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教育经验:陈刚 :我们把图书馆建在每一个孩子的书包里,欢迎阅读。
· 点灯人讲述 ·
▲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刚,在第十九届儿童阅读论坛作点灯人讲述
▲ 扫码解锁论坛更多精彩
大家好!
我叫陈刚,来自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教育局。
困境与觉醒
我出生在西北农村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从小,我的父亲就告诉我,不好好读书,他的样子就是我将来的样子。或许是吃够了田间地头的苦,所以,我们这一代人的骨子里就有着一种执念——
逃离大山,并且坚信
唯有读书才可以改变命运
中师毕业后,我回到农村学校任教。我把父亲对我的期许,同样用在了我的学生们身上,我想用阅读来唤醒他们。
那些年,我和我的父亲唯一有分歧的地方在于他从小极力反对我读 " 闲书 ",我却恰恰认为" 闲书 " 很重要。
探索与实践
当时,我们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学校里并没有什么适合孩子们读的 " 闲书 "。也是因缘际会,我从网上结识了兰州的程曦老师、张小瑞校长。她们告诉我说,你做阅读,就一定要关注徐冬梅老师和她的亲近母语理念。她们帮我奔走相告,为我和孩子们争取到一批图书资源。
孩子们终于有 " 闲书 " 读了,书包成了他们的移动图书馆。那些年,我给孩子们布置的唯一作业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我发现,他们的眼里开始有光了。
后来,我们遇到了新问题,全班只有一本书,怎么开展共读?于是每个清晨,我开始捧起《草房子》、《夏洛的网》……每天坚持给孩子们大声地朗读。读到动情处,我哽咽了,发不出声音,孩子们早已泪流满。
多年后,有学生在我的公众号留言:" 老师,我不记得您上课时教了我们什么,但您领我们读书的那段时光,是我童年中最美好的回忆。"
那些年,我就像一个另类,受到了很多质疑和批评的声音。他们不明白我这样折腾到底图什么?但我要感谢我的几位同事,我们一起坚持做着同样的事情,二十多年始终如一,我们真的就改变了一个个小环境的教育生态。
后来,我脱离了教学一线,走上教育行政岗位,但这份初心从不敢忘。过去的十多年时间,我主动与多个公益组织对接,先后为乡村学校争取图书资源三万余册。
成长与蜕变
我们系统推动师生阅读,还是最近几年的事情。有一次,我们一位校长问我,他想抓阅读,可是没有资金,也没有经验。我说 :
抓阅读不在于建什么奢华的图书馆、阅览室,而是允许每个孩子的书包里都有一本自己的喜欢的书。
在做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问题,我们解决了一个个问题,就等于积累了经验。果然,不到两年时间,他们的阅读课程已经做得有声有色。
现在,有的孩子平均每三天就读一本十万字左右的书,一年 1 千万字上下的海量阅读远远超过了课标规定的字数。让我们欣喜的是,一些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共读共写。就在前不久,安定区中小学生多篇优秀作品在《少年文摘报》以专版形式刊登。
我们有一位叫董淑红的语文老师,她从一年级接手班级开始,一路引领孩子阅读,鼓励孩子们写作,并且平日里收集了每一个孩子的作品。今年,孩子们要毕业了,她为每一位孩子印了一本属于自己的诗文集。一位叫包子湘的小朋友在 8 岁时写的一首小诗——《作业》:
去年以来,我们全区有 362 名老师开通了自己的公众号,书写自己的阅读感悟和教育故事。我们四位班子成员更是带头写个人公众号,被国内许多同行定义为安定现象。2024 年,亲近母语和阳光心汇心公益项目落地安定区,为我们区網域推动阅读工作提供了专业支撑。
我初次见到徐冬梅老师,就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冥冥中我相信,自带火种的人,有一天终会相遇。就像,今天,我遇到了更多的点灯人。其实,每一个点灯人都是孩子们心目中的英雄。
向你们致敬!
点亮小星标 ★ 精彩不错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