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資治通鑑:學會察言觀色,你就能輕松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歡迎閱讀。
要想在人際交往中遊刃有餘,察言觀色是一項不可或缺的能力。
掌握了這項技能,你就能在與他人互動時,迅速洞察對方的性格、品性、态度和心理,從而輕松應對,甚至掌控局面。
察言觀色不僅能讓你更好地駕馭人際關系,還能助你在職場和生活中如魚得水,尤其是處理跟領導的關系,這可以說,更是重中之重。
《資治通鑑》中有兩段關于察言觀色的經典故事,值得深思。
秦朝末年,秦二世胡亥在位期間,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發動起義。
消息很快傳到了鹹陽,胡亥召集大臣商議對策。
大臣們紛紛誇大其詞,将起義描述得極其嚴重,令胡亥心驚膽戰,心生不滿。
這時,叔孫通站了出來。
叔孫通反駁道:" 他們說得都不對。如今天下一統,民間兵器早已銷毀,皇上英明神武,法令完備,誰敢造反?陳勝、吳廣不過是些小打小鬧,地方官吏揮揮手就能平息,根本不值得擔心。"
胡亥聽後大喜,将那些危言聳聽的大臣下獄治罪,而叔孫通則獲得了賞賜。
什麼叫察言觀色?
你得看透别人想什麼,想要什麼,擔心什麼,恐懼什麼,喜歡什麼。
叔孫通不僅洞察了胡亥的心理,還巧妙地迎合了他的需求,最終化險為夷,升職加薪收獎金。
你以為叔孫通只是單純的拍馬屁嗎?他難道看不清天下形勢嗎?當然不是這樣!
後來,他的弟子們問他:" 你為什麼不向皇帝說實話,反而要迎合他呢?"
叔孫通回答說:" 不迎合皇帝,難道要主動赴死嗎?我只有這樣做,才能逃過一劫啊。"
轉身收拾行李,準備随時跑路。
接下來,叔孫通先後投奔了魏王、項梁和項羽,後來又追随了多位君主,風頭不對,馬上跑路。
什麼叫變通?這就是靈活變通。
叔孫通原本穿着一套寬袍大袖的儒士服,但是劉邦向來讨厭這些儒士。
叔孫通很聰明,善于察言觀色,洞察了劉邦的喜惡,于是改穿短衣。
劉邦看到他這樣,這才高興起來,覺得叔孫通跟自己是一類人。
什麼叫察言觀色?這就是察言觀色,洞悉他人内心,做出自我調整,适合時代,适應老板。
在劉邦統一天下之後,叔孫通看到朝堂上大臣們吵吵嚷嚷,像菜市場一樣,而劉邦頻繁皺眉頭。
于是,他向劉邦提出了一個建議:改革朝堂的禮儀制度,讓朝堂真正像個朝堂。
劉邦接受了叔孫通的建議,經過一番排練後,劉邦終于體驗到了當皇帝的快樂。
什麼叫察言觀色?這就是察言觀色——洞察領導的需求和心理。
叔孫通就是一個人精,這麼說他,可以說非常貼切!
相比之下,韓信就是一個不會察言觀色的典型例子。
韓信的故事太長,咱們就說韓信被劉邦封為齊王,主導搞定項羽之後,劉邦直接進入韓信的定陶軍營,奪走了他的大軍,同時改封他為楚王,給他換了一塊地盤。
劉邦對韓信說:" 齊國你就别回去了,去楚國吧。"
楚國曾是項羽的老巢,對已經治理穩定的齊國來說,絕對是個燙手的山芋。就這樣,韓信被打發成了楚王。
然而,他依然沒有明白劉邦的用意。
後來,有人誣告韓信謀反。劉邦趁機将他從楚王貶為淮陰侯,變相軟禁在長安。
即便如此,韓信還是看不透劉邦的心思,整日在家罵罵咧咧,心情十分郁悶。
有一天,劉邦召見韓信,跟他談心。
劉邦問:" 你看我能帶多少兵馬?"
韓信回答:" 您最多也就帶十萬。"
劉邦不服氣,語氣不善地追問:" 那你呢?"
韓信自信地說:" 自然是多多益善。"
劉邦頓時臉色大變:" 你那麼厲害,為什麼會被我所擒?"
韓信這才意識到說錯話,連忙解釋:" 您是統帥大将的,這才是您的天賦所在。"
可惜為時已晚,劉邦心裡已經埋下了忌憚的種子。
什麼叫不懂察言觀色?韓信就是典型。
從齊王改封為楚王,又從楚王貶為淮陰侯,劉邦還時不時找他談話,他卻始終不明白劉邦的用意。
不懂得領導這是忌憚他,找他談話也是在敲打他,讓他在家不要整天罵罵咧咧的。
韓信這就是看不清形勢,看不清處境,更看不懂領導的心理。
最終,韓信終究是無法洞察自身危機,也不懂察言觀色,最終給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
叔孫通靠拍馬屁升職,韓信因實話實說送命,看懂領導皺眉的瞬間,才能活到大結局!
所以說,在職場中,你一定要學會察言觀色。
對方是什麼樣的人?他們怎麼想?性格如何?品性怎樣?處事态度、方法和價值觀又是怎樣的?只有看清别人,調整自己,才能更和諧地跟他人相處。
看清他人,調整自己,保護自己,學會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你才能站得高坐得穩。
你覺得是這樣嗎?
煮酒論英雄,讀史通謀略。
關注我,每天為你分享讀史感悟。
作者:李子霄 《資治通鑑》實踐導師,暢銷書作者,自媒體專欄作家。長期解讀《資治通鑑》,深耕職場管理領網域多年。
著有圖書《門道:讀一頁就有用的資治通鑑》。
線上專欄《資治通鑑:領導智慧與成事之道》《制勝謀略:資治通鑑中的成事智慧》《劉邦的啟示》等。