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健康经验:黑胶唱片好玩在哪里?,欢迎阅读。
这是一台唱片机,装上黑胶,打开开关。甚至只要借助一张白纸,你就能听到一段充满仪式感的音乐。
当然,正经的黑胶系统售价不菲。而你在手机上开个 " 黑胶 VIP" 平均每天只要 1 毛 3 分钱,四舍五入约等于白送。
尽管如此,还是有人热爱黑胶。黑胶里的音乐有什么特别的?它好玩在哪里?这次,我们跑到了 " 九段琦谈 " 的主理人于老师的家里,来听一听他的黑胶系统。
视频版
↓↓ 看完这个视频就知道了 ↓↓
↑↑ 信我,真的超级好看 ↑↑
图文版
从于老师的柜子里随便挑一张黑胶唱片,只要离得足够近,你就能看见上面这些还不到 0.1mm 的精密凹槽。
因为黑胶唱片的本质,就是把声音振动的形状,刻成实体的凹槽,再把凹槽播放成声音。
在正经用唱机播放黑胶唱片时,机器上的 "唱针" 会随着凹槽的形状摆动,传递到另一端的磁铁上。磁铁的上下有两个固定的线圈,随着磁铁的运动产生感应电流。之后电信号再经过放大器、扬声器,凹槽就播放出音乐了。
至于这些光滑的细丝,它代表此处没有音乐,是两首歌的间隙。所以想切歌的话,只要把唱针移到这里就行了。
而这些凹槽,其实也并不是跟音乐完全一一对应的。因为如果完全对应,那就意味着唱片中对应低频信号的凹槽又深又宽,占用大量空间,导致播放时长变短;而高频信号的凹槽又浅又窄,这种从窄到宽的变化,又会增加唱针的循迹难度。
所以绝大多数黑胶唱片在刻制时,都会采用 " 美国唱片工业协会 " 开发的一种声音均衡方案——RIAA 曲线:也就是在刻制时提升高频信号,减弱低频信号,让各频段的凹槽深浅宽窄相对均匀。这其实跟现代录音室里面的均衡器效果类似。
而在播放的时候,再使用跟刻制时刚好相反的 RIAA 曲线,正负相抵,播出来的音乐就正常了。
是不是很巧妙?其实黑胶唱片的基础原理,就是电磁感应,加上一点点巧思而已。但正是这样简单而巧妙的设计,对音乐行业来说却有着无比重大的意义:因为黑胶,让音乐真正成为了可售卖的实体商品。以至于时至今日,音乐行业的一些术语仍然跟黑胶有关。
比如绝大多数黑胶唱片都是由聚氯乙烯制成的。不同的唱片的有不同规格,其中最常见的是每分钟 33 ⅓ 转的 12 英寸唱片,每面大约可以播放 22 分钟,被称为 Long Play,简称 LP。一张 LP 的总播放时长,基本就是我们今天熟悉的专辑时长。
还有一种每分钟 45 转的唱片,被称为 EP。它的播放时间短一些,每面大约可以播放 15 分钟。所以如今歌手们在发布迷你专辑时,会说自己发了一张 "EP 大碟 "。
在此之外,还有一些更特别的 " 黑胶 "。比如最初的黑胶唱片是由 "虫胶",也就是一种昆虫的分泌物制作的,每分钟 78 转,每面只能播放几分钟,如今已经很少见了。
在二战之后,因为原材料稀缺,外加政治原因,苏联的乐迷很难听到西方摇滚乐。一些狂热的乐迷灵机一动,用废旧 X 光片翻录了黑胶,这被称为 "骨碟",上面头骨、胸骨、脚骨应有尽有。这些废旧的 X 光片将 Beatles、David Bowie 们的音乐刻骨铭心地记录了下来,堪称是最摇滚的音乐载体。
还有一些唱片虽然也是聚氯乙烯制成的,但掺入了染料,做成了更漂亮的彩胶。
作为最早的声音商品之一,黑胶唱片风靡一时。但好景不长,随着盒式磁带和随声听的诞生,人们可以把音乐带出门了;但好景不长,CD、携便式 MP3又相继问世,音乐又进入了数字时代;但好景不长,随着第一代 iPhone的诞生,流媒体音乐强势崛起。
纵然好景从来不长,但仍然有许多发烧友热衷于几十年前的黑胶。其中一些人认为,声音跟时间、温度一样,都是连续的,而 CD、MP3 这种数字音乐再精准,也是离散生硬的,而黑胶上记录的是原始的模拟信号,声音更为" 细腻 "、" 温暖 "。
