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2023年近百萬家公司搶灘,幾千元就能“定制分身”,數字人“淘金熱”迎來下半場,歡迎閱讀。
" 大模界 " 是每日經濟新聞推出一檔專注生成式 AI 與大模型技術的前沿科技報道欄目。
在這裡,我們将聚焦生成式 AI 技術浪潮,展現從文字、影像、音頻、視頻的大模型如何編織數字化世界。
在這裡,我們将解碼、評測國内外各類大模型,探究它們如何成為變革各行各業的重要力量。
在這裡,我們将關注 AIGC 行業發展,聯手行業領軍人物和頂尖專家,共同揭示最新產品創新和技術突破,前瞻未來發展趨勢。
歡迎關注 " 大模界 ",您将見證 AIGC 如何重塑内容生态,如何以前沿之力推動社會進步。讓我們共同開啟一場關于 AI 新紀元的無限旅程!
人人都在談論 AI 的時代,你擁有自己的數字分身了嗎?
" 數字人已經不再神秘,大家也都可以輕松創建自己的數字分身,我的數字分身已經替我營業了很多場演講,體驗很不錯。" 幾天前,在一年一度的中國網絡視聽大會上,360 集團創始人周鴻祎的 " 數字人分身 " 和現場觀眾們分享。
議程截圖
近兩年,虛拟數字人一度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洛天依、柳葉熙、華華子、小漾、天妤等虛拟偶像、虛拟主播、數字員工層出不窮。
今年,Sora 等文生視頻大模型 " 大爆發 ",更為逐漸回歸理性的數字人市場帶來了新的預期。而數據顯示,2023 年度 " 數字人、虛拟人 " 相關企業達 99.3 萬餘家,同比增長 42.3%;資本的目光也從集中于頭部熱門公司轉向腰部公司、初創公司。
多位產業資深人士、技術專家均觀察到,前 AIGC 時代,做一個數字人得花幾十萬元甚至是幾百萬元,今天的 AIGC 時代,數字人的制作成本被降低到了萬元級,甚至幾千元就可以搞定自己的數字人。
走過 "AI 周期年 ",數字人距離生產力還有多遠?在 AIGC 的帶動下,當人人都能擁有數字人分身,未來數字人如何跨越到 "AI 人 "?我們離數字人與人類的 " 矽碳共生 " 還有多久?
去年新增數字人企業超 40 萬家
200 萬元注冊資本以下小企業占比達 64.88%
"AI 生成内容的領網域确實非常火。根據眾多國外的數據預測,這實際上是個非常龐大的市場,至少是萬億美元。" 騰訊雲副總裁、騰訊大數據技術委員會負責人劉煜宏表示。
曾經,大模型或許離普通人很遠,但如今,越來越多的 AI 生成元素出現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尤其是數字人——備受粉絲追捧的虛拟偶像,直播間裡的數字主播,新聞報道中的數字員工,電商平台上的虛拟客服等。面對愈發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巨大潛力," 數字人 +AI" 再次成為市場關注焦點,越來越多的公司、資本紛紛搶灘 AI 賽道。
《2024 中國虛拟數字人影響力指數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過去一年," 數字人、虛拟人 " 相關企業達 99.3 萬餘家,當年新增相關企業 41.7 萬餘家,相比 2022 年增長 42.3%。
從地網域分布來看,廣東、浙江、山東(浙江與山東并列),三地相關企業位居前列,分别擁有 12.3 萬餘家、7.6 萬餘家。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這些 " 數字人、虛拟人 " 企業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合計占比超六成,占據主流;而在成立時間上,49.4% 的相關企業成立于 1 — 5 年内,成立于 1 年以内的相關企業占 40.6%。
不過,在近百萬家 " 虛拟人數字人 " 企業中,多為注冊資本為 200 萬以下的小企業,占比高達 64.88%,1000 萬以上注冊資金的企業占比僅 11.44%。
專利申請同樣成為各個企業的 " 争奪地 "。記者觀察到,2023 年互聯網巨頭、數字人公司、高校以及頭部金融機構等在數字人專利申請及授權上的數量激增。
截至 2024 年 2 月,國家知識產權局 " 專利檢索 " 數據顯示,2023 年 " 數字人 " 相關數據 708 條,較之上年同期增長 46.3%。其中,據有效數據統計,數字人領網域專利申請數高達 544 個,已獲得授權公開的專利為 148 個。
2023 年,以百度、騰訊為代表的老牌互聯網巨頭,以中國移動、工商銀行為代表的頭部通信、金融機構,以小冰公司、世優科技、黑鏡科技為代表的頭部數字人公司,共同形成了技術端的多強格局。
數字人相關專利申請情況
賽道活躍、競争激烈,資本對數字人的關注也進一步擴大。從統計梳理的 35 家相關企業的融資狀況來看,相比 2022 年投資多集中于頭部熱門公司,2023 年行業腰部公司及初創公司也備受青睐。
上述《報告》顯示,在腰部公司及初創公司的 32 筆融資中,天使輪和種子輪等早期融資 10 次,占三成。投資方不乏中國互聯網投資基金等國家隊,以及梅花創投、五源資本、高榕資本等知名投資機構。
天妤、蘇小妹……
虛拟玩家引領數字人文旅潮流
2023 年," 數字人 + 文旅 " 成為頭部虛拟數字人 IP 新的叙事關鍵詞,虛拟偶像、虛拟主播、數字員工⋯⋯這些沉澱多年的數字人已經不滿足于僅僅在娛樂和服務行業中發展,它們開始開辟新的戰場。
