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亲子经验:DeepSeek给孩子推荐的开学必读书,震惊了我,欢迎阅读。
大家好,我是千妈。
不知不觉寒假已过去大半,很快孩子们就要回到学校,重新投入到紧张的新学期生活里。
孩子不想上学的心情,和大人不想上班一样,我想,除了迫切需要刷存在感的 BOSS,应该没什么牛马盼望上班吧。好逸恶劳是人的天性,搬砖生涯即将开启前,满腦子都是对美好假期的眷恋,全身上下都是提不起劲来的佛感,很正常。
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不论学校还是职场,它们都有个统一名称叫 " 战场 "。一个心态、行为都还没准备好,甚至有点懵的战士,上了战场,恐怕只会被打得落花流水,步步败退。
我是信奉 " 认真工作,快乐生活 " 原则的,假期就好好玩,疯狂玩,投入玩,不辜负生活,但假期尾声,该收拾心情就要收拾心情,该转换状态就要转换状态,要用积极的心态和行为模式去面对即将到来的 " 战场 "。就像我跟千寻开玩笑讲的,咱们得穿好盔甲,握紧手中利剑,像个女王一样去战斗,不能刚上场就是个残兵败将的样儿。
所以开学前,我都会有意识地帮孩子挑些提升状态的书。它们有的是从实操层面给出具体帮助,有的是从精神层面点燃能量,今年试着让 deepseek 先做个书单,居然好多都是之前和千寻读过,觉得价值比较高,适合开学季的好书,先分享5本,供大家参考。
#1
《长大之前要做的事》
▲
来源:当当
出版社:晨光出版社
适读年龄:7~12 岁孩子
这套书的作者辰巳渚是日本百万畅销书作家,毕业于御茶水女子大学文学教育系,曾连续多年在日本三大报纸之一的《每日新闻》上做专栏连载,根据征集到的小学生来信,对孩子们提出的困惑做解答,深受孩子喜爱。
从作者背景看你就知道,这套书是很贴近孩子实际生活的。
故事主角叫真纪,她每天面临的问题,感受到并非一帆风顺的成长过程,和我们孩子所感受的一模一样,真纪就是成千上万个孩子的缩影。
在《坚定自己的选择》里,真纪遇到了很多引发负面情绪的场景,在学校被老师训斥,心里感到委屈痛苦;被同学莫名讨厌而怒火中烧等等,这些都是真实校园生活中时常会发生的。
我相信,即便很多大人,也未尝知道该如何帮孩子妥善化解糟糕情绪,甚至从这些糟糕经历中汲取力量。这本书不但能在具体情境上,给孩子简明易懂的分析,提出可行的建议,更难得是不 " 油腻 ",没有说教,也没有居高临下的姿态,完全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站在孩子的角度帮助他们面对和解决问题,像朋友对话一样春风化雨沁人心。
阅读起来也很轻松,除了文字,每个小故事都配有漫画,是孩子喜欢的表达形式。
其实很多孩子不喜欢上学,不完全是因为学习压力,还和学校环境有很大关系。如果人对环境中发生的各种事情,都处于被动状态,不知道怎么应对,或者应对起来很困难,就容易对这个环境产生排斥心理,相反,如果对可能发生的事情,有明确的应对方法,心态上的游刃有余就会降低你对环境的排斥感。
所以,我认为这套书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孩子读过后,对校园环境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烦恼、困惑的应对方式有所了解,内心掌控力增强了,迈向校园的步伐才会更轻盈。
#2
《忍住!别插手,让孩子独立的自我管理课》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适读年龄:7~12 岁的孩子和成人
这套书我们家很早就囤了,属于比较经典的工具书。
我平时看工具书比较少,也很少给孩子选工具书,因为大部分工具书都不好看,规规矩矩,班里班气,阅读过程就像看自律博主们发视频号,五点起床六点健身七点准时吃牛油果沙拉 ...... 可行性不强,侮辱性很强,主要功能就是让你产生自我怀疑。
《忍住!别插手》算是一个特例,我和女儿都可以津津有味地看完,因为书里大多数方法可以马上在现实生活中用起来,而且能看到切实的效果。
它一共有三本,《忍住!不插手!让孩子独立的自我管理课:合理安排时间》《让孩子独立的自我管理课:整理好身边的物品》《让孩子独立的自我管理课:正确的金钱观》,三本都值得拥有,推荐大家整套购入。
时间管理对开学季来说,肯定是重中之重,一个孩子如果每天都能把有限的时间精力分配好,找到稳定节奏循序推进,学习怎样都不会差。
但要如何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大部分家长刚面对这个问题时都很头疼,因为太宽泛,不知道具体怎么做。
我自己也经历过这个阶段,所以当时读到《忍住!不插手!让孩子独立的自我管理课:合理安排时间》,有种如获至宝的感觉。
它提供了非常详尽的操作步骤,诸如首先,我们要如何通过把时间和行为联系起来、观察自己的生活模式来帮孩子建立时间体感,然后,又该如何通过列清单帮孩子厘清事务轻重缓急,达到高效利用时间的目的 ...... 真的是手把手教学,又是方法又是案例,生怕你学不会。
另一本《让孩子独立的自我管理课:整理好身边的物品》也很推荐,看书名你可能会想,整理物品也能写一本书?看完你会感叹,原来整理物品也值得写一本书!
