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健康經驗:黑膠唱片好玩在哪裡?,歡迎閱讀。
這是一台唱片機,裝上黑膠,打開開關。甚至只要借助一張白紙,你就能聽到一段充滿儀式感的音樂。
當然,正經的黑膠系統售價不菲。而你在手機上開個 " 黑膠 VIP" 平均每天只要 1 毛 3 分錢,四舍五入約等于白送。
盡管如此,還是有人熱愛黑膠。黑膠裡的音樂有什麼特别的?它好玩在哪裡?這次,我們跑到了 " 九段琦談 " 的主理人于老師的家裡,來聽一聽他的黑膠系統。
視頻版
↓↓ 看完這個視頻就知道了 ↓↓
↑↑ 信我,真的超級好看 ↑↑
圖文版
從于老師的櫃子裡随便挑一張黑膠唱片,只要離得足夠近,你就能看見上面這些還不到 0.1mm 的精密凹槽。
因為黑膠唱片的本質,就是把聲音振動的形狀,刻成實體的凹槽,再把凹槽播放成聲音。
在正經用唱機播放黑膠唱片時,機器上的 "唱針" 會随着凹槽的形狀擺動,傳遞到另一端的磁鐵上。磁鐵的上下有兩個固定的線圈,随着磁鐵的運動產生感應電流。之後電信号再經過放大器、揚聲器,凹槽就播放出音樂了。
至于這些光滑的細絲,它代表此處沒有音樂,是兩首歌的間隙。所以想切歌的話,只要把唱針移到這裡就行了。
而這些凹槽,其實也并不是跟音樂完全一一對應的。因為如果完全對應,那就意味着唱片中對應低頻信号的凹槽又深又寬,占用大量空間,導致播放時長變短;而高頻信号的凹槽又淺又窄,這種從窄到寬的變化,又會增加唱針的循迹難度。
所以絕大多數黑膠唱片在刻制時,都會采用 " 美國唱片工業協會 " 開發的一種聲音均衡方案——RIAA 曲線:也就是在刻制時提升高頻信号,減弱低頻信号,讓各頻段的凹槽深淺寬窄相對均勻。這其實跟現代錄音室裡面的均衡器效果類似。
而在播放的時候,再使用跟刻制時剛好相反的 RIAA 曲線,正負相抵,播出來的音樂就正常了。
是不是很巧妙?其實黑膠唱片的基礎原理,就是電磁感應,加上一點點巧思而已。但正是這樣簡單而巧妙的設計,對音樂行業來說卻有着無比重大的意義:因為黑膠,讓音樂真正成為了可售賣的實體商品。以至于時至今日,音樂行業的一些術語仍然跟黑膠有關。
比如絕大多數黑膠唱片都是由聚氯乙烯制成的。不同的唱片的有不同規格,其中最常見的是每分鍾 33 ⅓ 轉的 12 英寸唱片,每面大約可以播放 22 分鍾,被稱為 Long Play,簡稱 LP。一張 LP 的總播放時長,基本就是我們今天熟悉的專輯時長。
還有一種每分鍾 45 轉的唱片,被稱為 EP。它的播放時間短一些,每面大約可以播放 15 分鍾。所以如今歌手們在發布迷你專輯時,會說自己發了一張 "EP 大碟 "。
在此之外,還有一些更特别的 " 黑膠 "。比如最初的黑膠唱片是由 "蟲膠",也就是一種昆蟲的分泌物制作的,每分鍾 78 轉,每面只能播放幾分鍾,如今已經很少見了。
在二戰之後,因為原材料稀缺,外加政治原因,蘇聯的樂迷很難聽到西方搖滾樂。一些狂熱的樂迷靈機一動,用廢舊 X 光片翻錄了黑膠,這被稱為 "骨碟",上面頭骨、胸骨、腳骨應有盡有。這些廢舊的 X 光片将 Beatles、David Bowie 們的音樂刻骨銘心地記錄了下來,堪稱是最搖滾的音樂載體。
還有一些唱片雖然也是聚氯乙烯制成的,但摻入了染料,做成了更漂亮的彩膠。
作為最早的聲音商品之一,黑膠唱片風靡一時。但好景不長,随着盒式磁帶和随聲聽的誕生,人們可以把音樂帶出門了;但好景不長,CD、攜便式 MP3又相繼問世,音樂又進入了數字時代;但好景不長,随着第一代 iPhone的誕生,流媒體音樂強勢崛起。
縱然好景從來不長,但仍然有許多發燒友熱衷于幾十年前的黑膠。其中一些人認為,聲音跟時間、溫度一樣,都是連續的,而 CD、MP3 這種數字音樂再精準,也是離散生硬的,而黑膠上記錄的是原始的模拟信号,聲音更為" 細膩 "、" 溫暖 "。
