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特斯拉的麻烦不只是马斯克,欢迎阅读。
风光不再。
摩根大通不但给予特斯拉伤害与羞辱性都很大的目标价,而且还直接在研报中写到:在汽车史上难以找到哪个类似案例,其品牌贬值速度如同特斯拉那样快。
慢下来了
今年以来,特斯拉的股票已经大跌 30% 以上,是美股科技 " 七巨头 " 中表现最差的公司。
外界往往将特斯拉大跌的核心原因归结为马斯克参政,甚至有人要求马斯克要么辞去在特朗普政府的职务,要么离开特斯拉。
担任特朗普政府效率部门负责人以来,马斯克的风评越来越差,特斯拉更是成为了众矢之的,各地针对特斯拉和马斯克的抗议活动愈演愈烈,其全球销量因此 " 滑铁卢 "。
据汽车媒体 AutoCar 引用 Dataforce 的数据显示:
今年前两个月,特斯拉在欧洲仅售出 25852 辆电动车,较上年大幅下降 45%。
包括在其美国大本营,特斯拉也正呈现持续负增长,调查公司 MarkLines 的速报数据显示,特斯拉 2 月在美国的新车销量同比减少 5%,已连续第 4 个月下滑。
不过,马斯克高调涉政并不足以概括特斯拉股价重挫的全部原因。换句话说,即便没有马斯克这些事,特斯拉的业绩下滑,也已经是大势所趋,甚至不可逆转。
尽管这几年,马斯克一直致力于将特斯拉塑造为一家人工智能企业,先后为投资者画出的 robotaxi、AI 和人形机器人的大饼,但当下,最能牵扯股东信念的依然是汽车业务的表现。
事实上,马斯克参政之前,特斯拉的销量就已经风光不再。
特斯拉官方数据显示,其 2024 全年汽车交付量约为 179 万辆,相比上一年微降 1%,也是特斯拉自 2015 年以来首次出现交付量同比下滑。同期,其上海超级工厂电动车交付量同比下降 3% 至 91.67 万辆,也是该工厂投产以来首次交付量下滑。
虽然两项数据降幅都不大,但对于特斯拉而言,已经释放了一种消极信号。
聚焦到中国市场,2024 年,特斯拉销量达到 65.7 万辆,同比增长 8.8%,而据特斯拉 2024 年财报显示,2024 年,其在中国市场营收为 209.4 亿美元,同比下降 3.7%。这也就表示:
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增长是靠降价换来的。
更严峻的是,即便它在中国市场靠以价换量首先了销量正增长,其增幅也明显落后于行业平均水平。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1286.6 万辆,同比增长 35.5%。其中,纯电车销量同比增长了 22.6%,特斯拉的 8.8% 实在是相形见绌太多。
相应的,特斯拉在中国乘用车市场的份额也在进一步被稀释。2024 年,特斯拉的市场份额从 2023 年的 8.3% 下降至 2024 年的 6.1%,同期比亚迪的市场份额则从 11.5% 提升至 15.4%。
特斯拉汽车的盈利能力也在持续下滑,其毛利率已连续三年下滑,从 2021 年的 29.3% 降至 2024 年的 18.4%。
再看与特斯拉营收规模比较接近的新能源车企比亚迪,2024 年,比亚迪汽车业务板块营收为 6173.8 亿元,同比增长 27.7%。同样在 2024 年出现单车营收同比下降的前提下,比亚迪的汽车业务毛利率,仍保持在了 20% 以上的健康水平。
无论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对比,特斯拉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领先优势都在大打折扣。
防守与进攻
特斯拉汽车销量增长乏力的最重要原因,是它已经太久没有带来惊喜了。
目前,特斯拉在售车型仅有 5 款,按上市顺序,依次为 Model S、Model X、Model 3、Model Y 和 Cybertruck。而真正的中流砥柱则只有 Model 3 和 Model Y,二者销量常年占据特斯拉新车销量的 90% 以上。
Model 3 是特斯拉触及大众市场的第一款产品,该产品发布的 2016 年,正值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中国的造车新势力还在努力寻找融资,首款量产产品不过刚刚落地。
凭借清晰的运动轿车定位、领先市场的 AutoPilot 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以及亲民的 3.5 万美元起售价,Model 3 迅速横扫中型车市场。发布后仅一周,订单数就达到 32.5 万,一举成为全球最畅销纯电车型。
