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华星UME关店,多家影院洗牌:曾经“票房冠军”为何没能“逆天改命”?,欢迎阅读。
" 华星 UME 要关店了。 "
在各种惊愕与不舍中,这则消息在各个影迷微信群里悄然流传,并引发了一场告别浪潮。 2 月 28 日,是它营业的最后一天,之后将会由完美世界接棒,新项目命名为 " 完美世界影城超感体验馆 "。
当天,影院特意打造了 "UME 影迷回忆墙 " 并贴出了关闭公告,陆续有影迷到来,自发与之合影留念。 他们大多数看起来已不年轻,而这家影院也已经成立了 22 年。
零点场的 IMAX《哪吒 2》,以及凌晨 2 点 28 分的最终告别场《花样年华》已全部售罄,影迷小米和家人来到华星 UME,向这座承载了无数回忆的影院,进行最后的告别。
他们选择了日间场的《花样年华》,结束时大银幕上打出了 " 这个时代过去了 " 的字样,恰与此刻心情相呼应。 据博主表示,散场时看到有观众带了泡泡枪。 两场告别场 IMAX 给观众准备了暖心的免费爆米花、饮料和明信片。
据悉,其关闭原因为 " 租约到期 ",与经营状况关系不大。 UME 双井店和安贞店将继续营业。 但作为北京的地标级影院,其关店还是引发了无数 " 再见青春 " 的唏嘘回忆,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哪吒 2》大爆背后的影院生存现状。
告别华星 UME:北京首块 IMAX 屏、曾多次创下单影院票房记录
略显老旧的装修设施,并不宽敞的空间,没有太多眼下时兴的打卡拍照点,不少细节都透露出华星 UME 的 " 年代感 ",但其 " 单票房第一 " 的地位无可撼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曾创下多个票房纪录,是北京影迷观影大片的首选。
UME 国际影城是由香港导演吴思远投资创建的影院品牌。 UME 是英文 "Ultimate Movie Experience" 的缩写,其意为 " 终极 · 电影 · 体验 "。 2017 年,华人文化收购 UME 国际影城,补全上下游文娱版图。
成立 22 年,华星 UME 见证了好莱坞进口大片的黄金年代,也见证了国内电影市场的狂飙时期,并与之一同起飞。2002 年 7 月,UME 华星店作为第一家开业,《星球大战前传 2》成为其放映的首部电影,作为京城首家安装数字机的影城,《英雄》票房创造全国记录。
2003 年,UME 影城华星店首批通过五星级认证影院。 2004 年,UME 影城华星店成为全国首家票房突破三千万影院,随后这一数字不断被打破,四千万,五千万 …… 直至 2010 年再度刷新纪录的 9700 万。
2006 年 6 月,北京第一块 IMAX 银幕落户 UME 影城华星店,5 层楼高的银幕给北京观众带来视觉冲击,很多观众在这里看了人生中的第一场 IMAX 电影。
《阿凡达》无疑是华星 UME 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不少影迷还记得 2010 年初《阿凡达》上映时 " 万人空巷 " 的盛况,在没有线上购票平台的年代,从清晨 7 点至午夜 12 点,排队买票的队伍从大厅排到了路口。 当时《阿凡达》在华星排映长达 5 个月,单片票房突破 3000 万,票房全国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五。
90 后影迷小 F 回忆,华星底商也是她第一次吃哈根达斯的地方," 从小看到大 ",看了许多首映,收藏了许多票根,承载着各种课余娱乐、朋友聚会、恋爱约会的回忆。
随着时代变化,华星 UME 不再是唯一优先的选项,在观看《沙丘 2》《奥本海默》这类大片时,北京影迷们有了影博 IMAX、英皇 IMAX 等更多选择。 影博 2019 年更新后的 IMAX GT 双激光影厅,最高规格、全国仅有 6 块银幕、可支持 1.43:1 画幅比等优势,屡屡让它在北影节期间、大片上映期间,一票难求或是被黄牛炒出高价。 去年 6 月,万达宣布对 61 家影城,包括北京万达 CBD 的 IMAX 影厅进行 IMAX® 激光系统更新。
