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100歲,她第一次當媽(不是題圖這位),歡迎閱讀。
歡迎收看自然小喇叭欄目的第 80 期,在過去的半個月裡,我們搜羅了以下值得一看的自然新聞和研究:
1)極度瀕危的陸龜,100 歲首次當媽
2)古代魚龍化石,肚裡有對雙胞胎
3)地球上最大的鱿魚再次出現
4)倭黑猩猩會創造詞組
4)城裡鳥比野外的鳥更漂亮
5)南極采集到大量奇特海洋生物
百歲當媽
100 歲的陸龜,第一次當媽了!
這位高齡當媽的陸龜,名字就叫媽咪(Mommy),是一只極度瀕危的西部聖克魯斯加拉帕戈斯象龜。她從 1932 年就入住美國的費城動物園,已經在這裡生活了 93 年。沒有人知道它的具體年齡,估計它現在大約 100 歲,是美國所有動物園中首次產仔年齡最大的雌性象龜。
大約 100 歲大的雌性西部聖克魯斯加拉帕戈斯象龜(Chelonoidis niger porteri)媽咪 | Philadelphia Zoo
她孩子的父親叫阿布拉佐(Abrazzo),年齡也在 100 歲左右。陸龜和其他爬行動物在成年後,終身都會保持繁殖能力,百歲生娃也屬于正常現象。科學家估計,加拉帕戈斯象龜的壽命在 100 歲到 200 歲之間,根據紀錄目前最長壽的象龜活了 176 歲。
從 2023 年開始,媽咪已經產下過 4 窩卵,但是之前的 3 窩卵全都沒有成功發育。2024 年 11 月,它生下了 16 枚卵,工作人員把卵挖出來進行人工孵化。幼龜的性别取決于卵孵化時的溫度,在高溫下更容易產生雌性。于是,工作人員把一半的卵在高溫下孵化,一半在低溫下孵化,希望得到一半雌性一半雄性,最近已經成功孵化的幼龜都是雌性。
出生的幼龜将在 4 月 23 日——媽咪來到動物園的 93 周年紀念日公開亮相 | Philadelphia Zoo
加拉帕戈斯象龜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陸龜,西部聖克魯斯加拉帕戈斯象龜是其中的一個亞種。在媽咪成功生下孩子之前,美國所有動物園總共只有 44 只西部聖克魯斯加拉帕戈斯象龜。這些幼龜的誕生,代表着一個新的遺傳譜系,也給這個物種帶來了新的希望。
古代魚龍懷胎
一條死在白垩紀的魚龍,化石遺骸中竟然有一對雙胞胎。
魚龍是大型海生爬行動物,還是卵胎生動物。它們的外形和現在的海豚相似,而且像海豚一樣呼吸空氣。這具化石于 2009 年發現于智利南部,被命名為菲奧娜(Fiona)。科學家當時就發現,化石的肋骨之間也有骨骼,說明裡面有胎兒。直到 2022 年,菲奧娜被完全挖掘出來,科學家才開始進一步的研究。
豪氏肌短鳍魚龍(Myobradypterygius hauthali)菲奧娜的復原圖 | Mauricio Á lvare
CT 掃描顯示,這條身長 3.5 米的魚龍,體内胎兒的椎骨高度大約 1.5 厘米,按比例估算,胎兒的體型比一般更大。
早期的魚龍是頭先出生的,但菲奧娜體内胎兒的朝向卻是相反的,說明這一時期魚龍生產時是尾巴先推出。這是适應海洋環境的結果:新生兒需要呼吸新鮮空氣,如果出生時是頭先出來,在整個分娩過程中,頭部可能早早暴露在水裡,但身體還沒出來,導致無法遊到水面換氣,可能會被嗆水或者窒息。現代的鲸和海豚這類海洋哺乳動物,也是尾巴先出生。
魚龍菲奧娜的化石 | Judith Pardo-P é rez
除了腹中的胎兒,科學家還在化石中發現了菲奧娜的最後一頓飯——小魚的殘骸。這是非常罕見的直接食物證據,可以幫我們了解白垩紀魚龍的飲食習慣。
倭黑猩猩創造詞組
像人類一樣,倭黑猩猩也能創造出詞組。
在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用語言學的方法調查了野生倭黑猩猩的叫聲,發現它們可以用叫聲的組合來表達復雜的含義。首先,科學家确定了單個叫聲的含義,也就相當于創造出了一本倭黑猩猩的 " 叫聲詞典 "。接着,他們研究了倭黑猩猩将叫聲組合起來以後表達的意思,發現組合後的意思和單個叫聲有關但更加復雜,說明它們的語言也具有 " 組合性 "。
