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親子經驗:DeepSeek給孩子推薦的開學必讀書,震驚了我,歡迎閱讀。
大家好,我是千媽。
不知不覺寒假已過去大半,很快孩子們就要回到學校,重新投入到緊張的新學期生活裡。
孩子不想上學的心情,和大人不想上班一樣,我想,除了迫切需要刷存在感的 BOSS,應該沒什麼牛馬盼望上班吧。好逸惡勞是人的天性,搬磚生涯即将開啟前,滿腦子都是對美好假期的眷戀,全身上下都是提不起勁來的佛感,很正常。
但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不論學校還是職場,它們都有個統一名稱叫 " 戰場 "。一個心态、行為都還沒準備好,甚至有點懵的戰士,上了戰場,恐怕只會被打得落花流水,步步敗退。
我是信奉 " 認真工作,快樂生活 " 原則的,假期就好好玩,瘋狂玩,投入玩,不辜負生活,但假期尾聲,該收拾心情就要收拾心情,該轉換狀态就要轉換狀态,要用積極的心态和行為模式去面對即将到來的 " 戰場 "。就像我跟千尋開玩笑講的,咱們得穿好盔甲,握緊手中利劍,像個女王一樣去戰鬥,不能剛上場就是個殘兵敗将的樣兒。
所以開學前,我都會有意識地幫孩子挑些提升狀态的書。它們有的是從實操層面給出具體幫助,有的是從精神層面點燃能量,今年試着讓 deepseek 先做個書單,居然好多都是之前和千尋讀過,覺得價值比較高,适合開學季的好書,先分享5本,供大家參考。
#1
《長大之前要做的事》
▲
來源:當當
出版社:晨光出版社
适讀年齡:7~12 歲孩子
這套書的作者辰巳渚是日本百萬暢銷書作家,畢業于御茶水女子大學文學教育系,曾連續多年在日本三大報紙之一的《每日新聞》上做專欄連載,根據征集到的小學生來信,對孩子們提出的困惑做解答,深受孩子喜愛。
從作者背景看你就知道,這套書是很貼近孩子實際生活的。
故事主角叫真紀,她每天面臨的問題,感受到并非一帆風順的成長過程,和我們孩子所感受的一模一樣,真紀就是成千上萬個孩子的縮影。
在《堅定自己的選擇》裡,真紀遇到了很多引發負面情緒的場景,在學校被老師訓斥,心裡感到委屈痛苦;被同學莫名讨厭而怒火中燒等等,這些都是真實校園生活中時常會發生的。
我相信,即便很多大人,也未嘗知道該如何幫孩子妥善化解糟糕情緒,甚至從這些糟糕經歷中汲取力量。這本書不但能在具體情境上,給孩子簡明易懂的分析,提出可行的建議,更難得是不 " 油膩 ",沒有說教,也沒有居高臨下的姿态,完全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站在孩子的角度幫助他們面對和解決問題,像朋友對話一樣春風化雨沁人心。
閱讀起來也很輕松,除了文字,每個小故事都配有漫畫,是孩子喜歡的表達形式。
其實很多孩子不喜歡上學,不完全是因為學習壓力,還和學校環境有很大關系。如果人對環境中發生的各種事情,都處于被動狀态,不知道怎麼應對,或者應對起來很困難,就容易對這個環境產生排斥心理,相反,如果對可能發生的事情,有明确的應對方法,心态上的遊刃有餘就會降低你對環境的排斥感。
所以,我認為這套書最重要的價值,在于孩子讀過後,對校園環境中可能遇到的各種煩惱、困惑的應對方式有所了解,内心掌控力增強了,邁向校園的步伐才會更輕盈。
#2
《忍住!别插手,讓孩子獨立的自我管理課》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适讀年齡:7~12 歲的孩子和成人
這套書我們家很早就囤了,屬于比較經典的工具書。
我平時看工具書比較少,也很少給孩子選工具書,因為大部分工具書都不好看,規規矩矩,班裡班氣,閱讀過程就像看自律博主們發視頻号,五點起床六點健身七點準時吃牛油果沙拉 ...... 可行性不強,侮辱性很強,主要功能就是讓你產生自我懷疑。
《忍住!别插手》算是一個特例,我和女兒都可以津津有味地看完,因為書裡大多數方法可以馬上在現實生活中用起來,而且能看到切實的效果。
它一共有三本,《忍住!不插手!讓孩子獨立的自我管理課:合理安排時間》《讓孩子獨立的自我管理課:整理好身邊的物品》《讓孩子獨立的自我管理課:正确的金錢觀》,三本都值得擁有,推薦大家整套購入。
時間管理對開學季來說,肯定是重中之重,一個孩子如果每天都能把有限的時間精力分配好,找到穩定節奏循序推進,學習怎樣都不會差。
但要如何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大部分家長剛面對這個問題時都很頭疼,因為太寬泛,不知道具體怎麼做。
我自己也經歷過這個階段,所以當時讀到《忍住!不插手!讓孩子獨立的自我管理課:合理安排時間》,有種如獲至寶的感覺。
它提供了非常詳盡的操作步驟,諸如首先,我們要如何通過把時間和行為聯系起來、觀察自己的生活模式來幫孩子建立時間體感,然後,又該如何通過列清單幫孩子厘清事務輕重緩急,達到高效利用時間的目的 ...... 真的是手把手教學,又是方法又是案例,生怕你學不會。
另一本《讓孩子獨立的自我管理課:整理好身邊的物品》也很推薦,看書名你可能會想,整理物品也能寫一本書?看完你會感嘆,原來整理物品也值得寫一本書!