也是在 Model 3 开启国产交付,Model Y 投产的 2020 年,特斯拉市值超越丰田,首次登顶全球车企市值第一。
算起来,Model 3 已上市了 9 年,Model Y 也服役了 6 年之久。
期间 2023 年 9 月,Model 3 经历了一次大换代。换代后,焕新版 Model 3 外观改动不算大,但最具标志性的运动属性却减弱了,座舱方面则新增了前排座椅通风功能、扬声器、后排娱乐屏等等,改变几乎都指向了豪华舒适,甚至其宣传话术上也主打 " 移动的家 ",而 " 移动的家 " 这四个字一直都是理想汽车的 slogan。
很明显,特斯拉目标在于中国车企擅长的家用市场,甚至不惜在性能上做妥协。但这样的焕新,也让特斯拉失去了它自己的 " 灵魂 ",使其驾驶感受变得跟其他品牌电动车没什么差别。
另一面,Model 3 的竞争对手也越来越多,小鹏、比亚迪、蔚来、极氪等,都对准了 Model 3 的市场,去年更迎来了中国市场更强劲的对手——小米 SU7。从 2024 年 12 月到今年 2 月,小米 SU7 销量已经连续三个月超越 Model 3。
Model 3 风光不再,Model Y 也面临着被中国对手步步紧逼的情形,2025 款小鹏 G6 上市 7 分钟,大定就突破 5000 台;智界 R7 上市 5 个多月,累计大定突破 80000 台。接下来,小鹏 G7、小米 YU7 和理想 i7,等多款 Model Y 的竞品也会在年内上市。
围攻之下,特斯拉在中国市场遭遇了强烈震荡。
根据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 2 月,特斯拉批发量仅有 30688 辆,同比减少 49%,环比下降 51%,双双 " 腰斩 ",创 2022 年 7 月以来最差成绩。
诚然,这里面有焕新 Model Y 2 月 26 日才开启国内交付,销量需要过几个月才能有所体现的原因,但 Model Y 一换代,销量便暴跌,也说明其目前极其依赖 Model Y。
为挽回在中国丢失的市场份额,特斯拉打算主动发起进攻。综合媒体消息,特斯拉计划在上海超级工厂生产一款 " 低成本 Model Y",该车在内部代号为 "E41",采用特斯拉内部 depop 思路开发,即主体功能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简化配置实现产品的快速开发。
"E41" 比焕新 Model Y 尺寸更小,成本低也降低了 20%,预计 2026 年投产。消息人士称,"E41" 主要面向中国市场销售,参照焕新 Model Y26.35 万的起售价,"E41" 售价可能会来到 20 万元级别。之后,该车也会在欧洲和北美生产,不过具体时间尚不明确。
早在去年 8 月,特斯拉就为墨西哥市场推出了一款类似的平价版 Model 3:织物座椅取代了皮质座椅、多色氛围灯变成单色氛围灯、扬声器数量从 17 个减到了 9 个、座椅的加热和通风功能取消……作为参考,"E41" 大概率也会在内饰上进行减配。
要知道,特斯拉汽车的内饰本身被人诟病 " 毛坯 "。在中国厂商卷冰箱、彩色電視機、大沙发、大屏等配置的背景下,其减配降价恐怕是一个极其冒险的行为。
FSD 不过如此
新车型以外,特斯拉也对 FSD" 智能辅助驾驶功能 " 寄予厚望。
在马斯克的规划中,FSD 不仅可以为特斯拉新车销量带来增量,本身也能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即:除了以 FSD 提升竞争力,促使特斯拉整车销售之外,FSD 自身也能大规模创收。
FSD 为美国市场提供了两种付费模式,一种为买断制,一种为订阅制。经过去年的价格下调,如今美国市场的 FSD 选装价格为 8000 美元,订阅价格为 99 美元 / 月。2021 年之后生产的搭载 HW3.0 特斯拉车型,都可以购买 FSD 服务。
然而,据特斯拉财报显示,2021 年,特斯拉 FSD 收入为 3.7 亿美元,占整车销售收入的 0.8%。2024 年,FSD 带来的收入为 5.96 亿美元,占整车销售收入仍然只有 0.8%。
面对 FSD 较低的订阅率,有特斯拉投资人提出质疑,对于一个随时需要接管的系统,即使降到 8000 美元价格还是太高,且对大多数人来说 FSD 的价值并不清晰。
