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社会经验:热搜第一!下班后“微信办公”算加班吗?法院判了,欢迎阅读。
职场上
利用微信等社交軟體工作
早已司空见惯
但一些公司在下班后或休息日
" 顺道 " 在微信上安排工作
让很多上班族吃不消
非工作时间
" 微信办公 " 算不算加班?
近日
" 中国普法 " 官方微信分享了一则案例
引发网友关注
近日,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劳动争议案,劳动者长期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以外通过微信等社交媒体工作,属于 " 隐性加班 ",用人部門应向劳动者支付加班费。
案件详情:
李小美(化名)于 2019 年 4 月 1 日入职北京某科技公司担任产品运营,双方签订劳动合同至 2022 年 3 月 31 日,其中约定李小美执行不定时工时制度。
后因加班问题,双方发生劳动争议。
李小美提交《假期社群官方账号值班表》、微信聊天记录、钉钉打卡记录,称其经常在下班后或假期,使用社交軟體与客户及员工沟通,公司应向其支付加班费。
公司认为,李小美在休息日值班时,主要负责在客户群中回答客户偶尔提出的问题,并非加班。
一审法院:
约定不定时工作制
公司不必支付加班费
李小美申请劳动仲裁,请求公司支付 500 多小时的加班费,共计 20.32 万元。劳动仲裁委不支持其请求。
李小美不服裁决,诉至法院,要求判决公司支付其延时加班费、休息日加班费、法定节假日加班费等合计 40 万元。
一审法院审理认为,由于李小美与公司在劳动合同中约定执行不定时工作制,法院不支持其主张休息日及延时加班费的请求。
关于法定节假日加班争议,一审法院审理认为:李小美仅提交了《假期社群官方账号值班表》,但主张加班的大部分日期并非法定节假日,且不能证明值班时的具体工作内容、工作时长。
最终,一审判决驳回李小美的全部诉讼请求。李小美不服,提起上诉。
二审法院:
微信工作超出简单沟通范畴
属于加班
二审法院审理认为,根据劳动部《关于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审批办法》规定,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必须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批。
本案中,虽然双方在合同中约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但公司未获得不定时工作制审批。
二审法院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及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劳动者工作模式越来越灵活,可以通过电腦、手机随时随地提供劳动,不再拘束于用人部門提供的工作地点、办公工位,特别是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以外利用微信等社交軟體开展工作等情况并不鲜见。
对于此类劳动者隐形加班问题,不能仅因劳动者未在用人部門工作场所工作而否定加班,应虚化工作场所概念,综合考虑劳动者是否提供实质工作内容认定加班情况。
如果劳动者在非工作时间使用社交軟體工作超出一般简单沟通的范畴,劳动者付出实质性劳动内容,或者使用社交軟體工作具有周期性和固定性,明显占用了劳动者休息时间,应当认定为加班。
本案中,根据李小美提供的微信记录等证据分析,李小美利用社交軟體工作已经超出简单沟通范畴,且《假期社群官方账号值班表》能够证明其工作内容具有周期性和固定性,有别于临时性、偶发性的一般沟通,体现了用人部門管理用工的特点,应当认定构成加班,公司应支付加班费。
同时,二审法院认为,劳动者在加班时亦可从事其他生活活动,以全部时长作为加班时长有失公平,应当酌定公司支付的加班费数额。
最终,二审法院判决公司支付李小美加班费 3 万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