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为什么音乐节的分区售票越来越离谱了?,欢迎阅读。
文 | 音乐先声,作者 | 丁茜雯,编辑 | 范志辉
" 分区分得比我的人生还要乱。"
时隔多日,即便春浪音乐节西安站举办一波三折最终取消,但乐迷对于其上海站分区售票的行为依然大为不满,并送上了热搜。根据官方公开的示意图所示,整个音乐节场地按照票价的三六九等严格区分出了 A、B、C、D、E、F 和普通区七个区網域,每个区網域所能容纳的人数也有所限制。
其中,A、B、C、 D 四个区網域票价均为一档,分别为预售票 598 元、正价票 698 元,;E、F 区则为预售 548 元、正价 648 元;而普通区则为预售 498 元、正价 598 元。说白了,便是在 VIP 票的层次上加设了 VVIP。
但令乐迷不满的原因,除了不同档位之间价格差异不大,体验却差距巨大,更在于即便买了最贵的 "VVIP",也并不代表着必然占据有利观演位置。在其示意图中,C 区、D 区均离舞台较远,而 E 区与 F 区更是設定在了舞台两侧,至于普通区则位于场地最末端,也被乐迷吐槽为 " 电视机观演位置 "。
对井喷之中的音乐节而言,分区还是不分,已然是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越来越离谱的 " 分区战术 "
事实上,音乐节的 " 分区宇宙 " 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乐迷不满也并非今年才开始出现的。
只是在今年音乐节过热的现状下,乐迷权利意识更高,也由此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更大声量的讨论。
自 2018 年以来,草莓音乐节便开始尝试推行 Pro 票与普通票,而 Pro 票包含着单日预售票、周边礼包、VIP 前排观演区、VIP 专属独立休息区、可提前 15 分钟入场的专属检票通道、专属卫生间与存包处等现场福利,基本上涵盖了乐迷在一场音乐节内的刚需条件,单日 Pro 票也比普通票单张高出 200 元以上,维持在 600 元以上。
简单来说,此前的大部分音乐节仅設定 VIP 票和普通票两类票档,来进行观演区網域和观演福利的划分。
直到过去几年,在疫情期间,音乐节也因防疫问题被迫缩减入场人数和举办场次,同样也开启了 VIP 区、限流区、开放区等多种票。这也成为了部分音乐节坐地起价的理由之一,观演区網域越靠前价格也就越高。
在 " 物以稀为贵 " 的供求关系下,音乐节这种分区的設定乐迷也并非不能接受。例如,2020 年期间,草莓音乐节便尝试推出单日 680 元、限量 600 人的 Pro 区,以及单日 460 元、限量 700 人的限流区以及单日在 360 元至 460 元不等的开放区,同样是悉数售罄。
但在这个过程中,同样也有借着分区的名义涨价过猛的现象。比如去年成都仙人掌音乐节单日票价 1299 元、双日 VIP 票价最高达 2999 元,还首创最高 12 期的分期模式,被网友直呼 " 直接抢钱 ",主办方也被贴上 " 演出刺客 " 的标签。
随着演出市场回归常态,越来越多的音乐节却本着 " 一年赚回三年钱 " 的想法,绞尽腦汁对观演场地进行细致划分。比如星巢秘境音乐节、太湖湾音乐节等,均不约而同将观演区網域进行详细划分,达到更为精准的吞吐量。
更有甚者,将相对优惠的多日通票选项取消,转为单日票与分区绑定的套餐,如若乐迷想要在多日演出中占据优势位置,则就需要历经多次抢票。其中,也有部分音乐节限制区網域流通,即便是同等价位的区網域,也不得进行人员流动,将乐迷 " 画地为牢 "。
这种复杂的分区战术,也令乐迷吃不消。参与此番上海春浪音乐节购票过程的网友 " 宇宙守恒 " 便表示,为了安溥、吴青峰、徐佳莹等音乐人,想要购买两日通票时发现均为单日票,十分无奈," 抢票那天我的手都在发抖,因为要分开下单两天 A 区或是 B 区的前排票,E 区与 F 区虽然与 AB 两区同价但位置很靠后。票价高还可以忍受一点,凭白无故让我在买票这件事上花费超出以往还要多的时间和精力,我无法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票价上涨、严格分区的背后,部分音乐节也开启了分区售票对应福利的精细化。 如上文所述,VIP 票对应的是更为便利、快捷、舒适的现场体验,在此之外,不少音乐节为吸引乐迷大量购买 VIP 票,增加福利内容的吸引力。比如在 8 月 12 日举办的重庆仙女山音乐节,VIP 票便推出普通 VIP 票与精品 VIP 票,其中精品 VIP 票便含有艺人签名照、露营帐篷住宿一晚,双日售价高达 1688 元。
在高票价难以回落的现实下,精准拿捏乐迷心理的观演分区是否具有性价比、获得乐迷认可,其实也影响着消费者的决策。稍有不当,便容易玩脱了,口碑崩塌。
到底该不该分区售票?