從我的個人經驗看,整理物品還真不是小事,它涉及到人的很多能力,歸類能力、分塊切割處理能力、邏輯性等等。
職場中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很多人之所以效能低,沒有辦法在有限時間内處理好復雜事務,就是因為整個人是混亂的,電腦裡的檔案都是随意安頓,沒有體現出對工作的預判和復盤。
剛上班那會,我就特别不理解一個跟我搭手的小夥子,每次 boss 臨時安排寫點東西,他都像熱鍋上的螞蟻急得不行,我說你為什麼不從過往安排中梳理出規律,把常用模板進行歸類,函件、宣發企劃案、合同等等,用的時候直接套模板,框架是固定的,改内容就 ok,不是更高效?但後來我發現,想到跟做到之間隔着一道鴻溝,雖然他也認同我的建議,但實操中還是很難做到主動思考和歸類。
習慣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養成,它的底層邏輯還是一種行為模式,這種行為模式從人小時候就開始構建了,長大再來糾正,積重難返。
這也是我推薦這套書的一個原因,建議大家從小有意識地培養孩子一些好的行為模式,包括建立第三本裡講到的良性金錢觀,對孩子日後職業生涯的幫助會很大。
#3
《漫畫适應小學》
出版社: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适讀年齡:5~12 歲孩子
這套書主要推薦給幼兒園中大班家長,不過,雖然它名字叫 " 漫畫适應小學 ",也并不是專門寫給幼升小孩子的,小學全年齡的孩子和父母都值得讀。
六本裡面我最喜歡《小孩的 31 個問題》,給大家看看目錄,這些問題微小卻具體,都是孩子小學生活裡最常見的困擾。
把它分享給我的出版社小夥伴,孩子已經讀中學,說拿到這套書的時候,邊看邊遺憾,滿心都是 " 我家孩子小時候怎麼沒趕上這麼好的書 "。
我能理解她的感受,有時候一套契合人生階段節點的好書,不但能帶給孩子莫大幫助,也會帶給家長極具價值的啟發。
作者鍾煜在書籍介紹會上說的一段話,我就特别有感觸,她說:
" 我在近 20 年的工作經歷中,與各種各樣的父母交流過,傾聽過他們的焦慮和擔憂,我所在的 " 遊戲力工作室 ",每年開學季都會為家長們開設 " 小學适應課 "。最深切的感受是,關于上小學會面對什麼樣的困難,能提供什麼樣的幫助,孩子的需求和家長的判斷之間,經常是錯位的。
大部分家長關心的是學習,而小學生活的重大意義在于,孩子們被推動着,朝着 " 獨立 " 又邁進了一大步。
到小學,孩子忽然要自己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不得不适應課堂紀律和作業要求,甚至還要面對坐姿等等規範,同伴關系也不再是 " 誰先滑滑梯 " 那麼簡單,而是要學習處理 " 我不喜歡我的同桌,但又不能調座位 "," 我為什麼沒有被邀請參加生日聚會 " 這些微妙又棘手的問題。
小學不只是學知識,小學更是孩子社交能力、社會認知能力、溝通學習能力起步發展的 6 年,這時候跟孩子共讀這套書,不僅是幫助孩子解決眼前的具體難題,也是在為孩子後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4
《不不園》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春節收拾屋子時,整理出很多千尋小時候讀過的繪本和橋梁書。
看着這些書,我就回憶起了在繪本館給孩子們講故事的日子,那時候的我,簡單純粹明媚,是最接近本我的狀态。
也想到這些年随着千尋長大,好像很久沒有讀繪本,也沒有分享過适合低齡段孩子的好書了。心裡有點說不清的感觸,成長是必要的前行,但在前行中,我們似乎也丢失了一些美好的東西。
《不不園》是千尋小時候很喜歡的書,中川李枝子的代表作,曾獲得日本 " 厚生大臣獎 "、" 日本廣播公司兒童文學獎勵獎 " 和 " 野間兒童文藝推薦獎 "。
宮崎駿曾在《吉卜力的書架》中談及閱讀《不不園》給他的震撼,說《不不園》讓他認識到自己未來創作的原則,就是 " 為了孩子 "。
它的篇幅不長,從文字排版看屬于橋梁書,幼兒園小朋友推薦親子共讀,小學孩子可以獨立閱讀。