不過我們個人認為,對比黑膠和數字音樂音質好壞是很無趣的。黑膠就像是攝影界的膠片,諾蘭等導演仍然喜歡用膠片拍電影,也不是因為膠片的 " 畫質更好 " 或者 " 顏色更準 ",只是因為膠片能提供一種獨特的影像風格。黑膠也一樣,它的音質未必真的 " 更好 ",但肯定更有風格,所以才吸引了一批擁趸。
那麼,發燒友們到底是怎麼玩黑膠的?唱片本身就有可玩之處。比如很多發燒友會在意唱片的版本,版本越早越好。這跟黑膠的制作過程有關。
我們買到的唱片,都是由一張凸紋的公盤壓制而成的。而公盤,又是由母盤經過電鍍後剝離出來的。作為物理實體,使用時必然有所損耗,第一張公盤肯定比第十張公盤更接近原聲。所以理論上版本越早的唱片,音質也越好,價格當然也更高。
比如克爾提斯指揮,維也納愛樂的德沃夏克第九交響曲《自新世界》,首版 VG 成色的價格都在 500-800 歐左右,成色最佳的 NM 能達到1000-2000 歐元。但後期的版次,哪怕是 NM 成色,也只要幾歐元而已。
這些買回來的實體唱片,在保存和使用時也需要特别注意。在保存時,黑膠必須這樣豎着放,而不能橫着摞,這是為了防止唱片出現形變。在拿唱片時,一般要這樣,或者這樣,這是為了避免手上的汗液或油脂接觸到唱紋。
在播放前,最好用這樣的小刷子,清理掉唱片上的灰塵。因為灰塵會導致唱針突然移動,產生這種" 炒豆 "聲。為了更好的保存和播放唱片,還會有人特意買一台機器,用來清洗黑膠唱片。這一套流程下來,儀式感直接拉滿。
相比于唱片,黑膠唱機可以折騰的點更多。我們可以把一台唱機的核心部件分為唱盤、唱臂、唱頭和唱放。只要你會玩,這其中每一個組件都可以自由搭配,沒有上限。
而在唱片和唱機之外,于老師家裡還有一套不貴,主要突出一個 "較真兒" 的小工具。
怎麼樣?是不是覺得這玩意兒燒起來根本沒個底?沒錯,确實如此。不過,也别被發燒友們唬到了。其實普通消費者花一點零花錢,就可以體會黑膠的樂趣。
絕大多數人沒必要去折騰的唱機上的這些部件。一台入門級的成品黑膠唱機,也就是一台中端手機的價格。至于唱片,也可以非常便宜。尤其是日本唱片:
" 如果你在淘寶看全新的黑膠唱片,就兩三百一張,是非常常見的。但是我想說,如果你不是一個發燒友,不追求版本的話。
其實我更推薦你去購買一些二手的日版的唱片,原因是因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黑膠唱片作為最主要的音樂載體的時間裡,日本的經濟泡沫非常嚴重。這個東西當年在日本有巨大的發行量,所以到了 21 世紀之後,日版的唱片就變成了最不值錢的那個版本。
導致很多唱片可能連幾十都到不了,一般情況下如果你批發,可能二三十塊錢一張。"
當然,即便是最便宜的唱機和唱片,肯定也比手機裡的黑膠 VIP 要貴一些。如果純粹只是為了聽歌,那用手機就行了。
那為什麼還是有人迷戀黑膠?因為對于人類來說,物品的意義從來都不局限于它的實用功能,還會承載更多的情感和希望。
1977 年,NASA 發射了旅行者 1 号和 2 号太空探測器,以研究外太陽系。随着它們一起飛往太空的,是一張跟普通黑膠一樣大的 12 英寸的金屬唱片,裡面包含了 55 種不同語言的問候語,115 張關于物理、化學、生物學等人類文明的圖片,以及一段時長 90 分鍾的音樂精選,期待有其它文明可以通過這張唱片來了解地球。
而在地球上新誕生的小朋友們,同樣可以通過唱片來了解人類文明的往事。
" 就是原來我們一同事其實比我大挺多的,可能四五十歲了,然後有一天問我說他要買黑膠,然後我說就是為什麼呢?我說你也不是一發燒友,你怎麼想折騰這個?他說我想給我閨女買 ......
她說我閨女是 00 後,她說她們這代人沒見過音樂是什麼樣的。就是她不覺得音樂是一個以實物存在的東西,她覺得音樂就是一播放列表,或者就是一個 QQ 音樂 ......
他說我買黑膠,就是我想給她看看,音樂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