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陳剛 :我們把圖書館建在每一個孩子的書包裡,歡迎閱讀。
· 點燈人講述 ·
▲
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教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陳剛,在第十九屆兒童閱讀論壇作點燈人講述
▲ 掃碼解鎖論壇更多精彩
大家好!
我叫陳剛,來自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教育局。
困境與覺醒
我出生在西北農村的一個貧困農民家庭。從小,我的父親就告訴我,不好好讀書,他的樣子就是我将來的樣子。或許是吃夠了田間地頭的苦,所以,我們這一代人的骨子裡就有着一種執念——
逃離大山,并且堅信
唯有讀書才可以改變命運
中師畢業後,我回到農村學校任教。我把父親對我的期許,同樣用在了我的學生們身上,我想用閱讀來喚醒他們。
那些年,我和我的父親唯一有分歧的地方在于他從小極力反對我讀 " 閒書 ",我卻恰恰認為" 閒書 " 很重要。
探索與實踐
當時,我們面臨的最大的困難是,學校裡并沒有什麼适合孩子們讀的 " 閒書 "。也是因緣際會,我從網上結識了蘭州的程曦老師、張小瑞校長。她們告訴我說,你做閱讀,就一定要關注徐冬梅老師和她的親近母語理念。她們幫我奔走相告,為我和孩子們争取到一批圖書資源。
孩子們終于有 " 閒書 " 讀了,書包成了他們的移動圖書館。那些年,我給孩子們布置的唯一作業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我發現,他們的眼裡開始有光了。
後來,我們遇到了新問題,全班只有一本書,怎麼開展共讀?于是每個清晨,我開始捧起《草房子》、《夏洛的網》……每天堅持給孩子們大聲地朗讀。讀到動情處,我哽咽了,發不出聲音,孩子們早已淚流滿。
多年後,有學生在我的公眾号留言:" 老師,我不記得您上課時教了我們什麼,但您領我們讀書的那段時光,是我童年中最美好的回憶。"
那些年,我就像一個另類,受到了很多質疑和批評的聲音。他們不明白我這樣折騰到底圖什麼?但我要感謝我的幾位同事,我們一起堅持做着同樣的事情,二十多年始終如一,我們真的就改變了一個個小環境的教育生态。
後來,我脫離了教學一線,走上教育行政崗位,但這份初心從不敢忘。過去的十多年時間,我主動與多個公益組織對接,先後為鄉村學校争取圖書資源三萬餘冊。
成長與蛻變
我們系統推動師生閱讀,還是最近幾年的事情。有一次,我們一位校長問我,他想抓閱讀,可是沒有資金,也沒有經驗。我說 :
抓閱讀不在于建什麼奢華的圖書館、閱覽室,而是允許每個孩子的書包裡都有一本自己的喜歡的書。
在做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很多問題,我們解決了一個個問題,就等于積累了經驗。果然,不到兩年時間,他們的閱讀課程已經做得有聲有色。
現在,有的孩子平均每三天就讀一本十萬字左右的書,一年 1 千萬字上下的海量閱讀遠遠超過了課标規定的字數。讓我們欣喜的是,一些家長和孩子們一起共讀共寫。就在前不久,安定區中小學生多篇優秀作品在《少年文摘報》以專版形式刊登。
我們有一位叫董淑紅的語文老師,她從一年級接手班級開始,一路引領孩子閱讀,鼓勵孩子們寫作,并且平日裡收集了每一個孩子的作品。今年,孩子們要畢業了,她為每一位孩子印了一本屬于自己的詩文集。一位叫包子湘的小朋友在 8 歲時寫的一首小詩——《作業》:
去年以來,我們全區有 362 名老師開通了自己的公眾号,書寫自己的閱讀感悟和教育故事。我們四位班子成員更是帶頭寫個人公眾号,被國内許多同行定義為安定現象。2024 年,親近母語和陽光心匯心公益項目落地安定區,為我們區網域推動閱讀工作提供了專業支撐。
我初次見到徐冬梅老師,就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樣。冥冥中我相信,自帶火種的人,有一天終會相遇。就像,今天,我遇到了更多的點燈人。其實,每一個點燈人都是孩子們心目中的英雄。
向你們致敬!
點亮小星标 ★ 精彩不錯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