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逝世24年,悼念他的离开,欢迎阅读。
如果评选当今作家中的 " 顶流 ",余华一定占据一席之地。
虽然书中的故事总是催泪,但他接受采访时,段子张口就来。
有人问他,假设 10 分是满分,会为《活着》这本书打几分时,余华则满脸认真地说:"9.4 分,剩下的 0.6 分要去问问那个豆瓣。"
他还是年轻人的 " 知心小狗 ",一句话就能消解年轻中内心积压的苦楚。
但如此洒脱乐观的余华,也有 " 割舍不下 " 的人,那就是史铁生。
史铁生去世十几年了,在节目里,余华听到 " 轮椅 " 两个字,马上表情颓丧,嘴里念叨着 " 铁生已经不在了 ",身上鲜艳的衣服仿佛也马上暗淡下去。
他看着大海喃喃自语:" 要是铁生在该多好。"
他办签售会,一个学生拿了史铁生的书来,他反应过来以后,马上划掉自己的名字,签上 " 铁生 "。
史铁生让余华念念不忘,不只是因为他们是至交好友,还因为他足够伟大。
莫言曾说,如果中国作协只养一个人,那个人就应该是史铁生。
那是一个足够伟岸的灵魂。
13 年前的今天,他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却在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无数人久久不能忘怀。
秋天的怀念
作为当之无愧的文坛巨匠,史铁生的最爱,其实并不是文学。
他曾经在书里写道:" 我第二喜欢足球,第三喜欢文学,第一喜欢田径。我能说出所有田径项目的世界纪录是多少,是由谁保持的,保持的时间长还是短。"
田径之王刘易斯为史铁生签名
但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把一份原本熠熠生辉的希望丢在泥泞之中肆意践踏。
史铁生出生在北京,父母都是知识分子,母亲在大学工作。
他从小就是 " 别人家的孩子 ",放在现在是妥妥的偶像剧男主角。
他十岁就获得作文比赛第一名,中学考进清华附中,精通物理,懂无线电,还是出了名的运动健将,特别擅长 80 米跨栏。
在赛场上,他总是用外八字跑法,像一头野牛般向前冲刺,每次都能拿下第一名。
如果不是因为后来那场剧变,不久之后的中国,或许会迎来一位优秀的田径运动员。
17 岁那年,史铁生自愿来到陕西延川县清平湾插队。
陕北条件恶劣,他住在阴冷的窑洞里,又因为长期顶着寒气干活,脊柱发生了病变。
有次在山上放牛时,他遇上了暴雨,被雨浇了个透心凉,第二天,因为高烧不退,他住进了医院。
后来,病情持续恶化,他不得不离开清平湾,转回北京,但北京医院的医疗技术,也没能拦截下天降的苦难。
他瘫痪了。
一下子从 " 狂奔的野牛 ",变成了失去双腿的残疾人,史铁生难以接受这个事实。
他变得非常容易暴怒,往日那些美好的事物,都会激起他的怒气。
望着天上北归的大雁,他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李谷一的歌声响起,他会把手里的东西摔向墙壁。
他自杀三次,曾一口吞下一整瓶药,疼得在床上打滚;他也曾伸手去摸电门,引得全院电灯同时熄灭。
鸡蛋羹被他扔向屋顶,床单被他撕成一条一条。
病情恶化时,医生告诉他,这病可能是肿瘤导致,如果不是,可能要截肢。
史铁生躺在病床上,天天用眼睛余光在天花板上写字,一个是 " 肿 ",一个是 " 死 "。
是母亲陪他度过最开始那段幽暗岁月。
幼年史铁生和母亲
史铁生出事时,母亲已经被下放到云南,她当时的部門归军宣队领导,一直不放她回京。
母亲一个人在离儿子几千公里的地方,经常一个人躲起来哭,痛恨自己的无能为力。
后来,母亲终于请下来了事假,从云南回来照顾史铁生,工资一度被停发。
为了治病,母亲卖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到处打听偏方,给史铁生又是洗,又是敷,又是熏,又是灸,但抱了多大希望,就换回多大失望。
她决定,救不回儿子的腿,起码也要救一救儿子的心。
为了让儿子可以出去看看世界,父亲请邻居设计了图纸,捧了图纸找遍了全城,跑了好多天,才找到一家愿意制作的加工部。
两个自行车轮、两个万向轮,还有数根废弃的铁窗框,就构成了史铁生第一架轮椅的雏形。
为了让儿子坐得更舒服,史铁生母亲为轮椅缝制了坐垫和靠背,后又求人在其两侧装上支架,撑起一面木板,充当书桌、饭桌和吧台。
平日里,她对说话十分注意,避免说出 " 跑 "" 踩 " 之类的动词,生怕刺痛史铁生内心之中最柔软的地方。
为了帮史铁生实现找到价值,避免觉得自己是 " 废人 ",母亲每天推着史铁生奔波在劳动局和知青办。
母亲对着工作人员卑微地说:" 孩子坐在轮椅上,也可以胜任很多工作的。"
结果有一个人不耐烦了,回怼一句:" 你回去再等等吧,我们这全须全尾的还分配不过来呢!"