在豆瓣、微博等社交平台网友发起的关于音乐节分区的讨论中,不乏清一色的批评声,而分区售票的音乐节千千万,真正能持续吸引乐迷买单的音乐节少之又少。
目前来看,像是倚赖豪华演出规模的太湖湾音乐节、草莓音乐节等,即便是多区售票也获得了乐迷一定的 " 宽容 ",复购情况相对乐观。比如其将于国庆假期举办的第七届太湖湾音乐节,就因有周深、吴青峰、成都集团、活死人、陈绮贞、二手玫瑰等头部音乐人,其在 7 月 14 日开票当日全部票种便均售罄。一定程度上,这种 " 年年骂年年去 " 的现状,离不开其品牌声誉、固定粉丝储量的优势。
但随着分区售票愈加频繁、艺人阵容愈加同质化,相对来说为阵容买单也并非万能牌了,尤其对于新品牌而言,更难在乐迷群体中树立起口碑。在过度满足的氛围下,消费群体的审美疲劳也必然会达到临界点,而一些不设分区、艺人规模一样豪华、价位相似的音乐节,也就成为了乐迷同等选项中的 " 优选 "。
比如刚过去的阿那亚 · 虾米音乐节,便因不设观演分区收获乐迷一定肯定," 其实是区分了 VIP 票与普票,但划分的是休息区、检票通道等内容,观演区網域不管是票种不同还是普通乐迷、艺人明星,都是随意流动的。"
在现场观演时偶遇山羊皮乐队、魏如萱的乐迷 Wind 表示,这反而是一个很新的体验," 因为不分区了,大家都很随意,名人也是如此,都没有了特权也就等于是都拥有了特权,也就没有一定要占好位置不动的执念了。" 在他看来,这也大大放松了其观演的紧迫感,能够更放松地去观看演出。
但站在主办方角度来看,分区售票也具有多层次的原因。
一方面," 一年赚回三年票房 " 的因素使然 ,考虑到艺人成本的暴增,部分音乐节为了吃回红利达到盈利需求,不免在眼下井喷燥热的音乐节市场中涨价、分区。比如在月亮组一则热帖中便爆出,某些参与录制《乐队的夏天 3》的乐队,在节目还未定档前,出场费用便借此报价走高,早前几万的演出费用涨至 10 倍以上。
另一方面,也是在于 " 不得已而为之 "。 因部分城市相关部门防控、安保需求,可售卖票量也有所限制,不少音乐节不得不将人流因素包含在售票定价、分区之中,并設定多重观演福利来引导乐迷购买观演更加优质的区網域门票,以此达到平衡。比如上海春浪音乐节的分区划分,便被传出是顺应上海有关部门建议下进行的人流把控,将一个区網域的人流划定在可控范围。
不过有意思的是,随着人流被划定区網域进行分流,且乐迷不可流通,不少音乐节场内美食区、赞助区也相应設定在不同的区網域内,大大增加了摊位、招商的可能性。比如上海春浪音乐节,便是一个区網域对应一个美食区,而七个分区内的美食区摊位费用也在 2.5 万元至 5 万元不等,侧面来看,这无形之中也是在限定区網域内 乐迷的最低消费水平,对此,不少乐迷便难以接受。
毕竟,在价格、分区等因素之外,乐迷最为看重的还是音乐节能不能为乐迷带来符合预期的体验感。" 普票的结局就是只能看副屏,价格限制可以理解,但即便是副屏,有的音乐节也难以做到一视同仁,螢幕不清晰、声音效果差或者干脆黑屏延迟,都是很常见的。"
据了解,部分音乐节为节省成本,舞台搭建中所使用设备未必能够达到不失真、传播广泛等特性,在分区限流的规则下," 电视机 " 或是 " 望远镜 " 区網域的普通区乐迷或也难以拥有良好的观演体验。
体验过 " 望远镜 " 感的 Wind 便表示," 音乐节本来就是跑来跑去,可以去前面感受被乐器震撼、人声的感觉,也可以去后面认真看景听声。因为没有买到 A、B 区網域的票,我只能在控台附近的普票区,说实话很扁平的听感。"
如此一来,这些堪称糟糕的现场体验,再加上限制区網域内的活动,牺牲了观演自由,也让越来越多的乐迷频繁抗议发声不愿做韭菜。更不用说售票结束再公布分区位置的现象,也令乐迷逐渐失去信任度。
结语
音乐节的分区模式,也有逐渐往演唱会靠拢的趋势。
所谓的 A、B 区票与普票分类,已然像是看台票、内场票一般;而视野不佳但距离舞台较近的两侧区網域门票,也与现下部分艺人演唱会售卖的遮挡票类似。但这种开盲盒的方式,也打破了音乐节的自由特征以及可公平交流的场網域价值。
毕竟,音乐节更像是一个短暂的乌托邦,依靠分区将乐迷划分为三六九等,实际上也是在损耗音乐节本身的价值,跟拼盘演出也没有什么区别了。
不管是不得已还是利益至上,逐渐离谱的分区售票玩法,或许能成为促使乐迷消费回归理性的一大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