但华星作为最老牌影院的号召力仍在,据拓普数据,2019 年 -2022 年,华星 UME 仍蝉联 IMAX 全国单厅年票房冠军、中国巨幕影厅。 不过,特效厅与重工业大片相伴相生,好莱坞大片的没落,国内电影产业整体 " 降本增效 " 缺乏视效大片,势必会对包括华星 UME 在内的多家影院特效厅造成冲击。
这是一个习惯于告别的时代,雷蒙德 · 钱德勒在《漫长的告别》中写道: " 每告别一次,就是死去一点。 " 今年以来,尤其有 " 告别加速 " 之感。 大 S 骤然离世,方大同因病辞世。 于 90 后而言,这一切代表着青春记忆的符号都在消逝,熟悉的确定的秩序都在塌陷,如同沙堡的崩塌,雪堆的融化,提醒着中年人不得不面对的命题: 物是人非。 " 华星 UME 关店 " 是这无数场告别的一部分。
《哪吒 2》未能改命?后疫情 + 片荒时代的影院关闭潮
虽然并非由于票房因素,但华星 UME 关店,还是引发了一场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据 " 娱乐资本论 " 不完全统计,近期至少有 15 家影院公开发布了闭店通知。 在华星营业的最后一天,万达旗下、经常举办动漫电影首映式及活动的北京丰台寰映影城,也选择了停业。 其中有多家影院因 " 租赁合约到期 " 闭店,CGV 在长沙中山的店,卢米埃在上海的店因 " 经营计划调整 " 而关闭,涉及到品牌整体布局战略调整。
在外界看来,百亿电影《哪吒 2》让影院超额完成开年 KPI,某影院一天排 88 场、某影院卖站票等新闻引发热议,为什么一些影院依然没有 " 彻底改命 ",反倒关店?
一个行业共识是,《哪吒 2》是极为偶然的异数,其路径无法复制。 除了影片自身品质之外,该片在某种程度上更化身为爱国情绪的载体,成为一个类似于 " 战狼 "、但辐射影响力远超战狼的符号。 观众加入 N 刷队伍,许多博主加入自来水、二创、嗑 CP 行列,许多海外观众自发为其宣传呐喊,都离不开这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决心要助力其打破一个又一个记录的情绪。
《哪吒 2》的大爆,产出迄今为止六成以上的全年票房,并不意味着其他电影能够 " 接住富贵 ",也不意味着其大热态势能够在全年得到延续,其空前的虹吸效应,或将意味着资本将进一步向头部电影集中,大片向头部档期集中,冷热不均加剧。
《哪吒 2》在一定程度上为全国影院 " 续命 ",但该片在上映一个多月之后,工作日大盘已出现了下行趋势,且放眼整个三月四月,延续了去年的片荒态势,并没有大片能够接力。
窘况在更早之前便已有征兆。经历过疫情的影院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有的仍未恢复元气。 作为线下商业综合业态的一部分,影院的兴衰与所在商圈的人流量息息相关。 另外,短视频短剧兴起、消费习惯改变、年轻用户流失、影片供给不足等因素,都在影响着营业额。
2024 年内地总票房为 425.02 亿元 ,较 2023 年同比下降 22.6%。 观影人次也降至 10.09 亿,同比下降 22.3%,仅为 2019 年观影人次的 58.4%,八成影院年票房不足 500 万,场均人次和上座率均同比下降超两成。 在这组数字背后,不少影院经营状况越发艰难,爆款为其续上了一口气,但长期来看无法持续。
前两年,淡季 " 入不敷出 "、租金拖欠对不少影院可谓常态。 此前影院和银幕的盲目扩张埋下了倒闭的隐患,也使得最近迎来了影院的洗牌期。
大地院线便是典型案例。 去年 6 月 19 日,大地影院发展有限公司被北京觅影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申请破产审查,这家昔日全国排名第二的影投,收购橙天嘉禾引发危机,持续卷入欠薪、拖欠租金等负面,共有超过百起被执行信息。 截至去年 3 月 13 日,大地影院官方购票平台中尚能正常购票的影院已降至 163 家,较高峰期减少近七成。类似的出清和洗牌仍将上演。
影院该如何找到未来的方向? 近两年办脱口秀、推出午休、看奥运比赛等,是对提高空间利用率、增收提效的短期探索。 创新内容和模式、更精准地踩中用户情绪点,需要行业上下游共同的努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娱乐独角兽 "(ID:yuledujiaoshou),作者:Mia,编辑:赤木瓶子,36 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