从我的个人经验看,整理物品还真不是小事,它涉及到人的很多能力,归类能力、分块切割处理能力、逻辑性等等。
职场中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很多人之所以效能低,没有办法在有限时间内处理好复杂事务,就是因为整个人是混乱的,电腦里的檔案都是随意安顿,没有体现出对工作的预判和复盘。
刚上班那会,我就特别不理解一个跟我搭手的小伙子,每次 boss 临时安排写点东西,他都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不行,我说你为什么不从过往安排中梳理出规律,把常用模板进行归类,函件、宣发企划案、合同等等,用的时候直接套模板,框架是固定的,改内容就 ok,不是更高效?但后来我发现,想到跟做到之间隔着一道鸿沟,虽然他也认同我的建议,但实操中还是很难做到主动思考和归类。
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它的底层逻辑还是一种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从人小时候就开始构建了,长大再来纠正,积重难返。
这也是我推荐这套书的一个原因,建议大家从小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一些好的行为模式,包括建立第三本里讲到的良性金钱观,对孩子日后职业生涯的帮助会很大。
#3
《漫画适应小学》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适读年龄:5~12 岁孩子
这套书主要推荐给幼儿园中大班家长,不过,虽然它名字叫 " 漫画适应小学 ",也并不是专门写给幼升小孩子的,小学全年龄的孩子和父母都值得读。
六本里面我最喜欢《小孩的 31 个问题》,给大家看看目录,这些问题微小却具体,都是孩子小学生活里最常见的困扰。
把它分享给我的出版社小伙伴,孩子已经读中学,说拿到这套书的时候,边看边遗憾,满心都是 " 我家孩子小时候怎么没赶上这么好的书 "。
我能理解她的感受,有时候一套契合人生阶段节点的好书,不但能带给孩子莫大帮助,也会带给家长极具价值的启发。
作者钟煜在书籍介绍会上说的一段话,我就特别有感触,她说:
" 我在近 20 年的工作经历中,与各种各样的父母交流过,倾听过他们的焦虑和担忧,我所在的 " 游戏力工作室 ",每年开学季都会为家长们开设 " 小学适应课 "。最深切的感受是,关于上小学会面对什么样的困难,能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孩子的需求和家长的判断之间,经常是错位的。
大部分家长关心的是学习,而小学生活的重大意义在于,孩子们被推动着,朝着 " 独立 " 又迈进了一大步。
到小学,孩子忽然要自己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不得不适应课堂纪律和作业要求,甚至还要面对坐姿等等规范,同伴关系也不再是 " 谁先滑滑梯 " 那么简单,而是要学习处理 " 我不喜欢我的同桌,但又不能调座位 "," 我为什么没有被邀请参加生日聚会 " 这些微妙又棘手的问题。
小学不只是学知识,小学更是孩子社交能力、社会认知能力、沟通学习能力起步发展的 6 年,这时候跟孩子共读这套书,不仅是帮助孩子解决眼前的具体难题,也是在为孩子后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4
《不不园》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春节收拾屋子时,整理出很多千寻小时候读过的绘本和桥梁书。
看着这些书,我就回忆起了在绘本馆给孩子们讲故事的日子,那时候的我,简单纯粹明媚,是最接近本我的状态。
也想到这些年随着千寻长大,好像很久没有读绘本,也没有分享过适合低龄段孩子的好书了。心里有点说不清的感触,成长是必要的前行,但在前行中,我们似乎也丢失了一些美好的东西。
《不不园》是千寻小时候很喜欢的书,中川李枝子的代表作,曾获得日本 " 厚生大臣奖 "、" 日本广播公司儿童文学奖励奖 " 和 " 野间儿童文艺推荐奖 "。
宫崎骏曾在《吉卜力的书架》中谈及阅读《不不园》给他的震撼,说《不不园》让他认识到自己未来创作的原则,就是 " 为了孩子 "。
它的篇幅不长,从文字排版看属于桥梁书,幼儿园小朋友推荐亲子共读,小学孩子可以独立阅读。
