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全球能源变局:中国“绿色军团”如何重塑产业地位,欢迎阅读。
文 | 司库财经,作者 | 庆福,编辑 | 嘉嘉
" 中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达到 14.5 亿千瓦,首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 ",日前,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上,其新闻发言人郝英杰表示,煤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重已经降到 54.8%,标志着中国能源体系正式迈入以风光储为核心的 " 绿电时代 "。
这一转型不仅重塑了国内能源格局,更催生出万亿级产业链——光伏组件、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年产值合计超 3 万亿元,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更是改变了能源结构,极大提高了能源自主化水平。
而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成功依赖的不仅是政策支持,更依赖于 " 以需求拉动产能 " 的扶持方案,正是这种独特的方法,让中国在全球新能源竞赛中脱颖而出。
【1】从输血到造血的战略更新
在发展之初,国内新能源产业极为弱小,90% 的多晶硅原料依赖进口,风机国产化率仅 55%,其中轴承、控制系统严重依赖进口,国产新能源汽车年销售量只有 500 辆……
技术自主化率低、国内市场渗透率低、外部风险高成为了产业硬伤,显然成本和利润角度看,国产新能源在各方面落后于欧美日韩等厂商,是一个赔钱的买卖。
但如果站在国家层面,却能看到其未来的价值和前景,它既能破解对石油高度依赖的 " 马六甲困局 ",更能推动产业结构更新,培育高端制造业。
随后新能源被上升为国家战略,《金太阳示范工程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关于完善风力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等利好政策相继出台。
(图源:百度百科)
政府的表态和政策性支持,为弱小新能源产业打入了一剂强心剂:
光伏发电项目按装机容量给予 50%-70% 的初始投资补贴;对于集中式光伏电站实行固定上网电价,如高于煤电价格,差额由国家补贴;在公交等领網域率先采购新能源汽车,并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新能源私家车给予财政补贴,最高补贴额度可达车价的 40%-50%。
政策上的支持有多大?相关数据显示:在 2009-2022 年间,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新能源汽车上的补贴力度高达 2000 亿元,而光伏产业获得的补贴金额就超过 3200 亿元。
政策扶持下,国内新能源产业快速崛起,并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核心技术攻坚,中国新能源产业度过 " 只花钱、不挣钱 ",也是最难熬新手期,中国新能源产业也将迎来从弱小到称霸全球的剧变。
【2】中国新能源的 " 多维碾压 "
" 没有中国在光伏和电池领網域的技术突破,全球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速度将延迟至少 10 年。中国让绿色能源从奢侈品变成了大众消费品 ",2024 年国际能源署(IEA)署长法提赫 · 比罗尔对于中国新能源的发展高度赞赏。
一组数据就能直观体现中国新能源如今的恐怖实力。
在光伏产业上,2024 年中国光伏产品全球占有率 85%,主导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全产业链;
在储能电池领網域,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达 369.8GWh,而中国企业出货量占比已超 93%,达到 345.8GWh;
在动力电池领網域,2024 年全球 TOP10 动力电池厂商中,中国企业占 6 家,拿下全球 67.1% 的市场份额,其中仅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两家,全球市占率就高达 55.1%;
在新能源汽车领網域,202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突破 400 万辆,欧盟每进口一百辆新能源汽车,就有 38 辆是中国品牌。
除了规模外,中国新能源军团在核心技术上更是实现了大幅度领先,其中光伏企业专利数量全球占比 53.8%、中国动力电池专利占比 38%、储能电池专利申请量占 67.56%、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全球占比 70% ……
可以说,从最上游的发电端,到中游的储能输电端,再到终端的消费领網域,中国新能源军团已经蜕变成为 " 六边形战士 ",正在吊打欧美同行。
(图源:央视新闻)
中国新能源产业泛起的涟漪正在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改变全球制造业的产业分工。
2024 年,在烧掉 1400 亿元投资后,被称为 " 欧洲宁德时代 " 的 Northvolt 宣布破产倒闭;2025 年 1 月,德国电动汽车企业 e.GO 订单不足,宣布停产;大众、奔驰、日产等跨国车企或裁员或关闭部分工厂或停止新业务。
以至于 2024 年 4 月,美国财政部部长耶伦访华期间,连续 8 次在参加活动及声明中提及中国新能源 " 产能过剩 ",减少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司和工人造成伤害。
如今的中国新能源产业,真正意义上做到了 " 一国抵全球 " 的万人敌战力。
【3】率先实现市场造血
可以说,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成功是一场历经十五年的持续性培育,但其实将新能源产业作为国家战略的并非只有中国,用财政补贴产业发展的也并非只有中国。
欧盟推行《2009 年可再生能源指令》对光伏、风电提供固定电价补贴,在过去十五年间,其总补贴规模超过 1.2 万亿欧元;2023 年欧盟推出《净零工业法案》,拨款 2500 亿欧元支持本土清洁技术制造;
美国出台《复苏法案》,投入 900 亿美元支持新能源,向光伏行业提供税收抵免 0.7 美元 / 瓦和电池 35 美元 /kWh 的补贴,2022 年再次推出《通胀削减法案》,未来十年补贴 3690 亿美元,将动力电池本土化率提升至 50%;
日本推出《绿色经济计划》,2014 年前投入 500 亿美元为丰田的氢燃料电池和夏普的光伏产业提供财政支持;2021 年推出《碳中和计划》,补贴海上风电项目;
2010 年、2023 年,韩国相继出台总额为 650 亿美元的《绿色增长战略》和《电池霸权计划》,以扶持三星 SDI、LG 新能源等韩国本土企业发展。
此外还有印度、巴西等国家,都在将新能源作为战略性产业,单从补贴金额上,欧美日韩远远超过国内补贴力度,但效果寥寥无几。
欧盟电池产能占比只有 18%,其关键材料多晶硅 80% 依赖中国进口;美国光伏组件产能只有国内产能的 10%,唯一的亮点就是用 4.65 亿美元贷款将特斯拉扶持起来;日本在动力电池领網域,全球市场份额只有 3%,而其押注的氢能并非主流趋势……
为什么欧美日韩新能源产业政策 " 崩盘 ",而中国新能源则在产能和技术上实现一家独秀?其原因不在金额,而是方法。
与欧美直接给厂商补贴的做法不同,国内的做法是刺激终端需求,如早期风光电与火力发电的差额,政府直接补贴,早期新能源汽车,政府直接补贴到消费端并在北京上海放开车牌限制。
这就会导致连锁反应,消费端需求增大,民营资本将会扩大产能和技术迭代,产能扩大均摊研发生产成本,导致价格下降,然后刺激新一轮需求,最终实现需求和生产的良性增长循环。
更重要的是,在欧美日韩等国家出台新政策推动新能源发展的同时,国内新能源政策支持已经结束,2021 年集中式光伏、陆上风电项目全面实现平价上网,不再享受国家电价补贴;2022 年财政部等四部委正式终止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
如今不论是光伏、风能还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国内已经实现了市场化经营。
" 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整个国家乃至大陆的经济命脉 ",1975 年基辛格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强调石油的重要性,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是社会保持稳定发展的润滑剂。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石油、煤炭等传统石化燃料已经有了被加速淘汰的趋势,石油开始被光伏、水电、核电等绿色能源所取代——社会发展的钥匙变成了 " 新能源 ",而如今,中国掌握了这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