故事主角阿茂和《窗邊的小豆豆》裡的小豆豆很像,是個天真爛漫的淘氣包,善良勇敢,充滿童趣,擁有無數奇思妙想。
不不園就像芭學園一樣,是個十分有趣的幼兒園,在不不園裡,阿茂和小朋友一起捕鲸魚,戰勝大灰狼,遇到山上的貪吃大王 ...... 看到後面你會發現,原來捕鲸魚是幼兒園裡的遊戲,孩子們在遊戲中發揮想象力,制定規則,扮演角色,互相妥協合作,在玩樂中成長。
以前共讀時,讓我贊嘆的,只是這本書的童趣,以及作者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今天重新靜下心讀,又看見了一些新的東西。
中川李枝子對遊戲的描寫非常貼近孩子心理,是因為這些創作素材來自她多年對兒童行為的觀察和喜愛,孩子在閱讀她的作品時才會那麼專注,那麼容易代入。
這個新發現也給了我很重要的啟示:
看見孩子深層次的需求,是創作優秀兒童文學的前提。
#5
《想赢的男孩》
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分享(回顧可戳《這才是孩子開學該讀的書!不管從前如何,新學期我只要赢過自己》),這次忍不住,又把這部紐伯瑞金獎作品放到合輯裡強推,是因為覺得它表達的 " 赢 " 的角度,對今天的孩子和成人,都更具有指導意義。
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幸運地身處于時代上升期,上升期最大的特點就是 " 人人都相信自己可以赢 ",我們相信努力就會有結果,相信敢拼就能獲得超額利益。
可是今天,時代已經發生改變,成長和膨脹轉向停滞、衰退與縮小,人們的意識卻還未順應這個變化。于是,當努力不再有結果,當拼搏不僅沒有獲得超額利益甚至連本錢都不能保全時,受傷的感覺,挫敗的感覺便洶湧而至。
想赢的成人很難再赢,想赢的孩子也逐漸意識到,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在越來越卷的競争中,不可能次次赢過别人。
但我覺得,停滞不見得是壞事,停滞也是内省的開始,讓我們得以重新審視曾經的觀念是否正确:
人生真的是一場競速賽嗎?
我們真的需要不斷赢過身邊的人,才能獲得幸福嗎?
《想赢的男孩》告訴我們,不是這樣的。
比起 " 赢 ",更重要是學會如何面對 " 輸 "。
" 輸 " 才是人生常态,每一天我們都可能 " 輸 ",考試成績不如意、和榮譽擦肩而過 ...... 哪怕一個小小的接力跑比賽,也可能輸給其他同學。
辛可夫,這個從一年級到初中成長過程都很普通甚至有些缺陷的男孩,用他的經歷為孩子們演繹了 " 赢 " 的另一個角度。
面對學習成績和體育活動的挑戰,辛可夫展現出寶貴的樂觀執着,即使失敗也要堅持到底,也仍然相信自己。
誰都想赢,但不是誰都輸得起,在越來越難赢的今天,我們更應該轉化思維,把健康的競争觀傳遞給孩子:
成功不僅僅是獲得勝利,更重要是面對失敗時的态度和處理方式," 赢 " 這個字涵蓋的,不只是赢過他人,更是赢過自己,是敢于接納暫時失敗的自己,并相信明天的自己,這樣一種堅定的決心。
EASTWEST
聊到不久後的開學,我問千尋新學期有沒有小目标,她說保持現在成績就好,除了學習還想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今年期末她考得不錯,尤其是語文,我們沒有像其他孩子一樣上補習班,每天還花不少時間在閱讀運動以及一些稀奇古怪的項目上(她有自己的号出售定制手工產品,客戶多為 00 後和 10 後,生意不錯,用她的話說逐漸步入正軌中),我覺得保持現有成績已足夠。
她問我有什麼目标,我說和你一樣,繼續成長繼續努力,她說這麼簡單?我笑說,大道至簡嘛。
猶太教法典中,有一段對伊甸園的描述不太為人所知,上帝告訴亞當和夏娃,他故意不把創世完成,因為 " 完成創世 " 是人類的責任。
我認為這種描述接近世界的本質。
人的一生就是完成的過程,一直到死為止,你永遠都得努力,因為不知道機會何時出現,在哪裡出現。
很多時候真理并不復雜,我們需要的只是保持耐心,持續盡力。
一點點積累,一步步向前,一天天熬,信心與實力就能慢慢增長。
孩子,新學年,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