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教育经验:资治通鉴:学会察言观色,你就能轻松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欢迎阅读。
要想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察言观色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能力。
掌握了这项技能,你就能在与他人互动时,迅速洞察对方的性格、品性、态度和心理,从而轻松应对,甚至掌控局面。
察言观色不仅能让你更好地驾驭人际关系,还能助你在职场和生活中如鱼得水,尤其是处理跟领导的关系,这可以说,更是重中之重。
《资治通鉴》中有两段关于察言观色的经典故事,值得深思。
秦朝末年,秦二世胡亥在位期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
消息很快传到了咸阳,胡亥召集大臣商议对策。
大臣们纷纷夸大其词,将起义描述得极其严重,令胡亥心惊胆战,心生不满。
这时,叔孙通站了出来。
叔孙通反驳道:" 他们说得都不对。如今天下一统,民间兵器早已销毁,皇上英明神武,法令完备,谁敢造反?陈胜、吴广不过是些小打小闹,地方官吏挥挥手就能平息,根本不值得担心。"
胡亥听后大喜,将那些危言耸听的大臣下狱治罪,而叔孙通则获得了赏赐。
什么叫察言观色?
你得看透别人想什么,想要什么,担心什么,恐惧什么,喜欢什么。
叔孙通不仅洞察了胡亥的心理,还巧妙地迎合了他的需求,最终化险为夷,升职加薪收奖金。
你以为叔孙通只是单纯的拍马屁吗?他难道看不清天下形势吗?当然不是这样!
后来,他的弟子们问他:" 你为什么不向皇帝说实话,反而要迎合他呢?"
叔孙通回答说:" 不迎合皇帝,难道要主动赴死吗?我只有这样做,才能逃过一劫啊。"
转身收拾行李,准备随时跑路。
接下来,叔孙通先后投奔了魏王、项梁和项羽,后来又追随了多位君主,风头不对,马上跑路。
什么叫变通?这就是灵活变通。
叔孙通原本穿着一套宽袍大袖的儒士服,但是刘邦向来讨厌这些儒士。
叔孙通很聪明,善于察言观色,洞察了刘邦的喜恶,于是改穿短衣。
刘邦看到他这样,这才高兴起来,觉得叔孙通跟自己是一类人。
什么叫察言观色?这就是察言观色,洞悉他人内心,做出自我调整,适合时代,适应老板。
在刘邦统一天下之后,叔孙通看到朝堂上大臣们吵吵嚷嚷,像菜市场一样,而刘邦频繁皱眉头。
于是,他向刘邦提出了一个建议:改革朝堂的礼仪制度,让朝堂真正像个朝堂。
刘邦接受了叔孙通的建议,经过一番排练后,刘邦终于体验到了当皇帝的快乐。
什么叫察言观色?这就是察言观色——洞察领导的需求和心理。
叔孙通就是一个人精,这么说他,可以说非常贴切!
相比之下,韩信就是一个不会察言观色的典型例子。
韩信的故事太长,咱们就说韩信被刘邦封为齐王,主导搞定项羽之后,刘邦直接进入韩信的定陶军营,夺走了他的大军,同时改封他为楚王,给他换了一块地盘。
刘邦对韩信说:" 齐国你就别回去了,去楚国吧。"
楚国曾是项羽的老巢,对已经治理稳定的齐国来说,绝对是个烫手的山芋。就这样,韩信被打发成了楚王。
然而,他依然没有明白刘邦的用意。
后来,有人诬告韩信谋反。刘邦趁机将他从楚王贬为淮阴侯,变相软禁在长安。
即便如此,韩信还是看不透刘邦的心思,整日在家骂骂咧咧,心情十分郁闷。
有一天,刘邦召见韩信,跟他谈心。
刘邦问:" 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马?"
韩信回答:" 您最多也就带十万。"
刘邦不服气,语气不善地追问:" 那你呢?"
韩信自信地说:" 自然是多多益善。"
刘邦顿时脸色大变:" 你那么厉害,为什么会被我所擒?"
韩信这才意识到说错话,连忙解释:" 您是统帅大将的,这才是您的天赋所在。"
可惜为时已晚,刘邦心里已经埋下了忌惮的种子。
什么叫不懂察言观色?韩信就是典型。
从齐王改封为楚王,又从楚王贬为淮阴侯,刘邦还时不时找他谈话,他却始终不明白刘邦的用意。
不懂得领导这是忌惮他,找他谈话也是在敲打他,让他在家不要整天骂骂咧咧的。
韩信这就是看不清形势,看不清处境,更看不懂领导的心理。
最终,韩信终究是无法洞察自身危机,也不懂察言观色,最终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叔孙通靠拍马屁升职,韩信因实话实说送命,看懂领导皱眉的瞬间,才能活到大结局!
所以说,在职场中,你一定要学会察言观色。
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怎么想?性格如何?品性怎样?处事态度、方法和价值观又是怎样的?只有看清别人,调整自己,才能更和谐地跟他人相处。
看清他人,调整自己,保护自己,学会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你才能站得高坐得稳。
你觉得是这样吗?
煮酒论英雄,读史通谋略。
关注我,每天为你分享读史感悟。
作者:李子霄 《资治通鉴》实践导师,畅销书作者,自媒体专栏作家。长期解读《资治通鉴》,深耕职场管理领網域多年。
著有图书《门道:读一页就有用的资治通鉴》。
线上专栏《资治通鉴:领导智慧与成事之道》《制胜谋略:资治通鉴中的成事智慧》《刘邦的启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