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从有用性到公共性,两场春节晚会看小红书社区变化,欢迎阅读。
作者 | 钟艺璇
就在昨晚,一条热搜突然在小红书爆了," 谁还分得清撒贝宁和机器人 "?
元宵晚会上," 人形机器人 " 撒贝宁穿上东北大花袄,走路八字,迈着略显僵硬的步伐,和春晚走红的机器人再度牵手上台。人机互动带来的奇妙体验,瞬间让撒贝宁和机器人同时登上各大社交平台热搜。
以小红书为例,早在不久前的春晚,机器人东北小秧歌节目《秧 BOT》就成为了小红书上讨论度最高的节目。作为 2025 年春晚最有记忆点的创新节目之一,在有趣之余,人们也在小红书上惊叹,这可能是自己最直观、近距离看到 AI 进步的一刻。
撇开寻常的讨论,我们应该看到的重要变化是,人们开始下意识把自己的情绪、思考和动态分享在小红书上——在此之前,这个社区给外界的印象更趋向于有用性,即 " 你的生活指南 "。在春晚《秧 BOT》出场的那一刻,几乎是同一时间,小红书上大量的用户立即用帖子分享了自己的所见所想。
昨夜的元宵晚会也是如此,在 " 谁还分得清撒贝宁和机器人 " 之外,小红书上还涌现了大量有关晚会的实时热搜,例如 " 哪吒在央视晚会上闹元宵 " 等,有关哪吒的开场舞蹈、以及 " 哪吒打人、敖丙劝架 " 等帖子都在小红书上引发热议。
另一个特征是,点开上述热搜,不同于其他平台由 KOL 把持意见——这背后往往凝结着其在公共场網域的权力,小红书社区内的大量高热度帖子都来源于 UGC 自发创作,内容也不算复杂,可能是短短的第一感受,也可能是一次开放式话题讨论,对比前者,更具有随机性和真实性。
有时,这些随机讨论还能发散出不一样的观点,在昨晚的元宵晚会上,一个用户将自己对晚会小品《辞旧迎新》的观察在小红书内写下,她看到了在祖孙三代对家庭杂物 " 断舍离 " 迥然的态度外,三代女性对共同记忆的不舍和温暖。这种生发于真实经历的观察,也让这条帖子获得了上千高赞——尽管该用户的粉丝还未过百。
也因流量平权的社区特征,小红书用户才能在正反馈下,受到激励,从而让好内容的创作得到循环。这也是小红书在 2025 年成为总台春晚独家笔记分享平台的原因,从官方数据我们能看到,小红书今年春晚相关内容的总互动量超 14 亿,产生了 622 个热聊话题,是去年的 2.4 倍。
图源小红书
春晚的意义不止于一场全民仪式晚会,它天然所带有的集体记忆和公共性,也决定了人们的讨论可以超越 " 附近 " 的限制,这是一个天然流动在公共领網域的大型传播场。这也是为什么多家互联网公司每年都要固定押注春晚的原因,或拉新、或留存、或传播新业务,不同的公司课题也在每年度的春晚中流转。
所以,春晚也成为小红书走向公共性的一次成功实验。关于小红书的公共性,近几年在社区内容中已经逐渐显现。作为一个月活超过 3 亿用户的社区,小红书的内容早就不局限于 " 有用 " 之上,在旅游、美食、美妆等内容之外,二次元、游戏、娱乐等精神消费品类内容增长明显。对比技能和实用,它开始更像一个发现兴趣、分享生活和传播热点的综合社区。
关于公共场網域的讨论一直从未消失,60 年前,社会学家哈贝马斯曾经用 " 沙龙 " 比喻公共领網域,如今他却认为新媒体的出现正在导致公共领網域的衰退。哈贝马斯例举的一个观点是,公網域和私網域边界的模糊正在让公共领網域的包容性消失,以及信息茧房正在逐渐加剧,人们更倾向于退回到聚集志同道合的屏蔽式回声室内。
我们很难认定小红书是否实现了公共领網域所具备的特点,但它已经在试图走在公共性的前列,在哈贝马斯对公共领網域的观察中," 自由 " 曾经是重要的特点之一,当一个普通的社区成员愿意发声、他 / 她的声音能被听到、看到与感受到,且该成员能在发声中体验到平等与尊重,已经是小红书迈向公共性的一个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