故事主角阿茂和《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小豆豆很像,是个天真烂漫的淘气包,善良勇敢,充满童趣,拥有无数奇思妙想。
不不园就像芭学园一样,是个十分有趣的幼儿园,在不不园里,阿茂和小朋友一起捕鲸鱼,战胜大灰狼,遇到山上的贪吃大王 ...... 看到后面你会发现,原来捕鲸鱼是幼儿园里的游戏,孩子们在游戏中发挥想象力,制定规则,扮演角色,互相妥协合作,在玩乐中成长。
以前共读时,让我赞叹的,只是这本书的童趣,以及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今天重新静下心读,又看见了一些新的东西。
中川李枝子对游戏的描写非常贴近孩子心理,是因为这些创作素材来自她多年对儿童行为的观察和喜爱,孩子在阅读她的作品时才会那么专注,那么容易代入。
这个新发现也给了我很重要的启示:
看见孩子深层次的需求,是创作优秀儿童文学的前提。
#5
《想赢的男孩》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分享(回顾可戳《这才是孩子开学该读的书!不管从前如何,新学期我只要赢过自己》),这次忍不住,又把这部纽伯瑞金奖作品放到合辑里强推,是因为觉得它表达的 " 赢 " 的角度,对今天的孩子和成人,都更具有指导意义。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幸运地身处于时代上升期,上升期最大的特点就是 " 人人都相信自己可以赢 ",我们相信努力就会有结果,相信敢拼就能获得超额利益。
可是今天,时代已经发生改变,成长和膨胀转向停滞、衰退与缩小,人们的意识却还未顺应这个变化。于是,当努力不再有结果,当拼搏不仅没有获得超额利益甚至连本钱都不能保全时,受伤的感觉,挫败的感觉便汹涌而至。
想赢的成人很难再赢,想赢的孩子也逐渐意识到,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在越来越卷的竞争中,不可能次次赢过别人。
但我觉得,停滞不见得是坏事,停滞也是内省的开始,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曾经的观念是否正确:
人生真的是一场竞速赛吗?
我们真的需要不断赢过身边的人,才能获得幸福吗?
《想赢的男孩》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的。
比起 " 赢 ",更重要是学会如何面对 " 输 "。
" 输 " 才是人生常态,每一天我们都可能 " 输 ",考试成绩不如意、和荣誉擦肩而过 ...... 哪怕一个小小的接力跑比赛,也可能输给其他同学。
辛可夫,这个从一年级到初中成长过程都很普通甚至有些缺陷的男孩,用他的经历为孩子们演绎了 " 赢 " 的另一个角度。
面对学习成绩和体育活动的挑战,辛可夫展现出宝贵的乐观执着,即使失败也要坚持到底,也仍然相信自己。
谁都想赢,但不是谁都输得起,在越来越难赢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转化思维,把健康的竞争观传递给孩子:
成功不仅仅是获得胜利,更重要是面对失败时的态度和处理方式," 赢 " 这个字涵盖的,不只是赢过他人,更是赢过自己,是敢于接纳暂时失败的自己,并相信明天的自己,这样一种坚定的决心。
EASTWEST
聊到不久后的开学,我问千寻新学期有没有小目标,她说保持现在成绩就好,除了学习还想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今年期末她考得不错,尤其是语文,我们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上补习班,每天还花不少时间在阅读运动以及一些稀奇古怪的项目上(她有自己的号出售定制手工产品,客户多为 00 后和 10 后,生意不错,用她的话说逐渐步入正轨中),我觉得保持现有成绩已足够。
她问我有什么目标,我说和你一样,继续成长继续努力,她说这么简单?我笑说,大道至简嘛。
犹太教法典中,有一段对伊甸园的描述不太为人所知,上帝告诉亚当和夏娃,他故意不把创世完成,因为 " 完成创世 " 是人类的责任。
我认为这种描述接近世界的本质。
人的一生就是完成的过程,一直到死为止,你永远都得努力,因为不知道机会何时出现,在哪里出现。
很多时候真理并不复杂,我们需要的只是保持耐心,持续尽力。
一点点积累,一步步向前,一天天熬,信心与实力就能慢慢增长。
孩子,新学年,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