后来,母亲好不容易帮史铁生找到一份临时工作,让他在街道工厂给人画用作出口的金漆彩蛋。
史铁生每天干半天,每月领十五块,这钱他用来补贴家用,给家人们买点小礼物,一干就是七年。
母亲还鼓励史铁生开始写作,她到处去给他借书,顶着雨雪推他去看电影,支持史铁生的爱好。
一个秋天的下午,母亲和史铁生约定,明天去北海看菊花,吃史铁生小时候爱吃的豌豆黄,然后悄悄出去了。
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
原来母亲早就患上了肝硬化,早已病入膏肓,只是一直瞒着史铁生。
医生告诉史铁生,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
史铁生三十岁时,他的第一篇小说发表,过了几年,另一篇小说获奖,但这些他在文学道路上的闪光,母亲都看不到了。
这成了他永远的遗憾。
" 我没死,全靠友谊 "
在亲情之外,支撑着史铁生的另一根 " 拐棍 ",是朋友们。
史铁生二十一岁那年,住进了友谊医院。
还在乡下插队的同学的信像雪花一样飞来,心中软硬兼施,劝骂并举,只是为了激起史铁生活下去的勇气。
已经转回北京的同学 " 神通广大 ",每天都来看他,即使在非探视日、没有探视证的情况下,也能溜进来,陪着他说话。
史铁生出院之后,每到周末,他的小屋里就会挤满了他的同学,他们聊天、唱歌、争论,热闹极了,驱散了屋子里的悲怆之气。
当史铁生的写作步入正轨之后,文学界的朋友们,更是把史铁生家当成了 " 据点 "。
1979 年春节,朋友们带他去《春雨》编辑部参加一回作家们的聚会。
那是一座古旧的小楼,木楼梯又窄又陡,青年作家们愣是喊着号子,把他连人带车抬上了二楼。
但让这些文学家和编辑们诧异的是,在印象里,遭此大难的人多半会怨天尤人,但史铁生却始终保持着乐观。
他和朋友们从文学聊到体育,从体育聊到旅游,还特喜欢聊吃的。
他指出羊肉还是牛街的好,酱牛肉还是白纸坊的地道,甚至连常营回民乡的李小老烧饼,他都一清二楚。
作家王安忆第一次去看他,原本以为史铁生会大发牢骚,结果史铁生从头到尾都在和他聊饺子。
有次大家聊得尽兴,史铁生拦着大家,说:" 都别走,我给大家伙儿做饭,做好吃的。"
他坐在轮椅上,撸起袖子开始炒菜,一面炒一面跟朋友说笑,几个朋友都被感动得潸然泪下。
用余华的话来说,史铁生是一个对世界没有任何恶意的人,反而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爱。
1995 年,《大家》杂志社举办文学奖,奖金 10 万元。
当时《大家》的主编希望刊登史铁生的《务虚笔记》,然而《务虚笔记》早已谈好将在《收获》杂志发布。
在《大家》主编的争取下,《收获》的主编把选择的权力交给史铁生。
当时史铁生生活正拮据,非常需要这笔钱,却坚持拒绝:" 我也不知道能写几部长篇,还是希望能够在《收获》上登。"
《大家》主编不甘心,打电话给史铁生的许多好友,但没有人能劝得动史铁生。
史铁生第一次长途跋涉,也是因为朋友。
史铁生双腿瘫痪后,家人一直避讳 " 跑 "" 走 " 等字眼,生怕刺激到他,余华却对他说:" 铁生,咱们踢球去啊!"
当时马原在辽宁文学院举办了一个活动,请了几位作家,余华、莫言、刘震云一起把铁生扛上了火车,喜欢足球甚于写作的史铁生,一路上兴奋不已。
到了球场,余华安排史铁生当守门员:" 你在这给我们待着,把球给守住!"
