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学经验:100岁,她第一次当妈(不是题图这位),欢迎阅读。
欢迎收看自然小喇叭栏目的第 80 期,在过去的半个月里,我们搜罗了以下值得一看的自然新闻和研究:
1)极度濒危的陆龟,100 岁首次当妈
2)古代鱼龙化石,肚里有对双胞胎
3)地球上最大的鱿鱼再次出现
4)倭黑猩猩会创造词组
4)城里鸟比野外的鸟更漂亮
5)南极采集到大量奇特海洋生物
百岁当妈
100 岁的陆龟,第一次当妈了!
这位高龄当妈的陆龟,名字就叫妈咪(Mommy),是一只极度濒危的西部圣克鲁斯加拉帕戈斯象龟。她从 1932 年就入住美国的费城动物园,已经在这里生活了 93 年。没有人知道它的具体年龄,估计它现在大约 100 岁,是美国所有动物园中首次产仔年龄最大的雌性象龟。
大约 100 岁大的雌性西部圣克鲁斯加拉帕戈斯象龟(Chelonoidis niger porteri)妈咪 | Philadelphia Zoo
她孩子的父亲叫阿布拉佐(Abrazzo),年龄也在 100 岁左右。陆龟和其他爬行动物在成年后,终身都会保持繁殖能力,百岁生娃也属于正常现象。科学家估计,加拉帕戈斯象龟的寿命在 100 岁到 200 岁之间,根据纪录目前最长寿的象龟活了 176 岁。
从 2023 年开始,妈咪已经产下过 4 窝卵,但是之前的 3 窝卵全都没有成功发育。2024 年 11 月,它生下了 16 枚卵,工作人员把卵挖出来进行人工孵化。幼龟的性别取决于卵孵化时的温度,在高温下更容易产生雌性。于是,工作人员把一半的卵在高温下孵化,一半在低温下孵化,希望得到一半雌性一半雄性,最近已经成功孵化的幼龟都是雌性。
出生的幼龟将在 4 月 23 日——妈咪来到动物园的 93 周年纪念日公开亮相 | Philadelphia Zoo
加拉帕戈斯象龟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陆龟,西部圣克鲁斯加拉帕戈斯象龟是其中的一个亚种。在妈咪成功生下孩子之前,美国所有动物园总共只有 44 只西部圣克鲁斯加拉帕戈斯象龟。这些幼龟的诞生,代表着一个新的遗传谱系,也给这个物种带来了新的希望。
古代鱼龙怀胎
一条死在白垩纪的鱼龙,化石遗骸中竟然有一对双胞胎。
鱼龙是大型海生爬行动物,还是卵胎生动物。它们的外形和现在的海豚相似,而且像海豚一样呼吸空气。这具化石于 2009 年发现于智利南部,被命名为菲奥娜(Fiona)。科学家当时就发现,化石的肋骨之间也有骨骼,说明里面有胎儿。直到 2022 年,菲奥娜被完全挖掘出来,科学家才开始进一步的研究。
豪氏肌短鳍鱼龙(Myobradypterygius hauthali)菲奥娜的复原图 | Mauricio Á lvare
CT 扫描显示,这条身长 3.5 米的鱼龙,体内胎儿的椎骨高度大约 1.5 厘米,按比例估算,胎儿的体型比一般更大。
早期的鱼龙是头先出生的,但菲奥娜体内胎儿的朝向却是相反的,说明这一时期鱼龙生产时是尾巴先推出。这是适应海洋环境的结果:新生儿需要呼吸新鲜空气,如果出生时是头先出来,在整个分娩过程中,头部可能早早暴露在水里,但身体还没出来,导致无法游到水面换气,可能会被呛水或者窒息。现代的鲸和海豚这类海洋哺乳动物,也是尾巴先出生。
鱼龙菲奥娜的化石 | Judith Pardo-P é rez
除了腹中的胎儿,科学家还在化石中发现了菲奥娜的最后一顿饭——小鱼的残骸。这是非常罕见的直接食物证据,可以帮我们了解白垩纪鱼龙的饮食习惯。
倭黑猩猩创造词组
像人类一样,倭黑猩猩也能创造出词组。
在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用语言学的方法调查了野生倭黑猩猩的叫声,发现它们可以用叫声的组合来表达复杂的含义。首先,科学家确定了单个叫声的含义,也就相当于创造出了一本倭黑猩猩的 " 叫声词典 "。接着,他们研究了倭黑猩猩将叫声组合起来以后表达的意思,发现组合后的意思和单个叫声有关但更加复杂,说明它们的语言也具有 " 组合性 "。
倭黑猩猩用叫声交流 | Lukas Bierhoff / Kokolopori Bonobo Research Project
