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2023年近百万家公司抢滩,几千元就能“定制分身”,数字人“淘金热”迎来下半场,欢迎阅读。
" 大模界 " 是每日经济新闻推出一档专注生成式 AI 与大模型技术的前沿科技报道栏目。
在这里,我们将聚焦生成式 AI 技术浪潮,展现从文字、影像、音频、视频的大模型如何编织数字化世界。
在这里,我们将解码、评测国内外各类大模型,探究它们如何成为变革各行各业的重要力量。
在这里,我们将关注 AIGC 行业发展,联手行业领军人物和顶尖专家,共同揭示最新产品创新和技术突破,前瞻未来发展趋势。
欢迎关注 " 大模界 ",您将见证 AIGC 如何重塑内容生态,如何以前沿之力推动社会进步。让我们共同开启一场关于 AI 新纪元的无限旅程!
人人都在谈论 AI 的时代,你拥有自己的数字分身了吗?
" 数字人已经不再神秘,大家也都可以轻松创建自己的数字分身,我的数字分身已经替我营业了很多场演讲,体验很不错。" 几天前,在一年一度的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360 集团创始人周鸿祎的 " 数字人分身 " 和现场观众们分享。
议程截图
近两年,虚拟数字人一度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洛天依、柳叶熙、华华子、小漾、天妤等虚拟偶像、虚拟主播、数字员工层出不穷。
今年,Sora 等文生视频大模型 " 大爆发 ",更为逐渐回归理性的数字人市场带来了新的预期。而数据显示,2023 年度 " 数字人、虚拟人 " 相关企业达 99.3 万余家,同比增长 42.3%;资本的目光也从集中于头部热门公司转向腰部公司、初创公司。
多位产业资深人士、技术专家均观察到,前 AIGC 时代,做一个数字人得花几十万元甚至是几百万元,今天的 AIGC 时代,数字人的制作成本被降低到了万元级,甚至几千元就可以搞定自己的数字人。
走过 "AI 周期年 ",数字人距离生产力还有多远?在 AIGC 的带动下,当人人都能拥有数字人分身,未来数字人如何跨越到 "AI 人 "?我们离数字人与人类的 " 硅碳共生 " 还有多久?
去年新增数字人企业超 40 万家
200 万元注册资本以下小企业占比达 64.88%
"AI 生成内容的领網域确实非常火。根据众多国外的数据预测,这实际上是个非常庞大的市场,至少是万亿美元。" 腾讯云副总裁、腾讯大数据技术委员会负责人刘煜宏表示。
曾经,大模型或许离普通人很远,但如今,越来越多的 AI 生成元素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尤其是数字人——备受粉丝追捧的虚拟偶像,直播间里的数字主播,新闻报道中的数字员工,电商平台上的虚拟客服等。面对愈发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巨大潜力," 数字人 +AI" 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焦点,越来越多的公司、资本纷纷抢滩 AI 赛道。
《2024 中国虚拟数字人影响力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过去一年," 数字人、虚拟人 " 相关企业达 99.3 万余家,当年新增相关企业 41.7 万余家,相比 2022 年增长 42.3%。
从地網域分布来看,广东、浙江、山东(浙江与山东并列),三地相关企业位居前列,分别拥有 12.3 万余家、7.6 万余家。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这些 " 数字人、虚拟人 " 企业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信息传输,軟體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合计占比超六成,占据主流;而在成立时间上,49.4% 的相关企业成立于 1 — 5 年内,成立于 1 年以内的相关企业占 40.6%。
不过,在近百万家 " 虚拟人数字人 " 企业中,多为注册资本为 200 万以下的小企业,占比高达 64.88%,1000 万以上注册资金的企业占比仅 11.44%。
专利申请同样成为各个企业的 " 争夺地 "。记者观察到,2023 年互联网巨头、数字人公司、高校以及头部金融机构等在数字人专利申请及授权上的数量激增。
截至 2024 年 2 月,国家知识产权局 " 专利检索 " 数据显示,2023 年 " 数字人 " 相关数据 708 条,较之上年同期增长 46.3%。其中,据有效数据统计,数字人领網域专利申请数高达 544 个,已获得授权公开的专利为 148 个。
2023 年,以百度、腾讯为代表的老牌互联网巨头,以中国移动、工商银行为代表的头部通信、金融机构,以小冰公司、世优科技、黑镜科技为代表的头部数字人公司,共同形成了技术端的多强格局。
数字人相关专利申请情况
赛道活跃、竞争激烈,资本对数字人的关注也进一步扩大。从统计梳理的 35 家相关企业的融资状况来看,相比 2022 年投资多集中于头部热门公司,2023 年行业腰部公司及初创公司也备受青睐。
上述《报告》显示,在腰部公司及初创公司的 32 笔融资中,天使轮和种子轮等早期融资 10 次,占三成。投资方不乏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等国家队,以及梅花创投、五源资本、高榕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
天妤、苏小妹……
虚拟玩家引领数字人文旅潮流
2023 年," 数字人 + 文旅 " 成为头部虚拟数字人 IP 新的叙事关键词,虚拟偶像、虚拟主播、数字员工⋯⋯这些沉淀多年的数字人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在娱乐和服务行业中发展,它们开始开辟新的战场。