倭黑猩猩用叫聲交流 | Lukas Bierhoff / Kokolopori Bonobo Research Project
語言的組合性是語言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指的是我們可以通過把詞匯或語言部門按照一定的規則組合起來,創造出新的、更復雜的意義。比如," 小狗 "、" 門 "、" 叫 " 這些詞,組合成 " 小狗在門外叫 ",就表達了比單個詞本身更復雜的意思,從而可以用有限的詞匯表達無限的思想。在這之前,科學界一直認為,組合性是人類語言不同于其他動物 " 叫聲 " 的重要因素,這項研究第一次發現倭黑猩猩的語言也有相同的特征。
在大約 700 萬 -1300 萬年前,人類和倭黑猩猩有着共同的祖先。這說明我們的祖先至少在 700 萬年前就學會了語言的組合性,遠遠早于人類語言的出現。
城裡鳥更鮮豔
生活在城裡的鳥更會 " 穿搭 "。
在一項新研究裡,科學家研究了全球超過 1200 個鳥類物種的羽毛顏色以及它們的栖息地,試圖找出生活在城市地區和野外的鳥類有什麼外表上的區别。結果發現,生活在城市中的鳥色彩更鮮豔,顏色的多樣性更高,而外表樸素的棕色鳥類則在野外自然環境中更常見。
在澳大利亞城市中常見的藍臉吸蜜鳥,色彩鮮豔 | Kaspar Delhey / MPI for Biological Intelligence
科學家認為,這可能和栖息地的環境有關。一方面,城市的森林覆蓋率低,人造光更多,而且還會出現混凝土、瀝青、廣告牌之類的人造背景,聲音傳遞也不如野外有效,因此有些鳥類會更多依據外貌來選擇伴侶,外貌就變得更加重要。另一方面,在城市地區,猛禽、蛇這類天敵會少得多,鳥類不用太依賴偽裝來保護自己。
如此一來,原本在野外不那麼占優勢的毛發顏色,在城市中反而變得有利,人造環境就這樣潛移默化地改變了鳥類的演化方向。
像白喉短嘴旋木雀這樣棕色的森林鳥類,通常在城市地區很難生存 | Kaspar Delhey / MPI for Biological Intelligence
之前的研究發現,城市的鳥類顏色更亮麗,可能是因為它們的飲食中含有更多造色的營養物質。它們在城市中頻繁接觸到人類的食物,甚至直接被人類投喂,因此食用了更多含有 β - 胡蘿卜素等營養物質的果蔬或鳥食,羽毛的色彩因而變得更鮮豔。
巨型鱿魚再現
地球上最重的無脊椎動物,終于又在南極出現了!
它就是大王酸漿鱿,體長可以達到 10-14 米,堪比一輛半挂車,體重可以達到半噸。它們還是已知的眼睛最大的動物之一,眼睛的直徑可以達到 30-40 厘米,大得像個足球。這樣的大眼睛可以在深海的微光中捕捉到微弱的變化,比如遠處捕食者靠近時的陰影。
最近科考船拍攝到的大王酸漿鱿(Mesonychoteuthis hamiltoni)寶寶 | ROV SuBastian / Schmidt Ocean Institute
這次科考船拍攝到的大王酸漿鱿還是幼體,體長只有 30 厘米,被發現時正悠悠地在南極洲水深 600 米處遊動。一般來說,小時候它們會生活在約 500 米深的水下,随着逐漸長大,它們會在更深處生活,一般在 1000 米以下的深海,因此人類很難觀測到它們。
2007 年捕撈到的有史以來最完整的大王酸漿鱿,目前保存于新西蘭的博物館 | Scotted400 / Wikimedia Commons
這是人類第一次在大王酸漿鱿的自然栖息地拍攝到它們,距離它們在 1925 年首次被人類發現,已經過去了整整一個世紀。第一次發現大王酸漿鱿,是由于人們在一條抹香鲸的胃裡發現了它的兩條觸手,此後人們發現的标本也大多來自鲸腹或者漁網誤撈。2007 年,一艘漁船在南極捕獲了一只長達 10 米的大王酸漿鱿,是人們首次捕捉到完整的活體大王酸漿鱿。
南極海底世界
同樣在南極,另一撥科學家則捕獲了海裡的 " 豬 " 和 " 蝴蝶 "。
最近,澳大利亞的科學家乘坐破冰船,從南極洲的海底捕獲了很多奇特生物。其中長得最奇怪的是 " 海豬 " ——這其實是一種海參,生活在 1 千米至 6 千米的海底,因為長得又胖又圓,形似豬,故有了海豬的俗稱。