然后又跟另一队队员说:" 你们要是一脚把球踢到史铁生身上,他很可能被你们踢死。"
另一队生怕把史铁生踢坏了,就只敢防守不敢进攻,整场比赛下来,余华他们得了不少分。
这都是史铁生的 " 功劳 "。
后来史铁生在文章中写道:" 我是最差劲,但却是最快乐的守门员。"
那天晚上,朋友们还去农田里偷黄瓜,在水缸里洗一下就给史铁生送过去,史铁生咬了一口说," 我这辈子没有吃过这么新鲜的黄瓜 "。
那根黄瓜从摘下来到送到史铁生口中,还不到十分钟。
朋友们推着、背着、抬着史铁生,去过中国的许多地方,去过陕北,重游史铁生插队的清平湾;去过长春,见识了史铁生父亲总念叨的东北地标。
在南海舰队的鱼雷快艇,他见识了大海的波涛汹涌;在五台山上,他经历了汽车失控的危险一幕;后来,更是走遍了大半个美国。
他在书里写:" 二十一岁末尾,双腿彻底背叛了我,我没死,全靠着友谊。"
朋友们为他对生命的态度感动,但却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在轮椅上挣扎求生的病人,而是想和他一起看看更大的世界。
正如经常背史铁生参加笔会的苏童所说:" 我背着他,是背着一个文学圣洁的灵魂。"
但病魔并没有因此就轻易放过史铁生。
80 年代初,因为下肢麻痹,史铁生患上了肾衰,不得不插上导尿管,随身带着尿壶,身上总是会有尿味,免不了惹人嫌弃。
而且如果病情控制不住,会导致尿毒症,尿毒症晚期的终点,就是死亡。
即使如此,史铁生那时留下的照片,也总是带着灿烂的笑容。
" 双腿和爱情二选一,我还是要选择爱情 "
亲情与友情之外,爱情也为史铁生的人生涂上一层不一样的底色。
" 初识 " 史铁生,陈 | 希米只有 18 岁,还是一个学生,在西北大学读书。
有一天,她看到了一篇名为《爱情的命运》的文章,为之深深感动,给作者史铁生写了封信。
之后,两人相隔几千公里,当了 10 年的笔友,却从没见过面。
1989 年,史铁生病情恶化住进了医院,陈 | 希米到北京看他,对着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说:" 你是我想象中的样子。"
出院之后,史铁生向陈 | 希米表明心迹:" 若不是爱情,请你离开;若是,那么留下来,我们一起活出爱的荣耀。"
陈 | 希米留下了,很快两个人结成爱侣,没有豪华的婚礼,只有灵魂的契约。
陈 | 希米做史铁生的 " 双腿 ",推着他去看电影,在胡同里找他爱吃的小馆子,她推着轮椅的身影,遍布北京的大街小巷。
史铁生则把对妻子的满腔爱意都倾注在诗中:" 你来了黑夜才听懂期待,你来了白昼才看破藩篱。"
他还把陈 | 希米形容成 " 顺水漂来的孩子 "。
但他又说 : " 不是我捞起了她,是她捞起了我。"
史铁生在采访之中公开表示:" 要没她,别说写作了,我什么也干不成。"
在史铁生病重无法下床时,他说一句,妻子写一句,成了他的纸和笔。
史铁生的不少知名作品,都来自这一时期。
作家韩少功曾经说:"1991 年的文坛,即使只有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也足以让整个年度荣光无限。"
但就在史铁生沿着幸福的高峰攀登时,他的身体却每况愈下。
1998 年,史铁生的肾病演变成了尿毒症,只能靠透析维持生命,一个礼拜三次,每次四个半小时,如同上班。
他做了 9 年透析,遭受了 1000 多次针刺,动脉和静脉被扎成了蚯蚓状。
更难熬的是渴,因为患上肾病,他被限制饮水,但每次去透析,史铁生都要脱去 3 公斤水,血液之中的营养也随之而去,他时常感觉饥饿、寒冷。
透析期间,他只有四个上午可以用来写作,但他就这么在轮椅上、病床上用了 4 年时间,写出了著名的《病隙碎笔》。
在这本书里他写道:" 在双腿瘫痪只能坐轮椅时,怀念能跑能跳的日子;在长了褥疮的时候,怀念以前坐在轮椅上没有长褥疮的日子;在必须要透析的时候,怀念曾经长了褥疮,坐在轮椅上的日子。"
但他不是怨天尤人,只是为了阐释一个真理——" 人生无所谓幸与不幸,只是两种不同境遇的比较罢了 "。
史铁生的主治医生对这位患者非常钦佩:" 史铁生之后,谈生是奢侈,谈死是矫情。"
而陈 | 希米一直陪在史铁生身边,悉心照顾,在他透析时握紧他的手,给予他支持与力量。
史铁生还曾经立下遗嘱,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
他说:" 只要我身上有一样东西,能留下就留下。"
但捐献器官的条件十分苛刻,器官需要在从活体身上取下的 15 分钟内得到良好保存,不然就无法用于移植。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史铁生突发腦溢血,代表天津红十字会接受铁生捐赠器官的医生,从 130 多公里之外赶往北京。
史铁生强撑一口气,满脸憋得通红,一直坚持了 9 个多小时,直到红十字会的医生赶到才停止了呼吸。
停止呼吸后,史铁生分别捐赠了大腦、脊髓和肝脏。
2010 年,整个华北地区一共有 5 个人捐赠了人体器官,史铁生是第五个。
9 小时之后,史铁生的肝脏成功移植在天津一位肝病患者身上,那是生命的火尽薪传。
2010 年 12 月 31 日,寒风凛冽,是那一年的最后一天,距离他的 60 大寿只差 5 天。
但那一天的到来,他早已在书中做过描述:"死亡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自瘫痪之后,史铁生仿佛一生都在严寒之中度过,却为世界营造了一抹春色。
他凭借生命之中焕发的韧性,鼓舞和感动了无数人,有许多人靠着读他的文字,走出人生谷底期。
在寒风之中告别这个世界,史铁生内心的世界,或许正如他曾写下的句子:" 设若枝桠折断,春天惟努力生长。设若花朵凋残,春天惟含苞再放。"
【原文标题:《2023 年最后一天,悼念他的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