在实时渲染、动作捕捉、AI 语音合成等技术的助攻下,数字人以更低的成本活跃在多元化的媒体平台和社交场景中,在文娱表演和品牌代言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各地文旅产业的新宠。
例如,虚拟偶像天妤推广敦煌文化,与山西文旅合作推出的 " 寻龙贺岁 " 新年主题视频等,苏小妹代言眉山,星瞳宣传长沙非遗和洛阳文旅,它们成为连接地方文旅与年轻一代的桥梁,更成为重要的品牌资产。
此外,数字员工在各个领網域的探索,让其成为新的数字偶像。特别是文旅、文博领網域,各地文旅 IP、博物馆、文史馆数字员工,不仅是文旅小助手,更成为地方代言人,为数字员工的运营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
目前市场上备受关注的头部数字人 IP
《数字人 IP 主理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71.43%)的虚拟数字人 IP 主理人已将数字人项目战略部署至文化旅游行业,同时,在《报告》的数字员工 TOP10 榜单中,也有两位文旅数字人入选,这一数据表明,虚拟数字人在文旅产业中的应用已经成为趋势和主流。
数字人在应用端的拓展,也不断巩固着其 IP 价值。头部运营机构专业化趋势明显,不少头部机构开始往虚拟 MCN 方向发展。《数字人 IP 主理人问卷》中旗下拥有多个 IP 的机构占比超过七成,其中拥有 5 个以上 IP 的占三分之一。
数字人 IP 主要应用领網域和场景
文旅之外,不少头部数字人 IP 开始尝试短剧,试图拓展新赛道。
" 短剧虚拟偶像 " 第一人柳夜熙靠《柳夜熙:地支迷阵》爆火;超写实数字人宫玖羽主演的科幻短剧《定时重生》,让她积累了近百万的粉丝;虚拟偶像天妤还与壹心娱乐签约,成为首个出道的虚拟艺人,其打造的系列短剧《千壁寻踪》,上线不到一年的时间,视频播放量已超 4 亿,在抖音单平台的播放量达 2.2 亿。
在科大讯飞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江涛看来,数字人在大模型加持下,整个效能进一步提升。
" 虽然目前数字人仍有一些缺陷,但已经很大程度上能替代真人的一些工作。" 新壹(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EO 雷涛表示。他预测,明年 AI 数字人将可以实现丰富的表情控制和情感表达,真正实现 AIGC 在人类不做太多干预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作品。
近 15% 的公司尚未盈利
未来要从 " 数字人 " 到 "AI 人 "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层出不穷的数字人真能成为 AIGC 时代的下个 " 财富密码 " 吗?
《数字人 IP 主理人问卷》数据显示,接受调查的 IP 运营公司,每年投入 50 万元— 500 万元的占 70%,500 万元以上的超 20%,不足 50 万元的占 7%。在年营收上,有近 15% 的公司未实现盈利,盈利在 500 万元以下的公司占比近 65%,500 万元以上的超 20%,没有一家数字人企业年营收超过 3000 万元。
上述问卷显示,在 IP 运营过程中," 卷 " 人员正在成为数字人相关公司的 " 大头 " 支出。在技术、人员、营销三大支出中,人员支出占比最高,其次是技术,技术占全年费用 20% 的公司约三成,有七成公司的技术占比在 20% — 60% 之间。
一直以来,数字人的商业化始终备受市场关注。记者注意到,目前数字人仍然主要面对 B 端市场。其中,广告代言、直播以及视频内容营销是数字人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此外,版权合作、商业活动出场费、技术服务费和 IP 衍生品销售也正在成为数字人的收入来源之一。
众多商业化场景中,电商领網域仍是数字人的 " 首要阵地 ",淘宝、京东、抖音、小红书、美团、拼多多等平台均直接下场站台 " 数字人 "。据相关报告,2023 年中国直播主播的平均工资下降了 20%。
例如,京东云的言犀数字人直播平均转化率提升了 30%,其成本仅为真人主播的 1/10,平均成本不到 100 元 / 天;百度推出的 " 慧播星 ",数字人直播 ROI(投资回报率)已经突破 2,整体数字人直播 GMV 增量超 50%。
不过,相比数字人商业化 B 端市场的不断扩大,其面向 C 端用户的盈利模式仍有待验证。用户认知不充分、个性化定制要求高技术投入、内容付费等均是面临的难点。
"2024 年我们把数字人进行了更新,做了卡通数字人,用于用户在元宇宙中的数字分身。我们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更新成用户可以自制、定制,甚至可以自己去采购、去消费的新型消费方式。" 央博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宇表示。
谈及未来数字人的新趋势,阿里云设计总监王路平说:" 未来我们要把方向换到人,甚至不用数字人的概念,应该是 AI 人。"
多位行业人士、产业专家认为,在 AIGC 时代,数字人就像 AI 时代的 " 大腦 ",感知和互動是未来数字人必须具备的能力,只有这样,它才能与人形成 " 硅碳共生 "。
" 未来每个人会有自己的 10 个或 20 个分身。" 北京元圆科技总经理、虚拟数字人天妤的主理人郑屹呈设想,在这个虚拟空间中,可以有综艺、游戏、购物等多元业态发展,在不同状态下我们用不同的分身去完成互動。
记者| 温梦华 宋美璐 编辑|陈俊杰 卢祥勇 盖源源
校对 |王月龙
|每日经济新闻 nbdnews 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