海豬 | Pete Harmsen / Australian Antarctic Division
科學家還捕撈到了海蝶,它們屬于有殼翼足亞目,在海裡移動時就像翩翩飛舞的蝴蝶。巧的是,這次采集到的一只海蝶,在船上的水族箱裡產了卵,科學家首次得以觀察海蝶卵的發育過程。
海蝶 | Pete Harmsen / Australian Antarctic Division
除了海豬和海蝶,破冰船還采集到了手掌大的海蜘蛛、餐盤大的海星,以及當地特有的章魚物種。
很多打撈上來的标本可能是新發現 | Australian Antarctic Division
這次從海底打撈上來的很多生物标本,對科學界來說可能都是新發現。除了海洋生物,他們還采集了海水樣本,用來分析不同深度海水的氧氣含量、金屬含量和鹽度,從而研究氣候變化對海洋的影響。
自然愛好者們,邀請你一起免費旅遊!
大家好呀~我是你們的 " 野朋友 ",我是那些與你生活在同一地球的野生動物們。4 月 22 日是世界地球日,我想在現實世界中和你們見一面。
騰訊野朋友聯合果殼、果殼自然面向全網招募「野朋友生态探客」!
我們尋找會拍會玩的創作者們,和野朋友組隊解鎖「荒野秘境 × 城市伊甸園」的探索之旅!兩種場景、三種玩法,沉浸式體驗野朋友奇妙生活,用你的鏡頭捕捉自然的心跳~
探索路線搶先看
荒野秘境:四川老河溝大熊貓國家公園(5 月 13 日 - 5 月 15 日)
跟着資深巡護員進山追蹤「老河溝五霸」,體驗專業巡護工作:識别動物足迹、夜觀山林神獸!還能和 AI 識别模型 PK " 找動物 " 技能,看誰先發現大熊貓的憨萌身影~
️ 城市伊甸園:開啟雙城自然地圖(5 月 12 日)
●深圳郊野:在繁華都市探索城市中心的生态寶藏,用不一樣的視角感受深圳的自然魅力!
●北京溼地:穿梭于北京溼地,夜探那些隐匿在城市綠洲中的精靈,在鋼筋水泥中邂逅一場自然的浪漫!
博主專屬福利
✅ 深度野趣體驗:專業向導 + 專家帶隊 +AI 技術加持,解鎖小眾自然秘境,不錯過精彩瞬間!
✅ 全程無憂暢玩:差旅全包 + 神秘伴手禮,你只負責帶着發現驚喜的眼睛出發!
✅ 跨圈社交機會:和不同創作者相遇,碰撞靈感火花~
招募要求(快看看你符不符合!)
⏰ 招募時間:4 月 22 日 - 4 月 29 日
全平台粉絲≥ 5000(視頻類優先);
不限内容創作領網域,只要你熱愛自然,有戶外拍攝經驗,鏡頭感 up!
能產出高質量視頻 / 筆記,活動後按時交作業~
時間靈活,可參與對應行程。
⏰ 出發時間:三場說走就走的自然探索,等你來 pick 路線!老河溝:5 月 13 日 - 5 月 15 日(全國不限地方出發)
深圳、北京 - 5 月 12 日(優先深圳、北京在地博主)
報名方式
機會難得,名額有限!
快來加入野朋友,成為首批「野朋友生态探客」,用鏡頭做橋梁,讓更多人看見野朋友的奇妙世界~
參考文獻
[ 1 ] https://www.philadelphiazoo.org/news/four-critically-endangered-galapagos-tortoises-hatch-at-philadelphia-zoo/
[ 2 ]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02724634.2024.2445705
[ 3 ] https://schmidtocean.org/first-colossal-squid-footage/
[ 4 ]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v1170
[ 5 ]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ele.70106
[ 6 ] https://www.abc.net.au/news/2025-04-03/nuyina-scientists-collect-antarctic-sea-creatures-denman-glacier/105130020
作者:貓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