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華星UME關店,多家影院洗牌:曾經“票房冠軍”為何沒能“逆天改命”?,歡迎閱讀。
" 華星 UME 要關店了。 "
在各種驚愕與不舍中,這則消息在各個影迷微信群裡悄然流傳,并引發了一場告别浪潮。 2 月 28 日,是它營業的最後一天,之後将會由完美世界接棒,新項目命名為 " 完美世界影城超感體驗館 "。
當天,影院特意打造了 "UME 影迷回憶牆 " 并貼出了關閉公告,陸續有影迷到來,自發與之合影留念。 他們大多數看起來已不年輕,而這家影院也已經成立了 22 年。
零點場的 IMAX《哪吒 2》,以及凌晨 2 點 28 分的最終告别場《花樣年華》已全部售罄,影迷小米和家人來到華星 UME,向這座承載了無數回憶的影院,進行最後的告别。
他們選擇了日間場的《花樣年華》,結束時大銀幕上打出了 " 這個時代過去了 " 的字樣,恰與此刻心情相呼應。 據博主表示,散場時看到有觀眾帶了泡泡槍。 兩場告别場 IMAX 給觀眾準備了暖心的免費爆米花、飲料和明信片。
據悉,其關閉原因為 " 租約到期 ",與經營狀況關系不大。 UME 雙井店和安貞店将繼續營業。 但作為北京的地标級影院,其關店還是引發了無數 " 再見青春 " 的唏噓回憶,也讓更多人開始關注《哪吒 2》大爆背後的影院生存現狀。
告别華星 UME:北京首塊 IMAX 屏、曾多次創下單影院票房記錄
略顯老舊的裝修設施,并不寬敞的空間,沒有太多眼下時興的打卡拍照點,不少細節都透露出華星 UME 的 " 年代感 ",但其 " 單票房第一 " 的地位無可撼動,很長一段時間裡,它曾創下多個票房紀錄,是北京影迷觀影大片的首選。
UME 國際影城是由香港導演吳思遠投資創建的影院品牌。 UME 是英文 "Ultimate Movie Experience" 的縮寫,其意為 " 終極 · 電影 · 體驗 "。 2017 年,華人文化收購 UME 國際影城,補全上下遊文娛版圖。
成立 22 年,華星 UME 見證了好萊塢進口大片的黃金年代,也見證了國内電影市場的狂飙時期,并與之一同起飛。2002 年 7 月,UME 華星店作為第一家開業,《星球大戰前傳 2》成為其放映的首部電影,作為京城首家安裝數字機的影城,《英雄》票房創造全國記錄。
2003 年,UME 影城華星店首批通過五星級認證影院。 2004 年,UME 影城華星店成為全國首家票房突破三千萬影院,随後這一數字不斷被打破,四千萬,五千萬 …… 直至 2010 年再度刷新紀錄的 9700 萬。
2006 年 6 月,北京第一塊 IMAX 銀幕落戶 UME 影城華星店,5 層樓高的銀幕給北京觀眾帶來視覺衝擊,很多觀眾在這裡看了人生中的第一場 IMAX 電影。
《阿凡達》無疑是華星 UME 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不少影迷還記得 2010 年初《阿凡達》上映時 " 萬人空巷 " 的盛況,在沒有線上購票平台的年代,從清晨 7 點至午夜 12 點,排隊買票的隊伍從大廳排到了路口。 當時《阿凡達》在華星排映長達 5 個月,單片票房突破 3000 萬,票房全國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五。
90 後影迷小 F 回憶,華星底商也是她第一次吃哈根達斯的地方," 從小看到大 ",看了許多首映,收藏了許多票根,承載着各種課餘娛樂、朋友聚會、戀愛約會的回憶。
随着時代變化,華星 UME 不再是唯一優先的選項,在觀看《沙丘 2》《奧本海默》這類大片時,北京影迷們有了影博 IMAX、英皇 IMAX 等更多選擇。 影博 2019 年更新後的 IMAX GT 雙激光影廳,最高規格、全國僅有 6 塊銀幕、可支持 1.43:1 畫幅比等優勢,屢屢讓它在北影節期間、大片上映期間,一票難求或是被黃牛炒出高價。 去年 6 月,萬達宣布對 61 家影城,包括北京萬達 CBD 的 IMAX 影廳進行 IMAX® 激光系統更新。