语言的组合性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我们可以通过把词汇或语言部門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创造出新的、更复杂的意义。比如," 小狗 "、" 门 "、" 叫 " 这些词,组合成 " 小狗在门外叫 ",就表达了比单个词本身更复杂的意思,从而可以用有限的词汇表达无限的思想。在这之前,科学界一直认为,组合性是人类语言不同于其他动物 " 叫声 " 的重要因素,这项研究第一次发现倭黑猩猩的语言也有相同的特征。
在大约 700 万 -1300 万年前,人类和倭黑猩猩有着共同的祖先。这说明我们的祖先至少在 700 万年前就学会了语言的组合性,远远早于人类语言的出现。
城里鸟更鲜艳
生活在城里的鸟更会 " 穿搭 "。
在一项新研究里,科学家研究了全球超过 1200 个鸟类物种的羽毛颜色以及它们的栖息地,试图找出生活在城市地区和野外的鸟类有什么外表上的区别。结果发现,生活在城市中的鸟色彩更鲜艳,颜色的多样性更高,而外表朴素的棕色鸟类则在野外自然环境中更常见。
在澳大利亚城市中常见的蓝脸吸蜜鸟,色彩鲜艳 | Kaspar Delhey / MPI for Biological Intelligence
科学家认为,这可能和栖息地的环境有关。一方面,城市的森林覆盖率低,人造光更多,而且还会出现混凝土、沥青、广告牌之类的人造背景,声音传递也不如野外有效,因此有些鸟类会更多依据外貌来选择伴侣,外貌就变得更加重要。另一方面,在城市地区,猛禽、蛇这类天敌会少得多,鸟类不用太依赖伪装来保护自己。
如此一来,原本在野外不那么占优势的毛发颜色,在城市中反而变得有利,人造环境就这样潜移默化地改变了鸟类的演化方向。
像白喉短嘴旋木雀这样棕色的森林鸟类,通常在城市地区很难生存 | Kaspar Delhey / MPI for Biological Intelligence
之前的研究发现,城市的鸟类颜色更亮丽,可能是因为它们的饮食中含有更多造色的营养物质。它们在城市中频繁接触到人类的食物,甚至直接被人类投喂,因此食用了更多含有 β - 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的果蔬或鸟食,羽毛的色彩因而变得更鲜艳。
巨型鱿鱼再现
地球上最重的无脊椎动物,终于又在南极出现了!
它就是大王酸浆鱿,体长可以达到 10-14 米,堪比一辆半挂车,体重可以达到半吨。它们还是已知的眼睛最大的动物之一,眼睛的直径可以达到 30-40 厘米,大得像个足球。这样的大眼睛可以在深海的微光中捕捉到微弱的变化,比如远处捕食者靠近时的阴影。
最近科考船拍摄到的大王酸浆鱿(Mesonychoteuthis hamiltoni)宝宝 | ROV SuBastian / Schmidt Ocean Institute
这次科考船拍摄到的大王酸浆鱿还是幼体,体长只有 30 厘米,被发现时正悠悠地在南极洲水深 600 米处游动。一般来说,小时候它们会生活在约 500 米深的水下,随着逐渐长大,它们会在更深处生活,一般在 1000 米以下的深海,因此人类很难观测到它们。
2007 年捕捞到的有史以来最完整的大王酸浆鱿,目前保存于新西兰的博物馆 | Scotted400 / Wikimedia Commons
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大王酸浆鱿的自然栖息地拍摄到它们,距离它们在 1925 年首次被人类发现,已经过去了整整一个世纪。第一次发现大王酸浆鱿,是由于人们在一条抹香鲸的胃里发现了它的两条触手,此后人们发现的标本也大多来自鲸腹或者渔网误捞。2007 年,一艘渔船在南极捕获了一只长达 10 米的大王酸浆鱿,是人们首次捕捉到完整的活体大王酸浆鱿。
南极海底世界
同样在南极,另一拨科学家则捕获了海里的 " 猪 " 和 " 蝴蝶 "。
最近,澳大利亚的科学家乘坐破冰船,从南极洲的海底捕获了很多奇特生物。其中长得最奇怪的是 " 海猪 " ——这其实是一种海参,生活在 1 千米至 6 千米的海底,因为长得又胖又圆,形似猪,故有了海猪的俗称。
