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以品牌溢价为核心的豪华定义,正在被“技术+体验”改写,欢迎阅读。
2025 年 3 月 27 日,星途揽月 C-DM 在成都举行了全球上市发布会。从 WBO 拳王张志磊的硬核站台,到数百名用户驾驶历代星途车型齐聚现场,再到 " 油电同价 " 策略的震撼发布,这场活动似乎传递出两个核心信号:中国混动技术已站上全球舞台中央,中国品牌正在重新定义豪华与价值的标准。
作为星途品牌的旗舰车型,揽月 C-DM 以 " 礼宾级大 7 座电混旗舰 SUV" 为定位,其技术配置堪称 " 混动界的六边形战士 "。
5 米车长、2900mm 轴距、6/7 座灵活布局、12-25 个 20 英寸行李箱装载能力,满足家庭出行、商务接待、户外露营等多重需求。其 " 宜商宜家宜远方 " 的定位,精准切中了中国新中产家庭对 " 一车多用 " 的刚需。
全球首创的 " 四擎四驱超混技术 ",即 1.5T 混动专用发动机(热效率 44.5%)、三挡 DHT 变速箱与三电机的组合,实现综合功率 619Ps、扭矩 920N · m,零百加速 5 秒级,性能比肩 V10 发动机跑车。相较于增程式混动的单一驱动逻辑,揽月 C-DM 的 3 挡 DHT 变速箱支持 9 模 11 速智能切换,覆盖全速網域场景,馈电状态下动力无衰减,彻底解决了混动车型 " 高速乏力 " 的痛点。
CLTC 工况下 180km 纯电续航、1300km 综合续航,WLTC 馈电油耗低至 6.88L/100km,极限测试中甚至达到 3.8L/100km。这一数据不仅超越同级合资燃油车,更以 " 一箱油从北京到上海 " 的实用性,打破了用户对混动车型续航焦虑的固有认知。
飞鱼超感底盘与雪豹电四驱系统,通过电磁可变阻尼减震器、博世 DP-EPS 转向系统等技术,实现 " 起步不抬头、刹车不点头、转弯不侧倾 " 的操控质感。全铝合金 H 臂悬架减轻簧下质量 50kg,兼顾舒适与运动,媲美保时捷等豪华品牌的机械素质。
揽月 C-DM 的定价策略(20.99 万 -23.39 万元)直击市场命脉,以 " 油电同价 " 颠覆传统定价逻辑。相比理想 L8(33.98 万元起)、问界 M7(28.98 万元起)等同级混动竞品,揽月 C-DM 将价格下探至 20 万级,却全系标配四驱、宁德时代 M3P 电池(循环寿命提升 20%)、飞鱼底盘等高阶配置。这一策略不仅击穿了新能源车型的溢价泡沫,更对合资燃油车形成 " 降维打击 ",用户以燃油车预算即可获得混动技术的性能与低油耗优势。
在安全领網域,揽月 C-DM 以 C-NCAP 五星评级、85% 高强度钢、B 柱 1500MPa 抗拉强度、10 安全气囊(含远端气囊),历经 128km/h 双车对撞、峰顶翻滚测试、实弹射击等极限挑战。宁德时代 M3P 电池采用 " 橄榄石 " 结构电芯,抗挤压强度超国标 50 倍,2 毫秒高压切断技术杜绝热失控风险。中汽中心 " 零甲醛 " 认证、央视 " 最佳健康座舱 " 背书,从环保材料到 AQS 智能空气净化系统,构建全方位健康屏障。
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是对用户安全的承诺,更是中国制造从 " 性价比 " 向 " 品价比 " 跃迁的缩影。
星途揽月 C-DM 的上市,背后是奇瑞集团 " 技术奇瑞 " 战略的厚积薄发。奇瑞 27 年正向研发积累、全球六大研发中心联动、宁德时代等顶级供应链支持,为其提供了技术底气。而揽月 C-DM 的全球化布局——从沙特利雅得首发预售到成都全球上市——则彰显了中国品牌 " 走出去 " 的野心。
代言人张志磊的 " 敢超越 " 宣言,与星途 " 揽山河阅自己 " 的 slogan 形成共鸣。这种精神既是对产品力的自信(如 5 秒加速、雪豹四驱),也隐喻中国汽车工业从追随者到引领者的角色转变。
揽月 C-DM 的上市,对中国汽车行业具有三重启示:
1. 技术普惠:通过规模化生产与技术创新(如 M3P 电池、3 挡 DHT),混动车型的成本大幅降低," 油电同价 " 让新能源技术从 " 高端尝鲜 " 变为 " 大众标配 "。
2. 价值重构:传统以品牌溢价为核心的豪华定义,正在被 " 技术 + 体验 " 重新书写。揽月 C-DM 以 20 万级价格提供百万级性能,挑战了 BBA 等豪华品牌的定价霸权。
3. 全球化机遇:中国混动技术凭借续航、安全、性价比优势,有望在东南亚、中东等市场复制国内成功经验,成为 " 中国智造 " 出海的新引擎。
结语:
星途揽月 C-DM 的全球上市,不仅是一款产品的成功,更是中国汽车工业黄金时代的注脚。从技术突破到市场颠覆,从本土深耕到全球布局,中国品牌正以 " 上九天揽月 " 的雄心,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当 " 油电同价 " 成为现实,当 " 四擎四驱 " 比肩超跑,当 " 中国安全 " 赢得世界信任,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一个新时代的起点——中国汽车,终将以技术之名,定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