在實時渲染、動作捕捉、AI 語音合成等技術的助攻下,數字人以更低的成本活躍在多元化的媒體平台和社交場景中,在文娛表演和品牌代言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成為各地文旅產業的新寵。
例如,虛拟偶像天妤推廣敦煌文化,與山西文旅合作推出的 " 尋龍賀歲 " 新年主題視頻等,蘇小妹代言眉山,星瞳宣傳長沙非遺和洛陽文旅,它們成為連接地方文旅與年輕一代的橋梁,更成為重要的品牌資產。
此外,數字員工在各個領網域的探索,讓其成為新的數字偶像。特别是文旅、文博領網域,各地文旅 IP、博物館、文史館數字員工,不僅是文旅小助手,更成為地方代言人,為數字員工的運營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
目前市場上備受關注的頭部數字人 IP
《數字人 IP 主理人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七成(71.43%)的虛拟數字人 IP 主理人已将數字人項目戰略部署至文化旅遊行業,同時,在《報告》的數字員工 TOP10 榜單中,也有兩位文旅數字人入選,這一數據表明,虛拟數字人在文旅產業中的應用已經成為趨勢和主流。
數字人在應用端的拓展,也不斷鞏固着其 IP 價值。頭部運營機構專業化趨勢明顯,不少頭部機構開始往虛拟 MCN 方向發展。《數字人 IP 主理人問卷》中旗下擁有多個 IP 的機構占比超過七成,其中擁有 5 個以上 IP 的占三分之一。
數字人 IP 主要應用領網域和場景
文旅之外,不少頭部數字人 IP 開始嘗試短劇,試圖拓展新賽道。
" 短劇虛拟偶像 " 第一人柳夜熙靠《柳夜熙:地支迷陣》爆火;超寫實數字人宮玖羽主演的科幻短劇《定時重生》,讓她積累了近百萬的粉絲;虛拟偶像天妤還與壹心娛樂籤約,成為首個出道的虛拟藝人,其打造的系列短劇《千壁尋蹤》,上線不到一年的時間,視頻播放量已超 4 億,在抖音單平台的播放量達 2.2 億。
在科大訊飛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江濤看來,數字人在大模型加持下,整個效能進一步提升。
" 雖然目前數字人仍有一些缺陷,但已經很大程度上能替代真人的一些工作。" 新壹(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EO 雷濤表示。他預測,明年 AI 數字人将可以實現豐富的表情控制和情感表達,真正實現 AIGC 在人類不做太多幹預的情況下獨立完成作品。
近 15% 的公司尚未盈利
未來要從 " 數字人 " 到 "AI 人 "
随着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層出不窮的數字人真能成為 AIGC 時代的下個 " 财富密碼 " 嗎?
《數字人 IP 主理人問卷》數據顯示,接受調查的 IP 運營公司,每年投入 50 萬元— 500 萬元的占 70%,500 萬元以上的超 20%,不足 50 萬元的占 7%。在年營收上,有近 15% 的公司未實現盈利,盈利在 500 萬元以下的公司占比近 65%,500 萬元以上的超 20%,沒有一家數字人企業年營收超過 3000 萬元。
上述問卷顯示,在 IP 運營過程中," 卷 " 人員正在成為數字人相關公司的 " 大頭 " 支出。在技術、人員、營銷三大支出中,人員支出占比最高,其次是技術,技術占全年費用 20% 的公司約三成,有七成公司的技術占比在 20% — 60% 之間。
一直以來,數字人的商業化始終備受市場關注。記者注意到,目前數字人仍然主要面對 B 端市場。其中,廣告代言、直播以及視頻内容營銷是數字人最重要的收入來源。此外,版權合作、商業活動出場費、技術服務費和 IP 衍生品銷售也正在成為數字人的收入來源之一。
眾多商業化場景中,電商領網域仍是數字人的 " 首要陣地 ",淘寶、京東、抖音、小紅書、美團、拼多多等平台均直接下場站台 " 數字人 "。據相關報告,2023 年中國直播主播的平均工資下降了 20%。
例如,京東雲的言犀數字人直播平均轉化率提升了 30%,其成本僅為真人主播的 1/10,平均成本不到 100 元 / 天;百度推出的 " 慧播星 ",數字人直播 ROI(投資回報率)已經突破 2,整體數字人直播 GMV 增量超 50%。
不過,相比數字人商業化 B 端市場的不斷擴大,其面向 C 端用戶的盈利模式仍有待驗證。用戶認知不充分、個性化定制要求高技術投入、内容付費等均是面臨的難點。
"2024 年我們把數字人進行了更新,做了卡通數字人,用于用戶在元宇宙中的數字分身。我們希望未來能夠進一步更新成用戶可以自制、定制,甚至可以自己去采購、去消費的新型消費方式。" 央博數字傳媒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馮宇表示。
談及未來數字人的新趨勢,阿裡雲設計總監王路平說:" 未來我們要把方向換到人,甚至不用數字人的概念,應該是 AI 人。"
多位行業人士、產業專家認為,在 AIGC 時代,數字人就像 AI 時代的 " 大腦 ",感知和互動是未來數字人必須具備的能力,只有這樣,它才能與人形成 " 矽碳共生 "。
" 未來每個人會有自己的 10 個或 20 個分身。" 北京元圓科技總經理、虛拟數字人天妤的主理人鄭屹呈設想,在這個虛拟空間中,可以有綜藝、遊戲、購物等多元業态發展,在不同狀态下我們用不同的分身去完成互動。
記者| 溫夢華 宋美璐 編輯|陳俊傑 盧祥勇 蓋源源
校對 |王月龍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