在中国市场,FSD 面临的也是类似处境。
2024 年 2 月 25 日,特斯拉突破数据安全阻力,宣布推出城市道路 Autopilot 自动辅助驾驶功能,标志着 FSD 功能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FSD 入华后,国内掀起了一阵体验热潮。车主、博主体验过后普遍评价,FSD 表现果断,整体驾驶体验非常丝滑。但是在部分场景中,也能感受到北美的驾驶习惯,比如通过绿灯不减速、侵占公交车道、压实线等等,经常出现违规。
因此也有人总结,当下的中国 FSD 就像是从加州请过来的老司机。
而 FSD 所表现出的种种 " 水土不服 " 问题,主要源于特斯拉缺少本地数据。特斯拉在其奥斯汀超级工厂内,部署了一支名为 "Cortex" 的 AI 训练超级集群,集结了 10 万颗英伟达 H100 和 H200 芯片,专门用来训练 FSD 和 Optimus 人形机器人。
但在当前,"Cortex" 的再强大算力,却因为缺少中国本土实车数据,只能用互联网上公开的中国道路视频来训练,其效果自然无法跟国内厂商真实的车端数据相比。
同时,中国的交规非常复杂,马斯克曾举例称:" 公交车道上,一天当中,有时是允许私家车进入的,但有时又不允许,如果你不小心在错误的时间驶入了公交车道,就会立刻收到一张罚单。" 这都大大影响了特斯拉在本土的适应性。
为了解决训练问题,有报道称,特斯拉可能会在中国租赁或建立算力中心。业内普遍认为,FSD 的技术能力很强,如果解决数据来源和训练问题,提升会很快。
但现在中国智驾市场的规律正如何小鹏所言:" 基础硬體标配、軟體免费、高频 OTA 成长 ",而且也同样竞争越来越激烈。
比如,刚刚上市的 2025 款小鹏 G6 和 G9,全系标配图灵 AI 智驾,不用选装、不用订阅、不用付费。而 FSD 在国内的订阅价格为 6.4 万元,且只提供一次性买断选项,与中国用户所在的市场环境完全相悖。这种巨大的 " 割肉 " 感,很难让用户下定决策。
"FSD 想要在国内市场有竞争力,价格还是要符合本土市场的情况,否则消费者肯定用脚投票。"一位特斯拉车主对我们说道。
自身车型的开发迟缓,FSD 面临诸多现实问题,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激烈竞争之外,特斯拉现在还要直面另一个同样不容小觑的挑战:全球传统车企的电动反攻。
据 Cox Automotive 估计,2024 年特斯拉在美国市场份额从 2023 年的 55% 下滑至约 49%。同期,通用、福特、现代、本田、丰田等传统汽车厂商在美纯电车销量几乎都有显著增长。
在欧洲市场,特斯拉面对德系车的围剿,同样呈现此消彼长。今年前两个月,大众电动车在欧洲市场销量同比增长 182%,与特斯拉的 45% 的降幅形成鲜明对比。
再放眼长远,马斯克的机器人、AI,恐怕也是难以像他自己描绘的那样独领风骚。比如,被马斯克认为是最大商机的人形机器人领網域,中国同行们的速度似乎已经比特斯拉更快了。
过去,资本市场愿意相信马斯克提出的商业幻想,给予特斯拉超高溢价,但现在,幻想被现实检验,资本市场正在对特斯拉重新估值。在华尔街看来,特斯拉的市值泡沫还没有挤干净,瑞银下调其目标股价至 225 美元,摩根大通甚至直接下调整至 120 美元。
摩根大通不但给予特斯拉伤害与羞辱性都很大的目标价,而且还直接在研报中写到:在汽车史上难以找到哪个类似案例,其品牌贬值速度如同特斯拉那样快。
参考资料
[ 1 ] 《曝特斯拉计划将 Model Y 生产成本降低逾 20%,以捍卫中国市场份额》,盖世汽车社区
[ 2 ] 《特斯拉墨西哥 Model 3 后轮驱动款入门车型内饰减配:取消座椅加热 / 通风、移除后排小螢幕,售 74.9 万比索》,IT 之家
[ 3 ] 《应对中国价格战,特斯拉还规划了一款低价 "Model Y"|36 氪独家》,36 氪汽车
[ 4 ] 《独家丨特斯拉中国推进 FSD 落地,总部团队空降协助优化》晚点 Auto
[ 5 ] 《特斯拉新 Model 3 的冒险定位:从「公路赛车」到「移动的家」|汽车 Gallery》36 氪汽车
[ 6 ] 《特斯拉 FSD 入华在即,可美国根本没人买》汽车商业评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华商韬略 "(ID:hstl8888),作者:齐策,36 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