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风物长宜放眼量,掀开合资企业变革的另一面,欢迎阅读。
从中国汽车行业大势与全局视角来看,当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达到 60%,合资企业会变得一文不值吗?
作 者 | 栾寅征
责 编 | 陈 楚
出 品 | 汽车 K 线
2023 年中国车市,合资车企显得十分被动。不仅新车市场约 60% 的份额让崛起的自主品牌占据,还让资本市场 " 跨界造车 " 的概念 " 遥遥领先 "。
与之相对应的,在合资阵营中排在首位的德系品牌,市场份额自 2020 年起逐年走低;位列第 3 位的美系品牌则长期在 10% 以内挣扎;仅有日系品牌在 2023 年出现转机,稳步回升。
「图片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那么,这能否说明合资企业对于当下的中国汽车产业来说,已经显得一文不值?作为日系品牌的 " 课代表 ",丰田汽车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1
观大势
纵观全球汽车产业历史发展进程,并放眼资本市场,任何 " 热潮 " 都难逃兴衰更替。
虽然追逐 " 热潮 " 能帮助企业在短期内一飞冲天,但从长远的历史眼光,注定只是昙花一现,难以逆天改命。
反观任何一家保持成长性的全球性汽车公司,在逆全球化的全球经济形势中,市场均衡发展、企业增收增益反而显得难能可贵,也从侧面展现着企业实力。
从中国市场表现来看,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以下简称 " 乘联会 ")公布数据显示,2023 年 " 银九金十 " 之后,自主品牌单月批发市场份额一举突破 60%,到 11 月虽环比略有回落,但相比上年同期仍然增长 4.6 个百分点,逐步站稳了六成份额。
这背后,是中国汽车行业 " 内卷 "、" 价格战 " 和行业企业盈利能力下滑作为代价的。
《汽车 K 线》统计的 19 家中国乘用车上市公司,2023 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合计仅为不到 140 亿元。
另外,在已经发布 2023 三季报的 15 家乘用车企当中,盈利的仅有 8 家,这其中实现盈利增长的仅剩 4 家。
作为对比,在丰田汽车不久前发布 2023 上半财年(2023 年 4-9 月)业绩数据中,丰田汽车不仅全球销量同比增长 14.1%,同时在日本、北美、欧洲、亚洲和其他市场,实现全地網域全面增长。
全球范围销量增长,配合经营层面的努力,直接促成丰田汽车实现增收增益的财务表现。
财报显示,丰田汽车在半个财年的时间里,实现营业总收入 21.98 万亿元,同比上涨 24.12%,归母净利润 2.59 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 1280 亿元),同比上涨 121.11%。即便是中国所有主要上市车企净利润加起来,也难以比肩。
在资本市场,当一些中国汽车股为融资、" 圈钱 " 而大起大落之时,丰田汽车的股票则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向上的走势。
《汽车 K 线》认为,回归商业本质,企业最终是要赚钱的!如果不盈利,那么研发设计、人才和生产制造、营销等一系列体系支撑又何以为继?所以,对于合资公司,尤其是丰田在华合资公司,当下调整是短期的,好戏还在后面。
这不禁让人想起雷军讲起造车时说的那句话:造车,小米有什么?我们有钱!而丰田汽车,才是真的有钱,也有能力源源不断地研发技术……
2
谋全局
回到 2023 年的中国汽车圈,电动化与智能化不仅是自主品牌的主战场,同时更是小米汽车、华为概念搅局的两大发力点。
表面上看,丰田在这一年与其他合资企业类似,同样是在上述两大赛道发力。不过与近两年常见的 "All in" 打法不同,丰田在电动化与智能化赛道上,谋求的是全局发展。
尤其是在电动化领網域,丰田十分坚持 " 多路径 " 发展思路,并且针对不同技术路线,有着交错呼应的时间规划。
在纯电动车 BEV 市场,丰田在 2023 年有众多举措,此前上海车展上市发售了 bZ3,在广州车展发布了首款越级智电 SUV 铂智 4X,而且还在不久前宣布,将与日本能源巨头出光兴产共同研发全固态电池的量产技术,并有望于 2027-2028 年搭载在 BEV 车型上。