但華星作為最老牌影院的号召力仍在,據拓普數據,2019 年 -2022 年,華星 UME 仍蟬聯 IMAX 全國單廳年票房冠軍、中國巨幕影廳。 不過,特效廳與重工業大片相伴相生,好萊塢大片的沒落,國内電影產業整體 " 降本增效 " 缺乏視效大片,勢必會對包括華星 UME 在内的多家影院特效廳造成衝擊。
這是一個習慣于告别的時代,雷蒙德 · 錢德勒在《漫長的告别》中寫道: " 每告别一次,就是死去一點。 " 今年以來,尤其有 " 告别加速 " 之感。 大 S 驟然離世,方大同因病辭世。 于 90 後而言,這一切代表着青春記憶的符号都在消逝,熟悉的确定的秩序都在塌陷,如同沙堡的崩塌,雪堆的融化,提醒着中年人不得不面對的命題: 物是人非。 " 華星 UME 關店 " 是這無數場告别的一部分。
《哪吒 2》未能改命?後疫情 + 片荒時代的影院關閉潮
雖然并非由于票房因素,但華星 UME 關店,還是引發了一場廣泛的關注和讨論。
據 " 娛樂資本論 " 不完全統計,近期至少有 15 家影院公開發布了閉店通知。 在華星營業的最後一天,萬達旗下、經常舉辦動漫電影首映式及活動的北京豐台寰映影城,也選擇了停業。 其中有多家影院因 " 租賃合約到期 " 閉店,CGV 在長沙中山的店,盧米埃在上海的店因 " 經營計劃調整 " 而關閉,涉及到品牌整體布局戰略調整。
在外界看來,百億電影《哪吒 2》讓影院超額完成開年 KPI,某影院一天排 88 場、某影院賣站票等新聞引發熱議,為什麼一些影院依然沒有 " 徹底改命 ",反倒關店?
一個行業共識是,《哪吒 2》是極為偶然的異數,其路徑無法復制。 除了影片自身品質之外,該片在某種程度上更化身為愛國情緒的載體,成為一個類似于 " 戰狼 "、但輻射影響力遠超戰狼的符号。 觀眾加入 N 刷隊伍,許多博主加入自來水、二創、嗑 CP 行列,許多海外觀眾自發為其宣傳呐喊,都離不開這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決心要助力其打破一個又一個記錄的情緒。
《哪吒 2》的大爆,產出迄今為止六成以上的全年票房,并不意味着其他電影能夠 " 接住富貴 ",也不意味着其大熱态勢能夠在全年得到延續,其空前的虹吸效應,或将意味着資本将進一步向頭部電影集中,大片向頭部檔期集中,冷熱不均加劇。
《哪吒 2》在一定程度上為全國影院 " 續命 ",但該片在上映一個多月之後,工作日大盤已出現了下行趨勢,且放眼整個三月四月,延續了去年的片荒态勢,并沒有大片能夠接力。
窘況在更早之前便已有征兆。經歷過疫情的影院遭受了沉重的打擊,有的仍未恢復元氣。 作為線下商業綜合業态的一部分,影院的興衰與所在商圈的人流量息息相關。 另外,短視頻短劇興起、消費習慣改變、年輕用戶流失、影片供給不足等因素,都在影響着營業額。
2024 年内地總票房為 425.02 億元 ,較 2023 年同比下降 22.6%。 觀影人次也降至 10.09 億,同比下降 22.3%,僅為 2019 年觀影人次的 58.4%,八成影院年票房不足 500 萬,場均人次和上座率均同比下降超兩成。 在這組數字背後,不少影院經營狀況越發艱難,爆款為其續上了一口氣,但長期來看無法持續。
前兩年,淡季 " 入不敷出 "、租金拖欠對不少影院可謂常态。 此前影院和銀幕的盲目擴張埋下了倒閉的隐患,也使得最近迎來了影院的洗牌期。
大地院線便是典型案例。 去年 6 月 19 日,大地影院發展有限公司被北京覓影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申請破產審查,這家昔日全國排名第二的影投,收購橙天嘉禾引發危機,持續卷入欠薪、拖欠租金等負面,共有超過百起被執行信息。 截至去年 3 月 13 日,大地影院官方購票平台中尚能正常購票的影院已降至 163 家,較高峰期減少近七成。類似的出清和洗牌仍将上演。
影院該如何找到未來的方向? 近兩年辦脫口秀、推出午休、看奧運比賽等,是對提高空間利用率、增收提效的短期探索。 創新内容和模式、更精準地踩中用戶情緒點,需要行業上下遊共同的努力。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娛樂獨角獸 "(ID:yuledujiaoshou),作者:Mia,編輯:赤木瓶子,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