。这一激进的降价策略,瞬间打破了市场原有的价格平衡,引发了行业的连锁反应。
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等企业迅速跟进,纷纷下调自家大模型的价格。阿里云多次对其大模型产品进行降价,通义千问 GPT-4 级主力模型 Qwen-Long 的 API 输入价格直降 97%;腾讯云也全面下调大模型价格,混元 -lite 模型部分功能甚至全面免费,混元 -standard 等模型价格也大幅下降。
价格战的持续更新,使得大模型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在这个背景下,百度宣布文心一言将于今年 4 月 1 日起全面免费,所有 PC 端和 APP 端用户均可体验文心系列最新模型。
这一举措,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将大模型市场的竞争推向了新高潮。免费策略的背后,是百度试图通过降低用户使用门槛,吸引更多用户和开发者,快速积累用户规模,抢占市场份额。
当头部大厂凭借资金、技术和资源优势,在价格战和免费策略中占据主动,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也加速了行业洗牌,一些实力较弱的中小模型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不可否认的是,国内大模型虽不断推陈出新、小有成就,但和全球大模型平均发展速度相比,停止或者减少训练研发,还为时尚早。从价格战走向免费的背后,依旧是大模型的运营成本、后续亏损居高不下。
就拿 OpenAI 来说,其 2024 年的运营成本超过 85 亿美元,预计亏损约 50 亿美元,预计 2023 年至 2028 年的总亏损,将达到 440 亿美元。至于模型训练成本,OpenAI 预测到 2026 年会高达 95 亿美元。
前述业内人士告诉「商业秀」,进入 2025 年,在 DeepSeek 率先将大模型价格降至 GPT-4 的 1% 后,国内大模型赛道就已经进入了残酷的淘汰阶段。
搭上 DeepSeek 快车,AI 商业爆发前夜
DeepSeek 的横空出世,无疑是今年 AI 领網域的一大亮点。上线短短 20 天,日活便突破 2000 万,迅速登顶美国 APP Store 应用榜首,在全球 140 个市场的应用商店中排名第一。
面对 DeepSeek 的强势崛起,国内外各大科技大厂的态度是,纷纷选择搭上这班 " 快车 ",积极接入 DeepSeek。
就连英伟达罕见发表声明,称赞 R1 模型是 " 一项出色的人工智能进步 ";英特尔更是宣布对 Janus Pro 模型进行深度优化;AMD 甚至将新的 DeepSeek-V3 模型集成到 Instinct MI300X GPU 上;亚马逊则是 Amazon Bedrock 和 SageMaker AI 中上线了 DeepSeek-R1 模型;微软也抢先把 DeepSeek-R1 部署在了自家的云服务 Azure 上。
在国内,从云计算巨头到手机厂商,从车企到互联网平台,也掀起了一股接入 DeepSeek 的热潮。云计算领網域的巨头阿里云、腾讯云、百度智能云等纷纷宣布接入 DeepSeek。就连手机厂商也不甘落后,华为、OPPO、荣耀、星纪魅族和 vivo 等纷纷宣布接入 DeepSeek。
尽管大厂纷纷搭上 DeepSeek 快车,但在 AI 商业爆发前夜,在模型优化和算力利用等方面,仍面临着诸多瓶颈。
以 GPT-4 为例,其训练过程需要使用海量的数据和强大的算力,耗费了巨大的成本。虽然大厂们在模型架构设计、算法优化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但要在保证模型性能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模型的训练和推理效率,仍是一个巨大挑战。
而在算力利用上,目前 AI 计算主要依赖于 GPU 等专用硬體,但 GPU 的算力利用率并不高,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据相关数据,OpenAI 在训练 GPT-4 的过程中,其算力的利用率仅为 32%-36%,大模型训练的有效算力利用率往往不足 50%。这不仅增加了 AI 研发的成本,也限制 AI 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DeepSeek 的技术路线或许能为大厂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和启示。例如,DeepSeek 的技术使得模型在推理过程中,能够更加高效地利用计算资源,减少了不必要的计算开销,从而提高了算力利用率。
随着 AI 技术的快速发展,百度的文心一言、腾讯的混元大模型、阿里的通义千问等,都在争夺国内大模型市场的份额。当 DeepSeek 以其开源策略和出色的模型性能,吸引大量的开发者和用户,迅速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对大厂们而言,则是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产品的竞争力。而这其中,用户获取与留存,更是挑战。在 AI 市场中,用户的选择越来越多,忠诚度就相对较低。
例如,在智能语音助手领網域,用户对于语音识别的准确率、响应速度、互動体验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如果大厂们的产品在这些方面表现不佳,用户很容易就会转向其他竞争对手的产品。
不过,最大的挑战依旧是目前 AI 产品的盈利模式尚不清晰,这也是商业化变现的难点之一。虽然 这几年来,AI 技术在很多领網域都有开始落地应用,但如何将这些应用转化为实际的商业价值,仍是一个有待长期探索的问题。
在一些领網域,如智能安防、金融风控等,AI 产品已经开始实现商业化应用,但在其他领網域,如智能教育、智能家居等,AI 产品的商业化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在智能教育领網域,虽然 AI 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但如何将这些服务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业收入,仍是一个难题。
目前一些大厂通过提供 AI 技术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客户提供定制化的 AI 服务,从而实现商业变现。例如阿里云、腾讯云等云服务提供商,为企业客户提供 AI 算力、模型训练、应用开发等一站式服务,帮助企业客户快速实现 AI 应用落地,从而获得商业收益。
另一些大厂则通过推出了 AI 硬體产品,如智能音箱、智能手表等,将 AI 技术与硬體产品相结合,实现商业变现。例如百度推出的小度智能音箱,通过内置 AI 语音助手,为用户提供语音互動、音乐播放、智能家居控制等功能。
此外,还有一些大厂通过广告、付费订阅等方式,实现 AI 产品的商业变现。例如,OpenAI 的 ChatGPT 通过推出付费订阅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功能和服务,从而获得收入。
过去几年,各家科技大厂都在尝试探索。而这些商业举措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AI 产品的商业化变现,仍路漫漫,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