不过我们个人认为,对比黑胶和数字音乐音质好坏是很无趣的。黑胶就像是摄影界的胶片,诺兰等导演仍然喜欢用胶片拍电影,也不是因为胶片的 " 画质更好 " 或者 " 颜色更准 ",只是因为胶片能提供一种独特的影像风格。黑胶也一样,它的音质未必真的 " 更好 ",但肯定更有风格,所以才吸引了一批拥趸。
那么,发烧友们到底是怎么玩黑胶的?唱片本身就有可玩之处。比如很多发烧友会在意唱片的版本,版本越早越好。这跟黑胶的制作过程有关。
我们买到的唱片,都是由一张凸纹的公盘压制而成的。而公盘,又是由母盘经过电镀后剥离出来的。作为物理实体,使用时必然有所损耗,第一张公盘肯定比第十张公盘更接近原声。所以理论上版本越早的唱片,音质也越好,价格当然也更高。
比如克尔提斯指挥,维也纳爱乐的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首版 VG 成色的价格都在 500-800 欧左右,成色最佳的 NM 能达到1000-2000 欧元。但后期的版次,哪怕是 NM 成色,也只要几欧元而已。
这些买回来的实体唱片,在保存和使用时也需要特别注意。在保存时,黑胶必须这样竖着放,而不能横着摞,这是为了防止唱片出现形变。在拿唱片时,一般要这样,或者这样,这是为了避免手上的汗液或油脂接触到唱纹。
在播放前,最好用这样的小刷子,清理掉唱片上的灰尘。因为灰尘会导致唱针突然移动,产生这种" 炒豆 "声。为了更好的保存和播放唱片,还会有人特意买一台机器,用来清洗黑胶唱片。这一套流程下来,仪式感直接拉满。
相比于唱片,黑胶唱机可以折腾的点更多。我们可以把一台唱机的核心部件分为唱盘、唱臂、唱头和唱放。只要你会玩,这其中每一个组件都可以自由搭配,没有上限。
而在唱片和唱机之外,于老师家里还有一套不贵,主要突出一个 "较真儿" 的小工具。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这玩意儿烧起来根本没个底?没错,确实如此。不过,也别被发烧友们唬到了。其实普通消费者花一点零花钱,就可以体会黑胶的乐趣。
绝大多数人没必要去折腾的唱机上的这些部件。一台入门级的成品黑胶唱机,也就是一台中端手机的价格。至于唱片,也可以非常便宜。尤其是日本唱片:
" 如果你在淘宝看全新的黑胶唱片,就两三百一张,是非常常见的。但是我想说,如果你不是一个发烧友,不追求版本的话。
其实我更推荐你去购买一些二手的日版的唱片,原因是因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黑胶唱片作为最主要的音乐载体的时间里,日本的经济泡沫非常严重。这个东西当年在日本有巨大的发行量,所以到了 21 世纪之后,日版的唱片就变成了最不值钱的那个版本。
导致很多唱片可能连几十都到不了,一般情况下如果你批发,可能二三十块钱一张。"
当然,即便是最便宜的唱机和唱片,肯定也比手机里的黑胶 VIP 要贵一些。如果纯粹只是为了听歌,那用手机就行了。
那为什么还是有人迷恋黑胶?因为对于人类来说,物品的意义从来都不局限于它的实用功能,还会承载更多的情感和希望。
1977 年,NASA 发射了旅行者 1 号和 2 号太空探测器,以研究外太阳系。随着它们一起飞往太空的,是一张跟普通黑胶一样大的 12 英寸的金属唱片,里面包含了 55 种不同语言的问候语,115 张关于物理、化学、生物学等人类文明的图片,以及一段时长 90 分钟的音乐精选,期待有其它文明可以通过这张唱片来了解地球。
而在地球上新诞生的小朋友们,同样可以通过唱片来了解人类文明的往事。
" 就是原来我们一同事其实比我大挺多的,可能四五十岁了,然后有一天问我说他要买黑胶,然后我说就是为什么呢?我说你也不是一发烧友,你怎么想折腾这个?他说我想给我闺女买 ......
她说我闺女是 00 后,她说她们这代人没见过音乐是什么样的。就是她不觉得音乐是一个以实物存在的东西,她觉得音乐就是一播放列表,或者就是一个 QQ 音乐 ......
他说我买黑胶,就是我想给她看看,音乐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