在燃料电池车 FCEV 领網域,丰田一方面在年初与海马汽车签约,双方就 FCEV 展开合作,同时其位于北京的子公司华丰燃料电池有限公司(FCTS),将于 2024 年 4 月正式投产,形成覆盖乘用车、商用车全品类的燃料电池开发、生产与销售体系。
在《汽车 K 线》看来,随着近期国家层面陆续释放与氢燃料电池产业利好消息和长远战略规划,丰田从北京冬奥会之前就开始布局的氢能,若后续能够坚持并跟上中国规划,无疑将成为汽车业下一个新能源路径风口的弄潮儿。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混合动力汽车(HEV)市场,丰田在 2023 年不仅带来第五代智能电混双擎产品,同时还迎来累计销量 2,500,000 辆的里程碑。广泛且扎实的用户口碑,为丰田接下来多样的电动化产品,打下了坚实基础。
提起智能化领網域的热门车型,恐怕目前还不会有多少中国消费者会把丰田的产品放在首位,但更容易被外界所忽视的是,位于江苏常熟的丰田汽车研发中心(TMEC)在 2023 年悄然更名为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IEM by TOYOTA)。
顾名思义,IEM by TOYOTA 除了将实现前文多路径电动化的快速落地,同时还要让中国消费者感受到丰田汽车在智能化领網域 " 触手可及 " 和 " 未来可期 "。
随着 T-Pilot 逐渐成为丰田多款新车的全系标配,以及 Toyota connect 的快速普及,逐渐让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意识到,至少在 L2 级别的辅助驾驶层面,和市场上的主流车机体验上,丰田仍然保持着可靠、实用的产品品质,让智能化的辅助驾驶和人机互動变得触手可及。
与此同时,以 AI 助手作为总管家的 Toyota space 正式发布,让业界看到了丰田对智能座舱的独到解读与坚持。
与市面上其他热门产品侧重于噱头的方式不同,Toyota space 不仅有着良好的系统兼容性;同时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在实现丰富功能的同时,更侧重于让驾驶者专注驾驶本身。
最值得一提的是,2023 年 8 月,丰田汽车携广汽丰田与小马智行签订協定,计划以超 10 亿元的投资规模成立合资公司,推进 Robotaxi 商业化落地。
以当时的眼光来看,虽然丰田的 L4 在华布局的确足够有前瞻性,但在业内追逐 "L2.5、L2+" 等模糊概念的热潮下,这一动态并没能引起太多关注,广汽集团港股股价甚至在随后连续三个交易日出现下跌,与华为概念搅局下多只汽车股屡刷涨停的表现截然相反。
但时间来到 11 月,工信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意味着我国正式启动智能网联汽车的商业化运行,这对于丰田 L4 在华落地推广带来了极大利好。
3
Views of AutosKline
2023 年是中国汽车产业开启合资大幕的第 40 年。在经历了 " 市场换技术 " 的前半程后,中国汽车工业终于迎来 " 反向合资 "、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攻破 60% 的成就。
在这一进程当中,合资企业伴随着数轮洗牌,悄然间也完成了一场变革。不可否认,在这 40 年里,主流合资车企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功不可没,包括生产管理体系、人才培养等方面。
在行业视角,它们是产销支柱、" 利润奶牛 ";在消费者眼中,它们不仅是一代人的记忆,同时也仍然是品质的保障、放心的选择。
曾经,大量合资企业依赖中国市场维持高增长;今天,在中国汽车整体 " 走出去 " 的新时代之下,实现全球性均衡增长、经营增收增益才是发展大势。
面对中国市场当下的各种 " 热潮 ",仅凭追逐者的身份永远无法树立起自己的行业地位、企业形象,相反以谋全局的战略思维才能在风云变幻的竞争中,守正出奇、重塑格局。
此刻回看丰田最新发布的财报,支撑其财务基础的三大特征分别是 " 收益不偏向特定地区、收益不受经济变动影响,以及具备收益能力的 HEV 产品矩阵 "。
2023,是丰田提出中国式 " 继承与进化 " 的第一年。不难发现,其精髓正是继承以商品和地網域为中心的经营,围绕电动化、智能化、多样化,进化成为移动出行公司。
观大势、谋全局,正是丰田面对自主品牌份额不断攀升、行业热潮风起云涌的挑战下,所展露出更长远和多样化的布局。" 风物长宜放眼量 ",发展潜力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