海猪 | Pete Harmsen / Australian Antarctic Division
科学家还捕捞到了海蝶,它们属于有壳翼足亚目,在海里移动时就像翩翩飞舞的蝴蝶。巧的是,这次采集到的一只海蝶,在船上的水族箱里产了卵,科学家首次得以观察海蝶卵的发育过程。
海蝶 | Pete Harmsen / Australian Antarctic Division
除了海猪和海蝶,破冰船还采集到了手掌大的海蜘蛛、餐盘大的海星,以及当地特有的章鱼物种。
很多打捞上来的标本可能是新发现 | Australian Antarctic Division
这次从海底打捞上来的很多生物标本,对科学界来说可能都是新发现。除了海洋生物,他们还采集了海水样本,用来分析不同深度海水的氧气含量、金属含量和盐度,从而研究气候变化对海洋的影响。
自然爱好者们,邀请你一起免费旅游!
大家好呀~我是你们的 " 野朋友 ",我是那些与你生活在同一地球的野生动物们。4 月 22 日是世界地球日,我想在现实世界中和你们见一面。
腾讯野朋友联合果壳、果壳自然面向全网招募「野朋友生态探客」!
我们寻找会拍会玩的创作者们,和野朋友组队解锁「荒野秘境 × 城市伊甸园」的探索之旅!两种场景、三种玩法,沉浸式体验野朋友奇妙生活,用你的镜头捕捉自然的心跳~
探索路线抢先看
荒野秘境:四川老河沟大熊猫国家公园(5 月 13 日 - 5 月 15 日)
跟着资深巡护员进山追踪「老河沟五霸」,体验专业巡护工作:识别动物足迹、夜观山林神兽!还能和 AI 识别模型 PK " 找动物 " 技能,看谁先发现大熊猫的憨萌身影~
️ 城市伊甸园:开启双城自然地图(5 月 12 日)
●深圳郊野:在繁华都市探索城市中心的生态宝藏,用不一样的视角感受深圳的自然魅力!
●北京湿地:穿梭于北京湿地,夜探那些隐匿在城市绿洲中的精灵,在钢筋水泥中邂逅一场自然的浪漫!
博主专属福利
✅ 深度野趣体验:专业向导 + 专家带队 +AI 技术加持,解锁小众自然秘境,不错过精彩瞬间!
✅ 全程无忧畅玩:差旅全包 + 神秘伴手礼,你只负责带着发现惊喜的眼睛出发!
✅ 跨圈社交机会:和不同创作者相遇,碰撞灵感火花~
招募要求(快看看你符不符合!)
⏰ 招募时间:4 月 22 日 - 4 月 29 日
全平台粉丝≥ 5000(视频类优先);
不限内容创作领網域,只要你热爱自然,有户外拍摄经验,镜头感 up!
能产出高质量视频 / 笔记,活动后按时交作业~
时间灵活,可参与对应行程。
⏰ 出发时间:三场说走就走的自然探索,等你来 pick 路线!老河沟:5 月 13 日 - 5 月 15 日(全国不限地方出发)
深圳、北京 - 5 月 12 日(优先深圳、北京在地博主)
报名方式
机会难得,名额有限!
快来加入野朋友,成为首批「野朋友生态探客」,用镜头做桥梁,让更多人看见野朋友的奇妙世界~
参考文献
[ 1 ] https://www.philadelphiazoo.org/news/four-critically-endangered-galapagos-tortoises-hatch-at-philadelphia-zoo/
[ 2 ]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02724634.2024.2445705
[ 3 ] https://schmidtocean.org/first-colossal-squid-footage/
[ 4 ]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v1170
[ 5 ]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ele.70106
[ 6 ] https://www.abc.net.au/news/2025-04-03/nuyina-scientists-collect-antarctic-sea-creatures-denman-glacier/105130020
作者:猫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